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棄「閨門旦」轉投拍戲撈錢,被嘲背信棄義算不算活該?

2019-10-02   VALA美妝穿搭札記

hello寶寶們,大家好呀~

昨天上午大家看70周年閱兵式了嗎?我從頭看到尾,可能是年紀大了,這眼淚就跟不要錢似的往下掉,真的太好哭了

特別是看到#閱兵車牌號是1949和2019#瞬間就哭了,「今日盛世,如您所願,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爆哭完了,進入今天的正式內容。



前兩天區花半夜刷微博的時候,突然看到有網友爆料稱李沁是重點培養的閨門旦苗子,十年才招生一次,李沁為了上海戶口才去學的,然而等演完《紅樓夢》就不回去了,背信棄義浪費了崑曲的教育資源。



然後李沁團隊親自下場火速闢謠,稱謠言本身就漏洞百出,同級學生中學閨門旦的也不止她一個,強調李沁一直是崑山戶口。



雖然我們不知道李沁是不是背信棄義,但是李沁的戲曲天賦還是在的,前陣子為了宣傳《中國機長》上《天天向上》,在現場還跳了一段水袖舞。這身段這眼神誰受得了啊!



穿起古裝扮相也很美,淡妝怡人,是真正意義上的古裝美人。



黑化後的元淳公主,一身紅衣再配上精緻的濃妝,不是絕美,但絕對有戲!



還有這一身錦繡華服,李沁這張秀美婉約的臉也消化的很好。



其實我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別看現在的古裝戲妝容精緻,但如果真在古代,古代女子用的化妝品是什麼樣子呢?



那麼今天區花就來帶大家康康,古代化妝品到底是什麼亞子?


胭脂

點絳唇·韓琦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愁?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胭脂使人增色,不可謂沒有道理。我國古代女性最早是在商周的時候就懂得了用硃砂作為胭脂使用,後來到了秦始皇時期,有了妝容各異的胭脂。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胭脂的製作工藝更趨成熟,既有可攜式紙狀的「金花胭脂」,還有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而成的「棉胭脂」,類似現在的腮紅液。



唐代稱胭脂為「紅粉」,紅妝可謂風靡一時,不在乎花不花錢,重點就是量要多。傳說唐朝的楊貴妃,流汗都是粉紅色的,可想而知塗抹的胭脂之多。



《外台秘要方》中記錄了一種胭脂的做法准紫鉚、白皮、胡桐淚、波斯白石蜜用水煮,然後加石蜜。將用布過濾的渣晾乾成塊,用火烤,製成胭脂。製作過程聽起來就很複雜,不過最後一步很像現在的烘焙腮紅。




費盡辛苦做出來的胭脂也要放在一個好看的盒子裡才可以,現代留存下來的胭脂盒大多做工精美, 形制複雜。



口脂

神女賦·宋玉


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口脂(口紅)古代最早的記錄是在周代,也就是說,我國女性在周代時就已經養成了點唇的習慣。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曾經記載過當時的製作工藝,是在牛髓或牛脂中加入丁香、藿香兩種香料製成的香酒,上火煎成,然後摻加熟硃砂並拌勻。不過,大致在南北朝末期,口脂製作完成了一次質的改變,即用蜂蠟代替了動物脂肪。



在中國歷史上,最流行的染唇妝品有兩種:綿胭脂與蠟胭脂。綿胭脂點唇之法主要流行於明清時期。蠟胭脂塗唇的歷史更為悠久,且一直延續到清末。



《紅樓夢》中寫到:賈寶玉教平兒理紅妝時,說紙樣的胭脂「不幹凈,顏色也薄」,要用「白玉盒子呈的玫瑰膏子一樣」的,「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渣滓,配了花露蒸疊成的」,只需要一點點塗在唇上,剩下一點水化開就當腮紅了。


面脂

惜花一首其一·蘇籀


豁眼桃紅思聖解,襲人蘭郁比修能。

面脂靡曼負塗澤,繪彩化工夸斲冰。

茜粲芳穠觸吟境,艷陽風色嗾狂朋。

傾壺簫管黳蓬鬢,沈頓金觥雹凸棱。



面脂,也稱為面膏、面藥,除了最基本的滋潤功效之外,大部分面脂配方還加入了很多中藥成分,兼具了美白、去皺、祛斑等功效。





面脂中最有名的配方是「太真紅玉膏」,這個配方出名不是因為功效神奇,而是因為使用者是——楊玉環。而「太真紅玉膏」做法十分的簡單,用輕粉、滑石、杏仁磨成細粉,蒸過之後加入麝香,再用雞蛋清調勻,每天早上少量塗抹在臉上,可以使臉色紅潤。(不建議大家使用!



《外台秘要方》中有關於面脂的複雜做法:用丁香、零陵香、去皮桃仁、土瓜根、白斂、白及、防風、當歸、沉香、辛夷、商陸、寮香、桅子花、芍茹、蜀水花、青木香、白芷、萎羹、冤絲子、蕾香、甘松香、木蘭皮、白僵蠶、菜本、獲荃、冬瓜仁、鵝脂、羊髓、羊腎脂、豬胰、豬脂肪一起煎製成面脂。





到了宋代,面脂在修護面部皮膚方面有了更明確的分工,並依據主要藥料的不同,取名為「防風膏」、「白附子膏」、「杏仁膏」、「羊髓膏」...相應的,也就有了祛痘、去疤痕、祛斑、去皺、美白等諸多功效。這完全就是古代的藥妝啊


妝粉

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周邦彥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

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


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中就出現了「脂澤粉黛」這樣的詞,那時候人們可以使用的物料十分有限,妝粉的原材料就是大米。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時候,用得起米粉敷面的人家可謂是相當壕無人性



由於製作方法較為簡單,米粉在民間廣為流傳。但米粉畢竟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就是持妝能力實在是太差了,稍微出點汗就混成米糊了。



為了改善這一問題,鉛粉應運而生。而「洗凈鉛華」說的就是鉛粉,鉛粉實際上主要材料包括鉛、錫、鋁、鋅等各種元素,它與米粉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防水,敷於面上還能使人光彩照人,在秦漢時期被廣泛使用。



曹植在《洛神賦》中曾用「芳澤無加,鉛華無御」來形容女子的美貌,這裡的「鉛華」,指的正是上妝的鉛粉。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鉛對人體是有害的,古代女子為了變美可以說是不要命了~

眉黛

近試上張籍水部·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畫眉」是古人妝容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雖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是眉毛卻是整個妝容的精神,眉妝在古代妝容中的地位是相當高了


戰國時期,女子畫眉都用燒焦的柳枝塗在眉毛上,後來《太平御覽》卷第七百十九引《通俗文》云:「染青石謂之點黛。」黛其實就是石墨



再往後我國用的眉黛都是從波斯進口的,顏師古在《隋遺錄》中載道:「由是殿角女爭效為長蛾眉,司宮吏日給螺子黛五斛,號為蛾綠。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直十金。後征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獨絳仙得賜螺子黛不絕。」


就連到了清朝,眉黛還是主要依靠進口,且價格昂貴,後宮的妃子們可沒少為眉黛爭風吃醋。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是這樣啦~古代女性在追求美這件事上絕對不輸於我們,可能比咱們更加精緻,畢竟為了美硃砂鉛粉都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