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沒有比暖乎乎的被窩裡飽飽睡上一覺
更好養神的了
失眠
最近,堂主在朋友圈刷到這樣一張圖,可以說完整呈現了一名失眠人士逐漸暴躁的心路歷程。
看上去很好笑,不過可能只有同為失眠人士才知道當事人的傷悲了=。=
想起來,每個人在求學期間可能都遇到過這麼一個極度敏感的室友,TA若要睡覺,你翻書是錯,走路是錯,呼吸都是錯。
而且更慘的是,越是失眠的人,越有決心「今晚要早點上床好好睡覺」,結果整個宿舍的其他人都只能在大好夜色中噤若寒蟬,實在不利於寢室和諧。
像這樣的易失眠人士,到底是不是有神經衰弱的問題?要不要去醫院看一看?本文就請來擅長治療睡眠障礙問題的固生堂中醫師何江山博士為大家詳細解答。
科普
失眠是一種症狀,失眠者卻不一定都「有病」。
排除生理上的病因,現在越來越多人查不出有什麼問題,就是不能好好睡覺。
一般表現為入睡困難,一點點聲音響起就輾轉反側——小區里晚歸的汽車,伴侶一個翻身,廚房裡水龍頭漏水,都能成為半宿難眠的由頭。
人體無時無刻不在承受外界刺激,但大腦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可以過濾掉沒有危害、沒有提示危險的聲音,一旦大腦這一過濾機制因為某些原因失靈,便容易出現夜間因為一點點聲響就無法入睡的問題。
或是入睡後淺眠,一點點聲音響起就驚醒;早早醒來,精神不振卻無法繼續入睡;或者是哪怕睡夠了時間,睡醒後也是十分疲憊的狀態。
在臨床上,這類病人多是中年人,有的是經年累月地失眠,直至身體扛不住才來就診,有的則是臨近更年期,身體激素髮生變化導致睡眠問題。
但如今也越來越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甚至年紀更輕的青少年因為相似的睡眠障礙前來求診。
對這類患者來說,除了睡不好,生活中並沒有其他健康困擾,能吃能喝能工作,也不見得哪裡不舒服,檢查也往往檢查不出來其他問題,所以,這類失眠也經常被稱作「閾下症狀」,屬於亞健康狀態的一種。
這類型失眠者往往還有一個共通的特徵,大部分是腦力勞動者。可能由於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上的原因,他們有著不易察覺的精神緊張與焦慮。
當然,失眠不一定都是焦慮造成,但焦慮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失眠的問題。
既然這種程度的焦慮性失眠算不上疾病,那麼是不是可以放任不管呢?
如果無法自行調節好,焦慮性失眠將經年累月地影響當事人的睡眠,慢慢摧毀其健康。
47歲的王生是一名從業20多年的機場地勤,經常需要值夜班,工作不允許出錯,否則面對的是上司的責難及乘客的怒氣。
工作沒多久,他就開始出現睡眠不佳的問題。但是由於年輕身體還扛得住,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
機場對於值夜班的同事有休息室,但是王生沒有一次能在休息室里睡著,他認為自己是「認床」。
終於,人到中年,王生開始出現極度疲憊、長期腹瀉,且極易感冒的健康問題。醫生認為他因為長期得不到良好睡眠,新陳代謝和腸胃功能都出現紊亂,全身機能衰退才會如此。
治療
比較輕微的焦慮性失眠可以通過以下行為處方得到有效的改善。
保證一定量的體力運動,什麼運動都行,只要自己能夠接受與堅持,以此來讓大腦獲得休息的間隙——但不要在臨近睡覺前運動。睡前一個小時不要吃東西,也不要使用電子產品。
多與他人交流,讓心事有疏導的渠道,有些人「心裡藏不住事兒」,反而較少出現焦慮及失眠的問題。
眼下已經入秋,由於秋氣內斂,平日不怎麼失眠的人都可能出現睡眠問題,這種時節,多吃蓮子(生蓮子、蓮子湯、蓮子羹都可以)可補脾、益腎、養心,對良好睡眠有一定幫助。
在容易入眠的時間入睡,即晚上11時—凌晨1時。倒不用為了睡個好覺就刻意提前入睡,這樣反而可能給自己施加壓力,反而更容易睡不著。
保證每天7至8個小時睡眠(14歲-45歲人士),睡眠期間保證「通氣」,即一方面臥室環境要有一定程度的通風,另一方面自己的呼吸要通暢,注意是否有鼻炎、睡眠呼吸間斷症等疾病影響睡眠質量。
此外,以下兩個小練習可在夜間每晚進行,幫助睡眠分散注意力、放鬆身心,避免睡前思慮過度。
1、腳趾抓地練習
坐著也好,躺著也好,採取感覺舒適的姿勢即可,最好將腳趾貼在地面,然後進行腳趾抓地的動作,每晚做200下。
2、呼吸與放鬆練習
持續吸氣7秒鐘,呼氣8秒鐘,暫停呼吸4秒鐘——保持這樣「7—8—4」的呼吸節奏的同時,把注意力依次集中在自己的頭頂、額頭、面部等等部位,由上至下,由身體中心至四肢,暗示自己分部位放鬆身體。
行為處方與睡前練習同時進行一段時間,有助於度過換季睡眠不安,如果這樣做了仍不足以解決自己的失眠問題,建議向醫生尋求幫助。
像上文提及的王生,在針灸、艾灸治療一個月左右,睡眠質量便有了明顯改善。
失眠不是病,但卻不應當忽視。
氣溫正隨深秋逐日下降,再沒有比暖乎乎的被窩裡飽飽睡上一覺更好養神的了。
祝大家都能有美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