虧損472億元!市值曾超千億元的中國「鉀肥之王」為何崩塌至此?

2020-01-14     礦業匯

1月11日深夜,素有「鉀肥之王」之稱的國內最大鉀肥生產企業青海鹽湖股份有限公司(*ST鹽湖000792)2019年業績預告出爐,公司預計全年虧損432億元至472億元,數據一經披露,讓人不禁唏噓,「鉀肥之王」 跌下神壇。

青海鹽湖股份始建於1958年,1997年於深交所上市,是青海省最大的國有企業,公司擁有中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察爾汗鹽湖,國內超八成的鉀肥都由該公司生產,市值一度超過千億元(截至1月10日收盤,*ST鹽湖市值為239億元),是當之無愧的「鉀肥之王」。

青海鹽湖股份的巨額虧損,源於其金屬鎂一體化項目、PVC一體化項目、綜合利用一、二期項目未能按照項目設計規劃達產盈利,反而侵蝕了公司依靠鉀肥、鋰業資源形成的利潤,導致公司陷入困境。

2017年,青海鹽湖虧損41.6億,2018年虧損34.5億,2019年擴大至472億元,不僅創下2019年A股虧損之最,更是刷新A股上市公司虧損最高紀錄。

在此之前, 2008年至2018年的十年時間裡,A股「虧損王」為中國鋁業,受行業環境持續低迷和資產計提減值加大所致,中國鋁業曾在2014年虧損162億,此次青海鹽湖不僅刷新「老大哥」的記錄,還有可能造成「後無來者」局面。

目前,為避免公司利潤為虧損資產所侵蝕,影響公司長遠發展,青海鹽湖將其旗下鹽湖鎂業88.3%股權和349.5億元應收債權、海納化工97.748%股權和60.23億元應收債權及化工分公司的資產包進行重組拍賣,該資源包便主要包括前述拖累其業績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PVC 一體化項目、綜合利用一、二期項目等。

事實上,青海鹽湖的鉀、鎂、鋰儲量在我國位列第一,青海鹽湖氯化鉀和碳酸鋰仍保持較好的盈利能力

鉀板塊是青海鹽湖最核心業務,該板塊設計年產能達500萬噸,並持續保持盈利的狀態,是國內最大的鉀肥生產企業,被業內稱為「鉀肥之王」。2019年,青海鹽湖主業氯化鉀生產持續穩定,產量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氯化鉀產量563萬噸,上年產量483萬噸;報告期銷量453萬噸,上年銷量468.8萬噸。

2019年,青海鹽湖子公司藍科鋰業碳酸鋰產量1.13萬噸,上年產量1.1萬噸;銷量1.13萬噸與去年持平,藍科鋰業2萬噸碳酸鋰項目部分裝置已投入運行,正按計劃加緊項目建設。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刺激了動力電池鋰資源消費量高速增長,有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需求將突破40萬噸碳酸鋰當量,青海鹽湖鋰板塊也能快速崛起。

整體而言,隨著不良資產剝離後,青海鹽湖鉀和鋰兩大主營業務將是其重生的重要板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0Kgp28BbDmBVZuPCd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