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到2025年,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國家戰略區域的本底調查與評估。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綠會)於2020年6月發布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標準》(T/CGDF 00001—2020)。標準規定了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的範圍、周期、原則、內容及方法、重點調查對象及成果要求,是進行不同生態類型保護地、保護區自然科學考察的依據。
經過多年的實際應用,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環境DNA等前沿技術的發展,中國綠髮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世界藝術與科學院(WAAS)院士周晉峰博士提出,生物多樣性調查應該具有全面性、具有針對性、要與時俱進。周博士指出,生物多樣性調查不應該停留在傳統思維上,要與時俱進,學習並應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思想。
中國綠髮會標準工作委員會著手對《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標準》進行修訂,使標準更加全面、科學、與時俱進,為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工作提供指導,更好地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的具體行動。
據報道,2024年7月10日,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等五家單位共同編制的《黃岩島海域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圖源:生態環境部微信微信公眾號
《報告》分為五部分:前言、黃岩島地理概況、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島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黃岩島及周邊海域科考歷史、以及編制說明。《報告》以現場調查結果、衛星遙感資料和歷史調查研究資料為基礎,全面系統評估了黃岩島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和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分析了面臨的主要壓力和生態風險。
圖源:生態環境部微信微信公眾號
調查評估結果表明,黃岩島海域環境質量優,海水水質、海洋沉積物質量等級均為一類,魚類樣品中的重金屬、石油烴等污染物殘留量均低於評價標準限值,海水、海洋沉積物和魚類樣品中均未檢出氰化物,海面漂浮垃圾密度處於較低水平。黃岩島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活造礁石珊瑚覆蓋度較高,造礁石珊瑚幼體補充量充足,造礁石珊瑚物種多樣性豐富。
《報告》指出,黃岩島珊瑚礁經歷了海水溫升熱脅迫的全球性危機影響,但其生態系統仍保持著較為健康的現狀,揭示其對氣候變暖具有較好的抵抗力和耐受性。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黃岩島珊瑚礁生態系統在今年夏季可能面臨著比往年更強的海水溫升熱脅迫壓力影響。
這也說明中國正逐步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收集、積累珍貴的第一手數據,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努力。
文 | Candey
審|綠宣
編| angel
重建人與自然平衡
長按識別
支持募捐
「點點贊」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