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種語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數學作為對於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
語言學習離不開閱讀,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數學閱讀。數學閱讀能力也將成為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基礎能力。
然而現在,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弱,教師忽視數學閱讀,家長不管數學閱讀,已經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建構高效課堂的的「絆腳石」。
為此,臨朐縣冶源小學開展了「數學大閱讀課題研究」,在閱讀的廣度上,讀大量的數學方面的書籍,擴充知識面;在閱讀的深度上,與其他學科的閱讀結合,讓孩子通過閱讀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閱讀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創造,並納入其認知結構中。
1、挖掘教材中的閱讀資源,構建數學拓展課程。
把每一冊課本中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整理成冊。這些內容主要是信息窗、數學史、數學故事、數字詩、數學人物的介紹。
在整理過程中,老師們發現,當前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中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無外乎幾個板塊:「數學故事編寫」、「聰明小屋」、「你知道嗎」以及數學實踐活動,涵蓋的內容涉及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經典名題、數學思想方法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等。
2、分段安排數學閱讀書目,構建數學故事課程。
故事課程內容包含數學遊戲、數學繪本、數學故事、數學童話、數學史料等,學校選擇適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徵並能在課堂中延伸的數學讀物,把每一本讀物中包含的數學知識與教材連結起來,讓教師在教學相關內容時應用,讓學生在讀故事的同時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
3、搜集數學經典素材,創設經典閱讀課程。
首先把數學經典閱讀定義為四大類,具體包括:數學概念、經典名題、經典故事、經典名著。我們分工合作結合教學的實際和查閱相關的資料,確定「經典閱讀」的具體內容,整理成為校本課程。通過不同層次和水平課程的建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優化學生的閱讀方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把師生被動閱讀變為師生主動閱讀。
1、尋:篩選文本中的有用數學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採用「三讀一畫一議」的方法,即內容讀三遍,一二遍初讀感知並記憶內容,在第三遍閱讀時準確提煉出關鍵信息,然後用簡潔的語言與同桌交流由這些數學信息提出的問題,選出最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2、釋:分析文本中的條件,實現數學語言、數學符號、數量關係的轉化,建構解題模型。
文本材料問題的釋疑是思維的對話,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圍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兩個基本步驟,讓學生採用關鍵詞句、信息確定、情景再現、數形結合等方法找准條件,解決問題。
3、展:有兩層含義,一是拓展應用所學知識;二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
通過課後延伸閱讀,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通過展示學習效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延續性的理解,讓所學的模型動起來。
為了保證閱讀的效果,學校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教師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制定學生課堂閱讀效果評價表、課堂閱讀表現評價標準,教師課堂閱讀教學效果評價量表;學生填寫課堂「閱讀回頭看」記錄卡,回顧反思自己的閱讀。
同時,作為發展性評價方式,每學年開展一次數學節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展現閱讀效果,內容有:講數學故事、寫數學故事、演數學故事、寫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數學手抄板大比拼、七巧板展演。
藉助活動啟發學生用數學語言總結、歸納、交流、表達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這既可以深化所學的課內知識,又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首先是學生從眾多的數學信息中發現問題並準確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
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聽講習慣都比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數學成績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是老師的專業發展得以進一步提升。
《小學創意數學課程開發與研究》獲縣政府成果二等獎; 《多措並舉提升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獲縣政府成果二等獎;《讀中學-數學大閱讀》校本課程獲縣級三等獎;《改變,從閱讀開始》、《淺談閱讀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發表在《山東教育》上;《低年級學生數學思維培養之我見》發表在山東教育報上。 (張雪芹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