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水滸傳中浪子燕青身後的世外高人

2019-12-20     萌小糸說歷史

自打跟隨宋江征討方臘之後,浪子燕青沒有接受朝廷的封賞,而是選擇了隱退,從此浪跡民間草野,不知所終。他還動員盧俊義盧員外也一起遠遁他鄉,但是盧俊義沒有聽取他的建議。讀者與網友普遍認為是燕青頭腦聰明,比別人有遠見。果真如此嗎?

顯然不全對。

因為燕青頭腦清醒,比一般好漢有遠見,這話並沒有問題。但是從他一直跟隨宋江征方臘出生入死去做臥底來看,其退步抽身也是晚了一些。當然這也與燕青義氣當先有關。孔子曰:任非生而知之者。後天的歷練與成長也很重要。其實燕青最後選擇退隱,一方面是對北宋腐敗朝廷看得比較清楚,做官肯定有很大風險。另一方面是燕青善納忠言,相信朋友的忠告是最好的歸宿。

那麼,這個朋友是誰呢?

此人名不見經傳,在整個《水滸傳》里不過幾個段落一筆帶過而已,但卻是不可忽略的人物。他就是108將之外的一條江湖好漢許貫忠。這個名字也許大家比較陌生,但他卻是燕青多次向宋江舉薦的江湖高手,因為對朝廷和梁山聚義的前景並不看好,所以謝絕了宋江的邀請,未上梁山,一直隱於草野了。燕青要拉他入伙時,他還反過來告誡燕青:古語說,雕鳥盡,良弓藏,關鍵時刻一定要學會退一步海闊天空,還是民間最安全。也許是說者隨意,聽著用心,燕青到後來權衡利弊,毅然選擇了隱退,還帶走了一車金銀財帛,作為隱身民間的生存資本。

這位許貫忠真的是世外高人嗎?

確幸也。

其一,許貫忠武功高強,曾經和青面獸楊志一樣考取過武舉人,其武功應該與楊志不相上下。楊志作為楊家將的後代一心要光宗耀祖,在官場上混。結果一再受到打擊,不得不落草為寇。許貫忠則看透了北宋江湖之險惡,毅然選擇了隱居民間,既不求官,也不做梁山好漢,頗有一點出世的姿態。這一抉擇說明他對社會時勢看得比梁山所有的好漢都深遠,果然是一位世外高人。

其二,許貫忠頗有謀略。這主要表現在他身雖隱居,並沒有忘記家國大事,而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考察各地山川,弄明白它們在軍事戰略中的作用。許貫忠曾勸誡燕青道:小弟的念頭久灰。兄長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尋個退步。,要懂得自古來「雕鳥盡,良弓藏」這個道理。並臨別前交給了燕青一卷畫,叮囑:「到京師,細細的看,日後或者亦有用得著處。」

這卷畫並不是什麼山水花鳥人物之類,而是一幅三晉山川地形圖。宋江奉命征討田虎,但對沙溪地理不熟悉,如何排兵布陣。問手下竟無一人有地圖。燕青送上許貫忠的地形圖,真乃雪中送炭!說明許貫忠對兵法戰策鋪有研究,並經過辛辛苦苦的實際調查,掌握了軍事、地理、風俗等方面的大學問。此人如果上梁山,其軍事謀略肯定要在吳用之上。難怪宋江扼腕嘆息,不該錯過了這樣一位軍事大才!

其三,許貫忠並不是悲觀厭世之人,而是處江湖之遠,始終關注著市局的風雲變幻,他是處於出世與入世之間的,也就是身雖出世,心仍入世,耐心等待機會報效於家國。他之所以將三地圖給了燕青,正是希望他們能對匡扶正義有所作為。從某種意義上講,許貫忠正是民間智慧和民情民意的一個縮影。所以,他那句「小弟念頭久灰」只是一句託詞,內心裡的希望之火依然灼灼閃亮。

有人猜想許貫忠的原型就是施耐庵施大爺的學生、創編《三國演義》的羅貫中,也只是從名字上的一個推測,我們從書中找不到相應的證據。別人姑妄說之,我等姑妄聽之而已,不必較真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sODJG8BMH2_cNUgAf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