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亂世英雄朱瑾

2024-01-22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五代十國-亂世英雄朱瑾

唐未亂世,群雄並起,其中有朱溫、朱瑾二人,俱出自安徽碭山,二人同姓同鄉,馳騁於戎馬之中。然命運迥然不同,朱溫鞭笞群雄,稱霸中原,終於弒君篡位,建立梁朝萬里江山。而朱瑾驍武有餘,謀略不足,兵敗眾散,羈旅托國,立功異邦,暴屍吳市。其一生際遇令人掩卷感慨。

朱瑾(867年——918年),小字愍哥,安徽碭山人。雄武絕倫,性頗殘忍。初為堂兄天平軍節度使朱瑄麾下軍校,鎮守鄆州。兄弟二人有吞噬四方之志,因此策劃兼并兗州,由朱瑾向泰寧軍節度使齊克讓求婚,趁機以迎親之名,帶兵進入兗州,當夜發難,驅逐齊克讓,控制泰寧軍,自稱留後。於是兄弟連兵鄆、兗,雄踞山東,不納貢賦,賞罰由己,朝廷無奈,只能姑息。

當時,蔡州秦宗權十分猖獗,大舉攻略宣武鎮(汴州),節度使朱溫因眾寡懸殊,遣使求救。朱瑄、朱瑾因同姓同鄉之誼,兄弟二人親自率兵馳援,於是三鎮連衡,前後屢捷,大破蔡軍,秦宗權自此元氣大傷。此戰朱瑾單騎馳突,摧鋒拔壘,當者披靡,勇冠三軍,以功正授泰寧軍節度使,時年僅二十歲,少年英雄,春風得意,既得士心,有兼并天下之意,令朱溫刮目相看而憚忌。

朱瑄、朱瑾因汴軍勇悍,厚利招誘,以為己用。而朱溫乃一時梟雄,亦憚忌二朱勇武,又鄆、兗二鎮多出精兵,亦有吞併之意,雙方各懷鬼胎,自生齷齪,於是反目成仇,起釁爭端,兵連禍結,干戈屢動,十年之間,互相攻伐。

朱溫

朱溫平定秦宗權,用兵東方,兵鋒直指朱瑄、朱瑾以及徐州時溥。而朱氏兄弟敗多勝少,接連喪師失地,徐州、鄆州先後淪陷,時溥、朱瑄身死命亡。

朱瑾與李承嗣出兵求芻粟於豐、沛間,部將康懷英與二子獻兗州投降朱溫,窮途未路,輾轉沂、海二州,無奈汴軍窮追直趕,不得己率領殘部渡淮河投奔淮南節度使楊行密。

楊行密方欲圖霸,素聞大名,待以恩禮,有加於諸將數等。以朱瑾為淮南行軍副使、武寧節度使。朱瑾感激見知,欲立奇功為報。淮南軍長於水戰,不善騎射,自得朱瑾所部騎兵,軍聲大振。

朱溫既平定鄆、兗,又欲奪取江淮,以大將龐師古、葛從周分兵兩路,大舉南下。朱瑾率部協助楊行密於清口大破汴軍,斬殺龐師古,乘勝追擊,於淠水大破葛從周,此戰汴軍殺溺殆盡,而朱瑾之力居多。朱溫因兩路大軍皆敗,損失無數,自此無力染指江淮。楊行密因此雄霸江淮,而朱瑾亦終於報克二鎮之仇,不失為一時英雄。因而連年出兵北犯徐、宿,成為朱溫東南之患。

龐師古

楊行密建立吳國,以朱瑾領平盧節度使,累遷東南諸道副都統、同平章事。

楊行密去世,楊渥嗣位吳王,為張顥、徐溫弒殺,擁立楊隆演繼位,徐溫用計誅殺張顥,歸以弒君之罪,自此獨攬吳國大權。

此時朱瑾效力於疆場,因其英烈,為徐溫深忌,不敢預政,於朝中權力更迭,置之於事外。徐溫為自安之計,以長子徐知訓居國都廣陵輔政,自己出鎮昇州(南京),控制中外,父子權傾朝野,專制吳國。

宿衛李球、馬謙不滿徐氏父子專權,劫持楊隆演,以勤王之名討伐徐知訓,陳兵天興門外。朱瑾正巧自潤州入都,立即率部擊潰亂兵,摛斬李、馬,自此在朝為官。

楊行密

徐知訓驕矜恣肆,每常凌辱諸將,輕侮吳主,全無君臣之禮。嘗向朱瑾學習兵法,得其悉心教授。向朱瑾索求名馬被拒,競然派遣數名刺客刺殺朱瑾,為朱瑾悉數擊殺,埋於後院而隱忍不發。又因家妓問候徐知訓,為其強行霸占,朱瑾憤懣不平,屢次勸說吳主誅殺徐氏父子,不為所納。

徐知訓亦因為朱瑾在朝功高位重,有所憚忌,因此於泗州置靜海軍,外放朱瑾為節度使。朱瑾更加憤恨,終於殺心陡起,用計誘殺徐知訓,提首級馳馬入王府見楊隆演,勸其起兵誅殺徐溫父子。吳王素向怯懦,恐惶退入內室:「汝一人所為,吾不知也。」朱瑾怒曰:「老婢兒不足為計。」擲首提劍殺出,時徐溫親信翟虔己關閉府門,圍捕朱瑾,瑾逾牆而出,不幸傷足,求馬不得,自知不免,乃道:「吾為萬人去害,而以一身死之」。則自刎而死,時年五十二。

當年李球、馬謙作亂,朱瑾斬球、謙以助知訓,有德於徐氏,及其凶終,吳人皆謂曲在知訓。

徐溫養子徐知浩聞廣陵之變,引兵入都平亂,族滅朱瑾滿門,暴其屍首於市,徐溫又命人將朱瑾屍首沉入雷塘,後徐知浩、嚴可求告知知訓種種胡作非為,溫怒氣稍解,令人撈出屍首,改葬於雷塘之側,立祠以祭之。

朱瑾於少年得志於兗州,然「有虓虎之勇,無英奇之略」,中原之大,無處容身,寄人蘺下,建功淮南,惜立身乏術,舉措失宜,終於身死名敗。瑾「始以竊發有土,終以竊發亡身。《傳》所謂君以此始,心以此終。可謂持此狼心,安逃虎口。」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