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接連報告猴痘確診病例 | 猴痘,正常生活感染性極低

2023-07-12   保健時報

原標題:多地接連報告猴痘確診病例 | 猴痘,正常生活感染性極低

7月3日瀋陽、7月5日長沙、7月7日天津、7月10日西安接連報告猴痘確診病例。此前6月份北京和廣州也報告過猴痘確診病例。不過,據各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透露,患者均情況穩定。那麼猴痘病例增多是否應該引起警惕呢?

流行可能性小

感染風險極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認為,隨著確診病例的增多,不排除接下來接觸者中可能會出現更多的零星關聯確診病例,但形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目前沒有證據證明病毒傳播跟溫度有關,普通人群只要注意做好防範,感染風險就很低。

廣東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表示,基於現有的研究,猴痘病毒主要通過破損的皮膚和黏膜進入人體。普通人群日常外出,正常工作、生活感染猴痘的可能性極低。且猴痘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症狀可能持續2~4周,臨床症狀普遍較輕。

猴痘有自限性

大部分預後良好

那麼,猴痘會有哪些症狀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應急中心發布的《猴痘健康提示》指出,猴痘的潛伏期5~21天,多為6~13天。發病早期出現寒戰、發熱,體溫多在38.5攝氏度以上,伴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肉痛等症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淺表淋巴結腫大。

發病後1~3天出現皮疹。典型皮疹表現為,首先出現在面部,逐漸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離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較軀幹更為多見,手心和腳掌均可出現皮疹,皮疹數量從數個到數千個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結膜和角膜等。皮疹經歷從斑疹、丘疹、皰疹、膿皰疹到結痂幾個階段的變化,皰疹和膿皰疹多為球形,直徑0.5~1厘米,質地較硬,可伴明顯癢感和疼痛。從發病至結痂脫落2~4周。結痂脫落後可遺留紅斑或色素沉著,甚至瘢痕,瘢痕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

部分患者可出現併發症,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支氣管肺炎、腦炎、角膜感染、膿毒症等。嚴重病例常見於年幼兒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對於猴痘,目前國內尚無特異性抗猴痘病毒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持治療和併發症的治療。不過,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預後良好。

猴痘可通過長時間近距離

接觸飛沫傳播

《猴痘健康提示》介紹,猴痘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人主要通過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其他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也可在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時通過飛沫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另外,多數猴痘病例在發病前有同性性行為,可能主要還是與性活動中的密切接觸傳播有關,目前尚不能確定是否會經過精液或陰道分泌物傳播。猴痘病毒還可通過胎盤由孕婦傳播給胎兒。

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

可滅活

對於猴痘的生存能力和滅活方法,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院感管理部專職感控員程玲介紹,猴痘病毒耐乾燥和低溫,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數月。該病毒對熱敏感,加熱到56攝氏度持續30分鐘,或加熱到60攝氏度持續10分鐘即可滅活。紫外線和一般消毒劑均可使之滅活,其對次氯酸鈉、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出現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

及時就醫

對於猴痘的預防,李侗曾表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猴痘形成規模傳播的3條途徑。如果猴痘感染者的接觸者中出現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的感染科或皮膚科就診,由專業的醫務人員通過各種檢測方法進行診斷。普通人群要避免和猴痘患者、接觸者密切接觸,同時主動學習猴痘相關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艾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呂繁表示,預防感染猴痘病毒,要注意:如果發現有頭痛、發燒、出現皮疹和皰疹等情形,要儘可能避免密切接觸,減少自己感染的風險。一旦發現自己出現發熱、頭痛、皮疹、皰疹等症狀和體徵時,要及時就醫,及時檢測。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楚超

編輯 || 顏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