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友之家,以畫會友
黃偉 :1965年出生於蘇州,畢業於蘇州工藝美校工業設計系,現在主要從事產品外型設計工作。本人自14歲起跟隨蘇州著名女畫家,現年92歲高齡李莊先生習畫,深受其傳統畫風的影響。主要從事工筆、寫意人物、仕女的繪畫。
寫在前面的話; 我很少畫此類風格的題材,總感覺有點艷俗,在繪製的同時力求保持此畫喜慶的前提下儘量做到於俗中寓雅,雅俗共賞(要真正做到很難),比如原作人物整體為了表現喜慶氣氛通體採用紅色系,感覺顯得輕飄火氣,所以我在色彩處理上比如把仕女大帶的紅色改成黑色,起到調和又不失穩重的效果等。在此畫中我也刻意表現出多種對比的手法,如人物主體的工緻與配景小寫意的對比、粗獷的樹石和精緻擺設小件的對比、整體的暖色系列和大塊的粉綠色對比等。雖是臨學作品,但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入自己的理解,存精去糟,沉下心來去除雜念。剛接到曉明老師的一本《彩墨世界》新畫冊,感動於他前言里的一句話:畫家(包括學畫之人)就是要畫好自己的畫,發現美,表現美,抒發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感悟的美來感染別人,引發共鳴。
步驟一 勾線
對於工筆畫首先就要在紙上過稿勾線,用線來表現出人物的形體、動態、面型、面部表情等,可見線描的重要性,因此用筆是骨幹,用墨是從屬。筆是「骨」,墨是「肉」,筆墨的運用是骨和肉的關係,而筆占主要地位,人物仕女畫的用筆和用墨的關係也不例外。
以上所談用墨是指勾線用筆的濃淡而言,它與著色時用墨鋪底色、染頭髮的用墨有區別。比如:勾仕女的頭髮、面部及手部的線不但要特別細,而且還要比較淡;畫衣服的襯衣和土裙也要用淡墨,但領邊、大帶、小帶、深色的衣服和土裙都要用濃墨勾出。所以人物畫的用筆既要有粗有細,也要有墨色濃淡的區別。如果顛倒了關係,就再也無法改正了。
步驟二:墨色打底
仕女畫的著色也和山水、花鳥畫一樣,都從染墨開始。就是說,在著色之前一定要把應該染墨的地方如髮髻、眉眼及需要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分染好、染足,然後再開始著色。因此,筆、墨、色三者之間是不可分割而又互相聯繫的。歷代畫家提倡「墨即使色」、「墨分五墨六彩」等。說明筆之所以表現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現物的色,都與顏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國畫中純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畫,即是初學的階梯,又是獨立而具有很高藝術性的畫種。這一步關係到下一步水色打底,以至於今後最後上色的效果,可以說至關重要。
髮髻的著色髮髻勾好後,先用淡墨逐漸加深染出,用墨色染一遍再用淡墨絲一遍,再染一遍絲一遍,少則5-6遍,多則十幾遍,直到深暗之處如濃雲密布,淺淡之處如薄雲飄逸。染墨最難的地方要算額部的髮際,必須按原來勾好的髮際準確地染,從濃到淡,一直染到無痕為止。初學的人往往因為水分乾濕掌握不好,不是染不夠就是染過了髮際的界線,結果使額頭變的很短促,有時還會被墨染髒,再也無法挽救。因此,要染好髮髻,必須熟練地掌握渲染方法中特有的「窄染法」技巧。所謂「窄染法」是用很濃的墨色畫到髮際時驟然染淡,並要求要染得毫無痕跡,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第一遍
第二遍
第四遍..........步驟三:鋪染水色底和著色的遍數鋪染水色底是工筆重彩人物畫設色中很重要的一步,畫中的服裝、衣帶及環境、道具等,都要求先鋪底色。如硃砂的衣服、小帶或欄杆,要鋪一層洋紅;一叢石綠、石青的夾葉,要鋪草綠和赭石;一叢硃砂的紅葉,要鋪赭石或赭墨。其它顏色的衣服以此類推,如上石青,下面要打花青底;上石綠,下面要鋪草綠;深咖啡、深棗紅、深墨綠、深黑藍等色,都要在下面鋪上表現其色彩的各種厚度不同的底色,而且往往要多上幾層,以求得色彩的厚重效果。還有以礦物顏料鋪底色的,這種底色經久不掉,即使石青、石綠被磨損,也不會露出白紙底。另外著色的遍數掌握也很重要,第一遍著色干透之後再著第二遍,未乾時重上一遍不能算第二遍。如此反覆若干遍才能產生厚重的效果,特別如礦物顏料如硃砂、石青、石綠等都不是一遍兩遍能上勻,往往要上兩三遍甚至七八遍才行。
補充:大紅衣服的繪製方法
有畫友經常問起怎樣才能畫出人物艷麗而厚重大紅的衣服色彩呢?
