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了最新版的「阿瓊」MK-1A主戰坦克的交付儀式,親手將首輛量產型坦克交付給了陸軍。在交付儀式現場,莫迪雙手合十,為「阿瓊「MK-1A坦克作法開光,顯得仙氣飄飄。隨後,莫迪宣稱新交付的坦克將被部署到北部邊境,以維護印度的國家安全,並稱印度軍隊將成為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之一,向國防工業自給自足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莫迪為阿瓊坦克作法開光
「阿瓊」坦克的研發始於1974年,是世界上最難產、最昂貴的主戰坦克。在研製之初,印度軍方要求「阿瓊」坦克擁有超越西德「豹2」坦克的性能,並改變印度國產坦克落後的局面。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研製過程中,「阿瓊」坦克技術問題頻發,經費超支極為嚴重,導致其研製周期異常漫長。單從「阿瓊」坦克零部件來說,與其說是國產,不如說是買零件自己組裝,其主要部件全部需要進口,包括MTU MB838 柴油機、「倫克」半自動RK4-I傳動裝置、博世公司的炮控設備、以及OIP傳感器系統公司的炮長主瞄準鏡、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的晝用瞄準鏡和熱成像儀, 以及以色列提供的跳頻電台,整個坦克的國產化率僅為41%,是十足的「萬國造」。
閱兵式上的阿瓊MK-1坦克
對於印度落後的國防工業來說,買回來一堆先進的零部件並不能造出先進的主戰坦克。由於各個零部件之間需要設計上的集成,只能根據各個部件的特點進行無數次的設計改進,造成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局面。「阿瓊」坦克的性能較最初設計的指標大幅下降,整重卻高達60餘噸,遠遠超出了當時設計的50噸的指標,該型坦克只能在平坦、乾燥的平原地形上行駛,並不能適應40度以上的高溫環境,印度軍方一度要求中止「阿瓊」坦克計劃,但是印度政府鐵了心的要「阿瓊」坦克落地。礙於印度政府發展國產化坦克的決心,印度軍方硬著頭皮接收了124輛單價高達400萬美元的「阿瓊」坦克,但這些坦克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較為嚴重的技術問題,如駕駛艙車長控制螢幕經常死機;火控系統經常失靈;駕駛員開窗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炮管處於正前方時,駕駛員無法進入駕駛艙;安裝炮彈時,炮管必須抬起等等,根本無法適應印度北部邊境的作戰環境,只能繼續用性能相對好用的T-72M1以及T-90S坦克。自「阿瓊「MK-1服役以來,很少能在邊境地區看到其身影,只能在閱兵中出出風頭,向民眾展示印度「強大」的國防工業實力,被稱為「閱兵專用型坦克」。
隨後,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牽頭對「阿瓊」坦克進行升級改進,以提升其作戰性能,這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阿瓊」MK-1A坦克。相較於「阿瓊「MK-1原型坦克, 升級版「阿瓊」MK-1A包含70多項改進, 其中包括19項重大改進。其主要的改進包括使用改進型履帶,更大的負重輪和增強型懸掛系統,安裝一門升級版120毫米口徑坦克炮,彈藥採用貨櫃式存放,車體和炮塔加裝有印度國產「爆炸反應裝甲」, 裝備了先進的熱成像瞄準儀,新的車長周視瞄準儀。除此之外還裝備有先進導航系統、數控線束、掃雷犁、威力更大的輔助動力裝置,以及能夠實時傳輸數據的增強型通信系統等。
「阿瓊」MK-1A坦克
「阿瓊」MK-1A坦克戰鬥全重高達68.24噸,是世界上最重的現役主戰坦克,搭載了一台14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最大公路時速僅為58公里,最大里程為500公里,最大爬坡度數30°,可涉水深度1.4米。在火力方面,採用改進型120mm滑膛炮,在發射印度國產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為1650米/秒,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650mm均質鋼板。在防護方面,採用了印度國產的新型復合裝甲,可以有效抵禦T-72坦克發射的穿甲彈的攻擊,正面防護能力可達650mm厚的均質鋼板水平。綜合來看,「阿瓊」MK-1A坦克達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技術水平,基本上可與印度現役的T-90S坦克相媲美,大體上屬於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範疇,但是與美國的M1A2,德國的豹-2A6,俄羅斯的T-90AM以及我國的99A坦克差距較大,一服役就面臨著落後的局面。
阿瓊MK-1A坦克
整體上來看「阿瓊」MK-1A整重太大,成為印度橋樑不可承受之重,根本無法適應高寒地區環境。雖然國產化率由MK-1的41%提升至54%,但主要配件依然嚴重依賴進口,不可避免地出現系統集成難,穩定性差的缺點。另外,從紙面上的性能數據來看,其性能只能算得上是堪用,其真實性能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能否達到T-90S的水平還不好說。最後,其採購單價高達1000萬美元,遠遠高於美國M1A2坦克的單價,軍方根本不情願當冤大頭。
雖然「阿瓊」MK-1A坦克已經獲得軍方118輛訂單,但是軍方顯然對其性能沒有多大的信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老式T-72M1坦克的升級改造以及繼續引進T-90S坦克之上。雖然「阿瓊」坦克帶著印度國產化的光環,但是依然擺脫不了被軍方邊緣化的命運,改變不了「閱兵專用坦克」的宿命。
「阿瓊」真是一輛神奇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