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種菜的中國農民,創業三十年,如今怎樣了

2024-05-08     劉明寶

原標題: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種菜的中國農民,創業三十年,如今怎樣了

一、

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阜寧鎮有個地處偏遠的小村子叫南寒村。南寒村是一個革命老區,地少人多,全村110戶中有1/5的農戶是低保戶。

由於村集體經濟薄弱, 外欠債務多。村裡的年輕人初高中一畢業就去了南方打工。他們說:「我們寧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想再回到這個貧窮落後的村子了。」

1991年的7月,村裡20歲的好孩子張華滿懷希望地參加高考,想道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是分數下來他卻落榜了。當天晚上,張華痛苦萬分,徹夜難眠。他一個人躺在被窩裡暗自悲傷流淚:「自己從來到人世間,媽媽就病逝了,靠著父親含辛茹苦一手把自己拉扯大,從小就沒有得到任何的溫馨和幸福。」

童年的記憶,對於張華來說,除了寒冷和飢餓,沒有任何色彩和光亮。

張華漸漸長大了,他顯得特別的懂事和成熟。父親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從小學讀到初中,又完成了高中學業,他對大學充滿了希冀。然而,他在高考中卻失利了,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他也不想去讀普通的三本。

張華苦苦地想了幾天,決定去俄羅斯闖蕩,尋找自己的創業夢想。

1992年的11月,黑龍江的嚴寒季節到來之際,張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黑土地,他帶著向親屬借來的2萬元錢來到俄羅斯海參崴市。

可是令張華沒有想到的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很窮,這裡的物價比中國高得多。

俄羅斯人的主食是麵包、洋蔥、土豆。可是除了麵包的價錢和中國差不多以外,其他蔬菜的價格大約是中國的2到5倍。

張華經過考察後,來到普里斯坦這個小鎮。開始做起了倒賣凍梨的生意。

普里斯坦原本是軍事前哨站,後來逐步發展成軍事小鎮,當地的軍人和居民很喜歡吃凍梨。

因此,張華將自己借來的2萬元錢拿出一半,從綏芬河口岸過貨運到這一小鎮,他挎筐走街串巷,可是他賣了好幾天,只是星星點點地賣掉了一些。

他想:「這樣不行。」於是,第二天就雇了一個當地的俄羅斯司機拉了一車凍梨去賣。由於貨多,鎮上的軍人和居民紛紛購買,這一車凍梨一上午就賣掉了。

張華非常高興,可就在收工返回之際,司機倒車一不小心,車栽進路邊的深溝里。司機當時就被撞暈了,張華也被梨筐壓住了身體,只有頭部留在了外面。

他拚命呼救,好在幾位過路的俄羅斯人看到,及時把他救了出來。

當時張華被摔得鼻青臉腫吭沒吭一聲,而是先把司機送進了附近醫院,僅醫藥費他就花了8000元錢,他自己抹了一點外傷藥水就回來了。他身上僅有不到2千元錢。

張華沒有氣餒,他堅持賣凍梨。轉眼到了春天,天氣逐步轉暖。這時,張華的梨賣不動了,他眼睜睜的看著倉庫里的凍梨化成了紫色的水,流淌了整整一地。這一次失敗,他真的身無分文了,怎麼辦?

張華想回到綏芬河,可他又無言去見自己的父親和鄉親們。

沒有辦法,他只好咬著牙,來到海參崴漁港做力工。海參崴是著名的海參產地,這裡的扇貝、帝王蟹、蝦爬子等海產品十分豐富。

張華乾了幾個月後,積攢了一點錢,決定自己去賣魚。

這年的7月,張華在朋友那裡借來了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來到到距離十多公里外的海參崴鮮魚批發市場販魚到市場來賣。

儘管他起得很早,車子騎得飛快,卻被騎著摩托車的俄羅斯魚販子超過,因此他時常上不到好魚,上不到好魚不怕,那就慢鳥先飛。於是,他每天早上2點鐘就起床,匆匆忙忙地奔向批發市場。

