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劉墉,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劉羅鍋這個諢號是怎麼來的呢

2023-12-15     劉明寶

原標題:真實的劉墉,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劉羅鍋這個諢號是怎麼來的呢

影視劇,歸根結底是一個藝術加工的產物,他會突出某一個事件或某一個點,來為藝術創作服務。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很多與歷史不相符的地方。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以清朝第一才子「劉墉」為例,簡單的說一下。

劉墉的才華,官職我們不說,先說一下,「宰相劉墉」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宰相」這個官職,在封建社會中,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百官之首。「宰相」這個職位,最早出現於西周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朝。但是朱元璋殺了胡惟庸之後,將宰相之權,全部收歸皇帝所有,從此再不在設宰相一職。

清朝入關之後,承襲明朝的官職制度,也沒有設置「宰相」一職。但是,清朝設置了「內閣大學士」相當於「丞相」。內閣分為三殿三閣,從高到低依次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每一閣都設置一名大學士。

但是,內閣大學士,起作用的時間並不長,雍正時期,軍機處成立,內閣大學士徹底成為文人的一種榮譽而已,本質上是一個擺設。

劉墉,為東閣之首,排名最低,也無實權,也沒有多大的政績,用「宰相」來形容劉墉,完全是藝術創作而已。從根上說,劉墉帶不起「宰相」的帽子。

另一個問題,劉墉到底是不是「羅鍋」呢!

這個更是一個無稽之談。

清朝選拔官員,是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制度的。其中「身、言、書、判」四個標準,是參加筆試、面試之前,所有考生必須經歷的審核。

所謂「身」,那就是形體,所有的官員必須五官端正,不能有大的缺陷。

「言」,要求說話必須利索,口直不清,結巴,根本就不能在仕途有所發展。

「書」,寫字必須工整漂亮,大家試想一下,如果給皇帝上奏章,寫得亂七八糟,不堪入目,會有什麼後果。

「判」,官員必須思維清晰,善於分析問題,不能耽誤朝廷公事。

從這個四個前提之下,如果劉墉是一個羅鍋,他必定過不了「身」這一關。而且「身」是四關之首,這裡過不了,劉墉寫著再好,思維再敏捷,口吃再伶俐,都沒有機會參加後面三個審核。

根據歷史記載,劉墉是通過乾隆十六年科舉出仕的,屬於典型的「科甲出身」,因此劉墉必定不是羅鍋。

大家試想一下,即使劉墉過了「身」這一關,後面筆試、面試眾目睽睽之下,也不可能矇混過關。另外,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是大清的名臣,絕不會為了這個去走後門。

科舉制度中,還有一個規定,如果三科不中,還可以參加「大挑」。

這一科非常的有意思,唯一的標準就是「相貌」。

其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其中「同」是指長方形臉,「田」是指四方臉,「貫」是指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的肥胖。

這四項合格之後,進入候選行列。

「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大。

如果有這四個中的一條,直接名落孫山。

從各種制度上來看,大清朝選官,是非常注重面子的。

劉墉就算不是一個帥哥,但是能夠中舉,因此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彎腰駝背的「羅鍋形象」。

其實,劉墉被稱之為「劉羅鍋」是有典籍記載的。

《清史稿》中記載,有一次上朝,嘉慶看到劉墉背有些陀,於是說了一句戲言,笑稱他為「劉駝子」,在民間「駝子」就是「羅鍋」的意思,「劉羅鍋」這個諢號,就被傳開了。

大家要知道,嘉慶時期,劉墉已經80多歲,有點駝背是很正常的事情。

說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影視劇稱劉墉為「劉羅鍋」,不能說是全部錯誤,只是在時間有一些距離而已,並將概念提前使用。80歲劉墉才被稱之為「劉羅鍋」,而影視劇卻將「羅鍋」一次,用到劉墉的一生之上,是一種偷換概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ef191448c9b6ea6f9b782a51102ba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