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會綜合技術部建言|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設置應重視樣地面積大小問題

2023-12-01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綠會綜合技術部建言|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設置應重視樣地面積大小問題

近日,生態環境部就《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的設置》等8個標準第二次對外公開徵求意見。綠會綜合技術部就《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的設置》(第二次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幾條修改意見,主要涉及標準的適用範圍、樣地選址原則、樣樁材質選擇、以及固定樣地面積大小等方面,具體見表1。

表1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的設置》

第二次徵求意見稿修改意見

序號 修改章節 原文內容 修改後內容 修改理由
1 1適用範圍 本標準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範圍內縣域陸生天然植被的樣地建設。其他領域或目的的樣地建設可參照本標準執行。 本標準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範圍內縣域陸生天然植被的樣地設置。其他領域或目的的樣地設置可參照本標準執行。 「樣地建設」改為「樣地設置」,應與標題保持一致
2 4選擇樣地的原則 選擇樣地的原則 樣地選址原則 代表性、長期性和可操作性的實質都跟樣地選擇位置相關,用樣地選址原則更為確切
3 4.1 4.1代表性樣地的植物群落應當是所觀測區域較為典型的植被類型,避免選在兩種植被類型的過渡帶,能夠進行科學系統的觀測研究。 4.1代表性樣地的植物群落應當是所觀測區域較為典型的植被類型,避免選在兩種植被類型的過渡帶,以便於能夠進行科學系統的觀測研究。 原表述不準確
4 4.2 長期性樣地的植物群落應較為穩定,潛在干擾小,適合長期開展觀測研究。 穩定性樣地植物群落處於穩定的演替階段,所處位置人為干擾少,適合開展長期觀測研究。 建議長期性改為穩定性,並規範內容表達方式。
5 4.3 可操作性樣地應建立在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段,其地形不宜過於陡峭複雜(坡度一般不超過40°) 便利性樣地應建立在交通相對便利的地段,其地形不宜過於陡峭複雜(坡度一般不超過40°) 可操作性改為便利性更為確切
6 5.3.2 樣地面積 樣地面積為水平投影面積,主要根據所觀測的植被類型確定樣地面積。不同天然植被類型(參照《中國植被》)的樣地面積參見附錄A。樣地四周應留有10 m 以上的緩衝區。 樣地面積為水平投影面積,主要根據所觀測的植被類型確定樣地面積。不同天然植被類型(參照《中國植被》)的樣地面積參見附錄A。樣地四周應留有10 m 以上的緩衝距離。 表述不准,緩衝區改為緩衝距離
7 7.3.3 7.3.3 樣樁製作材料樣樁可採用聚氯乙烯管,也可用鋁材、不鏽鋼材、水泥等堅固且耐腐蝕材料,印有樣樁編號的樣樁標牌採用金屬鋁製作。 為了減少塑料污染,建議減少聚氯乙烯管的使用
8 附錄A 作為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設置的專門標準,樣地面積大小是很重要的方面。關於草原、草甸等天然植被類型的樣地面積大小要求,建議做進一步研究。 關於草地樣地面積大小,《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HJ 710.1-2014)「5.3.2.3觀測樣地一般不少於5個1mX1m樣方,各樣方之間間隔不少於250m。」按照5個樣方,間隔250m,以對角線長500m的正方形,正方形四個頂點和中心點各一個樣方計算,樣地的面積至少應該為125000㎡。這一結果與本標準附錄A表格中關於草原、草甸等樣地面積的大小要求差距較大。

其中關於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面積大小的建議,在該標準編制說明「5.5樣地設計」章節提到「採用群落最小取樣面積理論,根據近年來相關研究的結果,確定了不同天然植被類型的樣地面積」。據此我們基於相關標準及研究結果,對於不同植被類型,特別是草地(即本標準附錄A中草原和草甸)的固定樣地面積大小的要求,進行了梳理,具體見表2。

