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因「義渡」而出名的古鎮,1938年,漢陽鐵廠西遷重慶,就是從這裡登岸。
從大渡口義渡公園極具巴渝特色的南門進入,穿過花木扶疏的園區道路,來到區位於馬桑溪大橋北橋頭的「義渡廣場」,眼前的景色頓時開闊——遠處是秋日陽光下如黛的青山,腳下是開闊的長江,而橫跨長江的馬桑溪大橋,像兩架巨大的豎琴,矗立在畫面的中央。
公園管理處主任王宏介紹,於2011年正式對外開放的大渡口義渡公園,是以大渡口「義渡文化」為背景設計修建的,「義渡廣場」懸崖下的馬桑溪古鎮,就是大渡口歷史上著名的馬桑溪義渡所在地。
清道光年間,馬桑溪首開義渡
萬里長江自江津區石蟆鎮進入重慶,至巫山縣碚石鎮出境,流域內長達683.8千米。在近七百公里的長江兩岸,有上百個依託渡口與碼頭形成的場鎮。而與其他渡口不同的是,馬桑溪渡口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義渡。
據2009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神奇的土地——大渡口歷史文化探尋》記載,大渡口的得名已有近三百年歷史。清嘉慶庚辰年(公元1820年)《巴縣誌》記載,「大渡口,縣西四十里為智二甲米口」。1936年由向楚主編的《巴縣誌》記載:「大渡口河渡,清道光時馬王鄉士紳捐購田業一股,年租二十餘石,置船二艘僱人推渡。」九宮廟處一殘碑記載:「九宮廟由設廟會,修橋補路所余金銀租米,屢生弊端,巴縣正堂張判將所有剩購物,購船一隻僱船夫一人,以食米一斗五、工資錢六十文,於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正式義渡。」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樣的疑問,大渡口古鎮(又名馬桑溪古鎮)為何門上卻寫著「義渡口」。
相傳明末清初時期,大渡口的馬桑溪古鎮上住著一位鄉紳,建立渡口,免費運送南岸魚洞到大渡口的商賈、鄉民,為讚揚此義舉,該渡口後來就被稱為「義渡口」。上個世紀的長江上還沒有大橋,此渡口一開,變成了重慶最大的渡口,久而久之,人們便稱這裡為「大渡口」。
大渡口古鎮是因為這裡有一個綠皮車改造成的咖啡館——硬座22號。
大渡口古鎮橫亘於成渝鐵路和長江之間,硬座22號咖啡館旁就是還在運行的成渝鐵路,坐在這裡時不時會有火車從旁邊呼嘯而過。
停留駐足期間古鎮上空車輪隆隆,宏偉的馬桑溪大橋臨空而立,橫跨兩岸,斜拉的鋼索密集、緊湊、充滿節奏感。在這裡古老和現代交相輝映,鋼索大橋強勢而臨空的力量,涅槃重生的古鎮恬靜而富有神韻的意味,一派新舊交融的景象中毫無違和之感。這對過去和現在還有未來是最好的詮釋,快與慢,力量和溫柔,現代和過去,讓人頓生撫今追昔鑑往知來的感慨,就這樣在蒙蒙煙雨中在唏噓感慨中離開了這座曾經集碼頭、渡口於一身的古鎮,期盼著它在古老的長江邊上再次回歸,希望不單是簡單的喧囂繁華,而是在繁華中回歸寧靜、古老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