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又開始了。不用想,最近打開手機,隨便翻到哪兒都是各個品牌的雙十一大促信息。
最近兩年,雙11的戰線拉的越來越長。營銷氛圍被炒的越來越濃重。昨晚寫文寫到10點,打開手機準備推送時,看到關注的幾個大號都在推送雙十一購物清單。然後我就不自覺地點進去,瀏覽到一半,就不自覺地跳轉到淘寶頁面。最後就默默的加購、加購、加購~~
一不小心半小時就過去了,購物車也被我加滿了。可我突然被自己嚇了一大跳。我想,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吧!
面對著滿屏的營銷廣告,我們不自覺地加入到了這一場全民歡購活動中。
但今天的主題:不是想給大家種草,也不是分享我的購物清單,而是讓大家跟我一起來一場購物狂歡前冷靜反思。
反思一:是因為需要購買還是便宜購買?
有一位朋友是某企業的淘寶運營,經常聽他聊天說:促銷活動就是要給顧客一種她/他撿了大便宜的感覺。
這話真沒錯。我想了想:每次自己買東西也都是一種:這價格太合適了,不買虧了的感覺。而這是這種不買會虧的心理,讓購物車漸漸加滿。
但這真的是需求嗎?不見得!
說到需求,很多人購物都是跟著心理需求走,而不是從實際需求出發。這個問題咱們從護膚和彩妝兩個角度來分析:
️護膚:
如果說護膚品中雙11銷售最多的,應該是面膜。大部分女生認為面膜能解決一切皮膚問題。長痘可以敷面膜,曬傷可以敷面膜、黑了可以敷面膜,過敏了還可以敷面膜。其主要原因是:敷完面膜後,皮膚角質層水分提升,其透光性增強。而此時的皮膚看起來細嫩光滑、白皙。
但面膜給皮膚的改善只是即時效果。相反,對於皮膚屏障受損的問題肌膚來說,敷面膜其實是一種災難式的護膚方式。
回過頭來看皮膚的真實需求:皮膚的真正需求是保濕。而論保濕,功效最好的產品應該是面霜。但很顯然,使用面霜的人其實並不多,而在雙11的購物計劃中,大部分人甚至是沒有把面霜列在其中的。
️彩妝;
彩妝產品不論是底妝、口紅還是修容、高光,產品只是工具,而決定最終使用效果的關鍵還是使用方法和化妝功力。
很多女生都會在看了博主的妝教和試色功課後立馬下單購買,但往往拿到手的產品會讓自己大失所望。所以,當你購買彩妝產品時,想清楚需要的到底是一件又一件的新品,還是熟練的化妝技術。除非,你是個彩妝愛好者,或者彩妝收藏者。
反思二:這些東西買回來,你準備什麼時候使用?
我通常會告訴大家,囤貨時要想清楚:你囤的商品什麼時候能用上?
如果這個產品你買回來3個月之內不會使用,建議還是不要買了。為什麼呢?
我們只知道產品包裝上有出廠日期及使用保質期。但我們並無法追溯產品成分原材料的製造日期。化妝品是由各種不同成分配方而成,但其實:工廠不可能在生產某一款產品時採取採購或生產原材料。
所以,從原材料生產加工到成分製成產品需要一定時間,從產品製成包裝到我們購買拿到手上又需要一定時間。而作為囤貨購買的產品到真正使用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在這其中,很有可能當你用上產品時,產品已經臨近保質期。而對於一些功效較強的活性成分來說:成分活性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降低。
因此,如果短期內產品不能使用上,建議還是慎重囤貨。
如何理性剁手買買買?
️從盤點存貨開始;
如果你是個愛囤貨的人,建議你在剁手之前先盤點下自己的囤貨。看看囤貨產品的保質期,再結合前面的問題想想:如果這些產品買回來,大概什麼時間能用上?
如果3個月之內用不上建議先不要購買了。畢竟雙11後面接著就是雙12,還有黑五、聖誕、年貨節等。
️梳理自己的財務狀況;
如果盤點存貨也不能克制住你的購物慾,不妨此時打開你的花唄帳單、各種信用卡帳單,看看裡面的待還款金額。如果這樣還不能刺激你,麻煩再打開你的工資卡,看看裡面所剩不多的餘額?或許這樣能讓你在剁手之前冷靜些吧。
另外,有人說:一年就一次雙11,我就買這一次,後面2個月都不買了。可事實呢?幾乎所有人在雙11之後還是會不停的買買買。畢竟,商家會想辦法用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想辦法把你的帳戶金額變成帳單。
所以,理性剁手,理性購物~
我是認真聊護膚的Miya,希望我的內容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跟我一起理性護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