因為是在露天市場,又是炎熱的天氣,火辣辣的太陽,曬得頭都疼,魚賣不了,就要腐爛,他又沒有冰櫃儲存。

沒辦法,張華只好操著半生不熟的俄語,拚命地喊叫。喊得他口乾舌燥。有時他照顧不周,就被俄羅斯的小偷把他的東西偷了。今天不是丟雨衣,就是明天丟秤桿,後天乾脆就丟魚。

魚實在是沒法再賣了,吃了一個月的辛苦,換來了只是1千塊錢,張華覺得這行自己不能再乾了。

二、

這年的秋季,張華不想回國了,為了使自己度過這一漫長的冬天,他來到附近的農場,走進田野里,撿拾俄羅斯人收割後的莊稼。什麼玉米、黃豆他都一起拾撿,把豆技、豆莢撿凈之後,再去挖老鼠洞取豆粒。

這樣起早貪黑地撿拾糧食,十多天下來,他的膝蓋磨出了血,手掌劃出了口子,鞋子都露出了腳趾頭,臉曬得和黑人一樣,瘦得讓人都不敢辨認,不過總算積攢了一些過冬的口糧。

接著,張華就去中國人在海參崴開辦的美食城,找了一份清潔員的工作。主要負責一二樓的樓梯和大廳、衛生間的清潔工作。

由於這個酒店的生意特別好,他要一刻不停地用大拖布擦地。可是經常有中國的遊客將用過的紙巾扔進衛生間的便池裡,使狹窄的下水道經常被堵塞,有時一天要堵塞多次。

張華只得用手動螺旋鋼絲來通下水道,經常手臂一同伸進下水管道,臉部也常常被濺上糞水。

這邊衛生間剛剛忙完,那一邊的樓梯和大廳又需要清掃了,他樓上樓下忙個不停,一整天累的腰酸背痛,渾身是汗。因為張華乾的工作極為埋汰,吃飯的時候他怕影響別人的食慾,便主動一人到旁邊去吃。

有一天,張華正在拖地,忽然,一個矮胖的中年男人慌慌張張跑來說:「我的鑰匙掉進便池去了,不論多少錢,一定幫我把鑰匙取出來,我沒放水沖!」

張華急忙趕過去一看,便池裡並沒有鑰匙。於是,他把坐便撬開,把螺旋鋼絲伸進去終於找到了鑰匙。胖男人欣喜萬分,拿出200美元來酬謝。被張華婉言謝絕。

張華的這種誠實和不怕苦的精神,深深地贏得了在俄的中國老闆的賞識。老闆得知張華在經營生意上的失敗,便鼓勵他,支持他,承諾幫助他東山再起。

1994年年初,張華在中國老闆的支持下,離開了與他朝夕相伴的打工隊伍。他從海參崴走出來,來到他最開始起步的普里斯坦小鎮。中國老闆幫助張華向當地鎮政府提請申辦獨資企業。

當時,俄羅斯對於外國人的企業管理是非常嚴格的,要申辦一個公司,手續十分繁瑣,需要到莫斯科去審批。況且一個中國農民想要在俄羅斯創辦獨資企業,那就難上加難了,要想辦企業,就得有公司取得法人資格。

為了儘快辦理審批手續,張華通過中國老闆在俄羅斯的朋友用高薪聘請了一名俄羅斯律師,幫助他不到3個月時間就將審批手續全部辦理完畢。俄方正式批准了張華申辦的別爾沃列琴斯基區種植養殖場。這是海參崴第一家由中方投資興辦的外資企業。

企業成立的這天,中國老闆、俄方當地政府官員及相關領導都前來祝賀。

於是,張華便將自己打工時積攢的一點錢和朋友資助的資金集中起來,對別爾沃列琴斯基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之後,他毫不遲疑地辦起了年孵化能力5萬隻雞雛孵化場,同時,在國內又購置一套孵化設備。

在當地以每個種蛋一元錢收購種雞蛋,當年孵化雞雛5萬隻,每隻售價3元,每隻純凈利潤1.5元,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7.5萬元。

三、

有了這一經濟基礎之後,張華又把眼光瞄準在俄羅斯的農業開發上,他看到俄羅斯市場的蔬菜自產較少,特別是西瓜,都是從中國過境的。於是,他馬上與當地俄方達成了協議,租種了俄羅斯90畝棄耕地。隨即,張華回到家鄉,將會種西瓜的兩名親屬聘請過來種植西瓜。