畫大紅衣服的墨線需要用墨勾得較深。我在畫紅色衣服時首先用胭脂分染,染出衣服的明暗質感,分染時不是一次完成,而要分幾次層層暈染,本人不太喜歡用曙紅或洋紅色,因為我覺得這兩種顏色比較艷,沒有胭脂穩重。等分染足後用胭脂調勻薄薄的再罩染一遍打底。
接下來就是用朱膘平塗罩染,要注意,罩染第一遍時用色要淡,切忌性急,調色時用筆充分把碟中顏色調勻,等干後再上第二遍。。。這樣層層罩染到大概7-8遍(具體視情況而定),使顏色產生薄中見厚,色彩飽滿為止。(在罩染硃色時如果覺得顏色粉氣或有浮粉,可以等干後用清水輕輕的洗一遍,這樣罩兩遍洗一遍,直到滿意為止)
最後我喜歡用銀硃再薄薄的提染一遍,等干用胭脂復勾,復勾的用線要滋潤,勾的時候用筆要再有無之間,不要刻意死板
步驟四:衣帶飾物著色、襯色:水色鋪足底色後,這一步開始正式上色,但衣帶的著色關係到整個畫面周圍布景的色調,不能孤立地設計衣帶的顏色,因為服飾的顏色首先取決於畫得內容、情節和人物的性格,所以色彩必須服從內容的需要。另外還要求繪畫者掌握以深托淺,以淺襯深,以及對比色與中間色的互相運用原理。例如以背景不鮮明的深灰色系,來突出畫中主體部分服飾衣帶鮮明的色彩。如果在畫中每件物體都鮮艷,缺乏主次,結果反而灰暗了。
等全部著色完成後進入統一調整階段,方法是把畫放遠仔細比較,該提亮或壓深的都要調整好,比如為了要顯示出白色或較淺的服裝,就要求用較深的顏色(如淡花青墨)在淺色衣服後面周圍托染等。完成花紋、頭飾、描金等細節的描繪。。。。
襯色,在工筆重彩畫中為了使正面的顏色厚重艷麗,一般會在絹紙後面反襯。如畫臉時覺得不夠白,可在臉部的反面襯白粉,這樣臉正面顏色就顯得光彩照人。再如畫一件石綠色的衣服,在反面用石綠襯色,這樣正面衣服的色澤就更為明快和鮮艷。在古代很多優秀工筆重彩作品後面都精心反襯過顏色,經過反襯的古畫,色澤歷經千餘年,仍然濃艷而深厚。
附加:臉部著色步驟
染臉:(由於《雙喜臨門》沒有記錄下臉部繪製的過程,特借用另一幅《聽琴》作為講解範本)
染曙紅是仕女中很關鍵的第一道彩色程序,如果第一道染不好,下面幾道程序染得再好也不行。所以用曙紅染臉首先要求濃淡適度。太淡然不出應有的效果,太濃則很難看,而且罩粉後洗不掉。如果濃淡適度,在上完粉後,使人感到紅暈由皮膚里透出來,有白裡透紅的感覺。染完兩頰後,還要用曙紅將面部的眼窩、耳廓、手指尖、指骨及腕臂轉環的部位染出。
接下來用赭石和朱膘染出臉的各部位(耳邊、頰輔、眉下、鼻周、嘴角、下頜、脖頸、手)。要求先後用濃淡兩遍染出,但需要等第一遍全部干後才能染第二遍。不要染得過重,也不要過分強調染出凸凹,總之要染得適可而止。對於染人物臉部要求色調潤澤、勻凈、飽和,這主要掌握渲染技法的程度及筆上含水多少而定。
(文章均源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