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力競爭力——
沿海大市仍為「排頭兵」
潛
力
競
爭
力
資源稟賦、地理位置、政策導向、產業集群、物流規模、內生經濟實力等是影響對外貿易持續發展的重要潛力要素,這些要素對釐清未來對外貿易進程中的優劣勢變化,確定城市外貿發展的後期軌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019年中國城市外貿潛力競爭力30強
註:不含港、澳、台單獨關稅區
左右滑動
2019年,潛力競爭力30強榜單變動幅度較上年有所擴大,新上榜城市7座,較上年增加2座,榜單更新率為23.3%。沿海外貿大市一直穩居榜單前半段,前9位城市與上年保持一致,4市位次略有變動。榜單前半段表現總體相對穩定,後半段則變化明顯,表現出較強的競爭性。後15位中出現6個新面孔,更新率高達40%。其中,廣西南寧作為西南地區連接出海通道的綜合交通樞紐,為內資企業外貿發展創造良好的物流通道,憑藉內資企業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的大幅提升,位次提升幅度最大,從2018年第95位快速攀升至第25位;北京憑藉區位優勢指數從2018年的34位提升至26位。
強者恆強
區位優勢指數: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是由國務院批准開放的對外經貿往來的門戶,以城市擁有的一類開放口岸作為考量對象,結合港口、空港、鐵路陸路等多種口岸的類別綜合評價,可以較好地衡量城市對外貿易的區位優勢、政策導向、輻射範圍和外貿載體建設完善程度。
2019年,東部地區憑藉改革開放的先發優勢以及便利的港口地理優勢,在入圍「區位優勢」指標30強城市中,斬獲25座,榜單覆蓋率高達81.4%。其中長三角是我國最具區位優勢的地區之一,在2019年「區位優勢」30強榜單上繼續一馬當先,保持團體冠軍的地位。珠三角緊跟長三角之後,但上榜城市排位更加靠前。環渤海地區上榜城市除北京外均為臨海城市,北京得益於大興機場的開通而入圍「區位優勢」30強榜單。東北地區沿邊優勢明顯,與俄羅斯、朝鮮、蒙古國、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毗鄰或接壤,口岸資源豐富,在榜單上牢牢占據5個席位。
西部地區表現好於中部,區位優勢進一步彰顯外貿潛力。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西北地區臨近俄羅斯、蒙古國、中亞的區位優勢漸顯,2019年西北地區入圍城市為2座。內蒙古呼倫貝爾憑藉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的優勢,在榜單排第17位;新疆伊犁憑藉與哈薩克交界的優勢,列第18位。西南地區憑藉部分省市的沿海、沿邊優勢,繼續占據4個席位,較2018年減少1席。中部地區由於缺少海運港口及延邊的優勢,區位優勢指數表現依舊慘澹。
萬人外貿企業數量:外貿企業是城市發展國際貿易、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基本單位和最重要載體。從事對外貿易的企業越多,參與生產及對外貿易的聚集效應越顯著,外貿發展越有潛力。
2019年,入圍「萬人外貿企業數量」指標30強的城市分布繼續呈現兩極分化、東強西弱的態勢。2019年,參與評價的297座城市有進出口記錄的企業合計48.4萬家,較2018年增加3.6%。其中,東部沿海地區共擁有外貿企業42.5萬家,增加2.9%,占總體的87.7%;中部和西部分別為3.5萬家和2.4萬家,增加9.6%和8%。入圍「萬人外貿企業數量」指標30強的城市與上年相同,但20座城市排位發生小幅變動。東部地區繼續包攬30強的所有席位。儘管中西部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河南鄭州、湖北武漢、陝西西安等中心城市已具雛形,外貿企業數量明顯增加,但由於發展起步較晚,受外貿環境、政策力度、市場容量不足等問題制約,外貿企業數量與東部地區相比仍遠遠難及。
潛力競爭力30強地區分布
單位:座
左右滑動
人均貨運量:城市交通運輸網絡運力水平、貨運暢通水平,是衡量城市工業化水平、流通效率和貿易輸送潛能的重要標誌。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西氣東輸」等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西部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中歐班列的開行,使得西部地區貨運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2019年,我國中歐班列中歐班列開行8225列,增長29%。相較2018年,2019年西北地區「人均貨運量」30強上榜城市有所下降,但仍占有10席,居全國各區域首位。珠三角地區得益於其立體的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和鐵路網,以深圳港、廣州港等大港為中心,其他虎門、中山、江門連接組成的港口群,廣州機場、深圳機場與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形成的空港群,為珠三角地區物流貨運一體化提供堅實的基礎。
特殊經濟區個數比重:特殊經濟區是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之後,我國在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設立的第3類先導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與基地,先行地與試驗場,其建設發展對吸引外資、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加快國際貿易步伐、帶動區域經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四川成都、廣東珠海、河北石家莊、山西太原和陝西西安增設新的特殊區域,特殊區域個數提升至3個,導致2019年該指標並列第22位的城市數量有所增加,30強榜單入圍門檻相應的提升至3個。受此影響,2019年該指標30強榜單大幅縮水,入圍城市數量從2018年的53座降為31座,江蘇連雲港、山東煙台、江西贛州等22座城市落選榜單。其中,中部地區上榜數量減少過半。長三角地區上榜數量與中部地區持平,上海作為首個自貿試驗區,以16個特殊經濟區的絕對優勢繼續穩居榜首,重慶2019年再次新增重慶涪陵綜合保稅區,特殊區域達到12個,超越蘇州列第2位。
內資企業對外貿增長的貢獻:內資企業指國內資產投資創辦的企業,主要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民營企業。內資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水平提升有利於降低市場風險,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全面發展、內生動力和自主水平。內資企業在外貿領域的產業鏈水平、盈利水平和抗風險能力,是衡量各城市對外貿易發展潛力的重要因素。
2019年,「內資企業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 30強城市依然更迭頻繁,僅廣東肇慶和山東煙台2座城市實現連續兩年上榜的榮耀,榜單更新率高達93.3%。東南沿海地區入圍城市從2018年的6座增加至2019年12座,入圍城市成功翻番。中部地區上榜城市從2018年5座增加至2019年的6座,均為新入圍城市;環渤海地區入圍城市大幅減少,僅3座城市在榜。
西部地區是我國內資企業發展最為顯著的地區,內資企業進出口在外貿進出口中的比重曾一度接近7成,對當地外貿發展極為重要。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內資企業進出口不斷增長,內生經濟的增長力度也在逐步增強。
編輯:常相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t3Yn3MBd8y1i3sJ_s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