在種植和田間管理期間,張華在國內請來一名技術員,他們吃在田間地頭,住在搭建的臨時窩棚里。他虛心向技術員請教,一邊學習,一邊實踐。

白天,張華和技術員一起灌水、施肥、中耕除草,殺蟲治病,每一個環節他都做好記錄。到了晚上,他又和技術員坐在桌子旁、分析情況、整理數據、查閱資料。天熱蚊子多,他們就揮扇驅趕;瞌睡來了,他們就用涼水沖頭,幾乎每晚都是十一二點入睡。有時,為了弄清一個問題,他們直到拂曉為止。

為了進一步提高蔬菜生產技術水平,張華在原有一名技術員的基礎上,又聘請了一名蔬菜種植技術員,並與他們簽訂了合同,實行了超產分成制度。

在當年的蔬菜生產中,技術員認真分析了俄羅斯蔬菜市場供求情況。他們提前制定了蔬菜生產計劃,嚴把育苗、定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環節,保證了蔬菜的質量和產量,確保了蔬菜提前育苗,提早上市。

當年,這些西瓜以畝產5000斤的產量喜獲豐收,總產已超過40餘萬斤,他們的西瓜口感好,皮薄鮮嫩,個頭均稱深受當地俄羅斯居民的喜愛。

為進一步擴大銷售,張華採取設點和分散銷售的辦法,許多俄羅斯人甚至不遠百里成群結隊的來到地里,當場挑選當場驗個。

他們以每公斤2元人民幣的價格銷售,不到半個月時間西瓜就銷售一空,這一下子張華種植的西瓜純收入就達25萬元。

隨即,張華又擴大了農業開發規模,又租種了土地1500畝,增加了馬鈴薯、圓蔥、大豆三種作物。圓蔥種植了30畝馬鈴薯、30畝西瓜、120畝大豆。1320畝當年各種作物均獲得了好收成,純收入已達50餘萬元。

張華在俄羅斯大搞農業開發成功了,他的名字叫得也越來越響了,他的成功經驗傳得也越來越遠了。

可是光靠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他需要人手,於是他就讓自己的父親和自家親友一共5人再到俄羅斯來幫忙。

到了秋天,張華的親屬們每一個人都樂呵呵地揣回來兩萬元,這幾個人一回到村子,連家門都沒有進,就被鄉親們圍了個水泄不通。

鄉親們紛紛打聽他們在俄羅斯的吃住行和種植業的發展。張華一一向鄉親們講解。

附近村屯的老百姓聽說張華在俄羅斯發了大財,一傳十,十傳百。張華在俄羅斯發大財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就在周邊各個村屯傳開了。

一時間,張華家的屋裡,每天院子裡都人聲鼎沸,絡繹不絕。在這裡,齊聚著本村的、外村的、外鄉的、外縣的農民們。

張華感覺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也更大了。

他顧不得在國外長途奔波帶來的疲勞,親自把關,選定了80名農民,然後他用20天的時間,為這些農民補習日常生活中的俄語,後又與俄羅斯方簽訂了4.5萬畝土地承包合同,租期為49年。

張華自己經營1.5萬畝,3萬畝承包給這些農民兄弟。

春節剛過,他就率領80多人的農民隊伍,意氣風發地開進了俄羅斯海參崴,到了秋天,張華說到做到,每一位農民都樂呵呵的懷揣著3萬多元錢回到了家鄉。

此時,張華沾沾自喜,相反他經過反覆考察論證,第二年他在俄羅斯海參崴投資近百萬元建起了千頭養豬場,又安排了國內30多名農民就業。

到2001年,張華在俄羅斯海參崴已經建設占地面積15公頃的大型磚廠,同時還利用自產大豆,玉米,桔杆等農產品,建立一個綜合型的飼料加工廠,這個時候,他的企業已經安排300名中國農民工就業。

而今,張華在海參崴已經成立了赴俄農業協會,他將在俄分散經營的勞務人員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國赴俄勞務人員農業協會,實行統分結合,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為赴俄勞務人員搭建就業發展平台,成為中國農民在俄羅斯創業的成功典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921c022e103f5b8a20a2aedb0f8de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