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梓夕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感恩遇見,不負不欠。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微信和電話通訊錄里有很多聯繫人,發朋友圈也會有很多點贊和評論,可是遇到緊急的事情,翻遍通訊錄卻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毫不猶豫撥通電話的人。
認識的人很多,入了心的卻沒幾個。
而入了心的那幾個,可以肆無忌憚去依靠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你身邊,誰是你隨時可以打擾的人?
誰是你可以隨時打擾的人?
現在的人,真是太懂事了。
不用任何人提醒,就知道什麼事可以說出來,什麼事該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是人人都有太多被迫活成孤島的時刻。
《北京女子圖鑑》里有個場景像極了活成了孤島時的我們。
北漂的陳可生病了,一個人去醫院打點滴。
打點滴的中途要去洗手間,於是,她一個手舉著輸液瓶,小心翼翼地移動到洗手間。
可到了洗手間,卻怎麼都解不開褲子的扣子。
幾番掙扎,無奈的她只能窘迫地帶著哭腔求洗手間裡的陌生阿姨,幫她解開了褲子的扣子。
你是不是也有很多類似的窘迫經歷:
生病的時候,拖著虛弱的身體一個人去醫院,自己挂號,自己辦入院手續,自己辦出院手續。
工作感情遇到問題的時候,無數次想找個人聊聊,可是又把自己對話框里寫好的幾百個字一個一個刪掉。
缺錢的時候,把認識的人都在心裡盤算了一遍,電話打出去了,話到了嘴邊還是轉移了話題,聊些無足輕重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可能也會一次次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懂事?
選擇自己死扛,選擇懂事不打擾,並不是過於要強,而是像作者獨木舟寫的:
「不重要的人,怎麼有資格分擔孤獨,可是重要的人,又不敢輕易打擾。」
歲月漸長,你終會慢慢理解,這世間每個人都活得不容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不給別人添堵,不輕易麻煩別人,是我們的必修課。
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是我們無師自通的本事。
什麼是最穩定的關係?
現代人的社交關係,真是太脆弱了。
有時候,一句話沒有說清楚,一段關係就此分崩離析。
結束一段關係也變得越來越悄無聲息,沒有大張旗鼓地離開,取而代之的是默不作聲地疏遠。
有些朋友,昨天還在一起熱火朝天地聊著八卦,今天就不再回覆你的消息;
有些同事,周五還坐在你旁邊,周一座位就空蕩蕩,離職時連聲告別都沒有;
有些熟人,你風光時一次次地請你吃飯,你落魄時就假裝從未認識過你……
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離開?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變臉?為什麼真心換來了死心?
無須困擾,不必糾結,一段關係結束,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因為很多關係,從一開始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古人有句話非常經典的話: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義相交,地久天長。」
成年人怎麼建立一段關係,就怎麼結束一段關係。
所有帶著目的性開始的關係,都註定會在歲月洪流里因為利益糾葛而逝去。
君子之交,淡如水。
慢慢地,你會發現,那些牢不可破的關係,都是「無用」的。
這個無用,就是沒有功利性。這世間有千萬種關係,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網上有句高贊的話說:
「我希望我是那種你一見面就覺得心動的人,而不是在權衡利弊後覺得還不錯的人。」
無用的關係,才是最穩定的關係。
無用的關係,貴在真誠,貴在舒服。
三觀相合,不討好,不假裝,不強融。
自然而然地相處,才能相處不累,久處不厭。
真正好的關係,都是「無用」的
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太忙碌、太擁擠了。
每天手機24小時開機,回不完的消息,做不完的工作和家務,趕不完的場,每隔幾天都要認識新的人,新加許多微信好友……
但你知道,在你的社交里,有多少是無用社交,在你的人脈關係里,有多少是雞肋關係嗎?
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人際關係的解讀,簡單而犀利。
人與人之間有七種關係:
離開就斷了的,是工作關係;
距離也斷不了的,是親屬關係;
有事才想起的,是利用關係;
沒事約吃飯的,是朋友關係;
付出不求回報的,是母子關係;
粗茶淡飯的,是夫妻關係;
經常互發微信的,是非常不一般的關係.....
你發現了沒有,在這七種關係里,真正不會被歲月打敗、不會被現實磨平的關係,都是「無用」的。
那些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從來不是那些看中你的優秀,只喜歡你優點的人,而是了解全部的你,依舊願意和你在一起的人。
人生海海,人來人往,比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更快的,是人際關係的更替。
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里,不必把太多人請進你的生命。
就像作家村上春樹說的:
「你要記得那些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幫你擋住外來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望你的人、說想念你的人。
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
願你珍惜那些距離斷不了的關係、付出不求回報的關係、隨時可以一起吃飯的關係、粗茶淡飯相守相伴的關係、有事沒事互相惦記的關係……
餘生不長,好的關係無非是「感恩遇見,不負不欠」。
你出現在別人的生命里,要像一份禮物。
也願你珍視,生命里遇見的每一個禮物一般可愛的人。
張梓夕,十點君的人,句句扎心,字字溫柔,用最旁觀者的角度給你最溫情的建議。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