表2 不同標準和文獻中樣地面積大小相關規定或研究結果

文獻名稱 實施年份 相關章節內容 樣地面積大小要求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HJ 710.1-2014) 2015 5.3.2.3觀測樣地一般不少於5個1m × 1m樣方,各樣方之間間隔不少於250m。 5個樣方按照十字形分布,樣地面積為以對角線長度為500m 的正方形計算,樣地面積為125000㎡;按照長邊500m,分布三個樣方,另一邊長分布兩個樣方,長方形寬為(sin60°)*250=216.51m,樣地面積約為108253㎡;
《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範-草地生態系統野外監測》(HJ 1168—2021) 2021 7.1.3 針對觀測對象,在可能的情況下,至少選擇 2 個能夠代表觀測對象的樣地,地表覆蓋相對均一,樣地面積為 10000 m²。 10000㎡
《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技術規範》(HJ 1311-2023) 2023 6.2.3.3 樣地設置樣地應覆蓋自然保護地內的各類生態系統類型(按照二級分類)。外業採樣率平均每100km2~400 km2設置 1 個固定樣地,在生態系統交錯和複雜的區域可適當增加樣地個數,在類型單一的區域可適當減少樣地個數。針對觀測對象,在可能的情況下,至少選擇 2 個能夠代表觀測對象的樣地,地表覆蓋相對均一,樣地面積為 10000 m2。 10000㎡
董世魁, 湯琳, 王學霞, 等 (2013)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多樣性測定的最小樣地面積. 生物多樣性, 21, 651-657. 對於高寒草甸, 健康樣地和退化樣地的最小面積分別為108 ㎡和82 ㎡; 對於高寒草原, 健康樣地和退化樣地的最小面積分別為130 ㎡和81 ㎡; 對於高寒荒漠, 健康樣地和退化樣地的最小面積分別為60 ㎡和41㎡。
石翠玉,杜凡,王娟,等(2007)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研究——Ⅰ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最小取樣面積研究.西南林學院學報.DOI:CNKI:SUN:YNLX.0.2007-01-002. 高黎貢山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的最小取樣面積為600㎡,灌木層、草本層最小取樣面積為180㎡。
朱華,李保貴,許再富,等(1998)滇南熱帶雨林物種多樣性的取樣面積探討.生物多樣性, 1998,6(4).DOI:10.3321/j.issn:1005-0094.1998.04.001 滇南熱帶雨林群落學調查的最適取樣(樣方)面積是0.25h㎡,這個面積接近該類型熱帶雨林理論上的群落最小表現面積。為能體現一個具體森林(群落)類型的基本的植物區系組成,需設置4~5個這樣的樣方(總面積累計1h㎡以上)

圖1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的設置》(第二次徵求意見稿)附錄A

根據《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維管植物》(HJ 710.1-2014)中草地觀測樣地面積與樣方數量的描述(5.3.2.3章節):「觀測樣地一般不少於5個1m × 1m樣方,各樣方之間間隔不少於250m」,5個樣方按照十字形排列,以對角線長500m的正方形的四個頂點和中心點各一個樣方計算,樣地的面積至少應為125000㎡。這一結果與本標準附錄A表格中關於草原、草甸等樣地面積的大小要求差距較大。作為同一個系列的標準,對於同一植被類型的樣地面積大小要求應做進一步研究。《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技術規範-草地生態系統野外監測》(HJ 1168—2021)規定,樣地面積為10000㎡。《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技術規範》(HJ 1311-2023)則提出不管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地的樣地面積取10000㎡。

同時,根據相關研究,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常綠闊葉林的樣地面積要求,與本徵求意見稿附錄A中草原、草甸、荒漠和常綠闊葉林的樣地面積要求差距明顯(具體見表2)。

綜上所述,本標準附錄A(見圖1)關於不同植被類型生物多樣性調查固定樣地面積大小與相關標準及文獻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作為陸生維管植物多樣性觀測固定樣地設置的專門標準,樣地面積大小是很重要方面。關於不同天然植被類型樣地的面積要求,特別是草原、草甸類的,建議參考草地類相關標準作進一步研究,闡明樣地面積大小的決定因素不只是種-面積關係曲線,可能還有遙感等技術應用驗證方面的考慮。

文/趙玉萍 審/Sophia,藍天 編/angel

長按識別

加入綠會【月捐人計劃】

為地球及所有物種發聲!

了解項目詳情,請戳「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a02f022c50f06e2f9e0af92fa5568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