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認識一位朋友,很喜歡喝天心岩肉桂。
每年必入,幾乎是他平時喝得最勤的口糧肉桂。
某次聚在一起喝茶時,他提到一個新觀點。
「喝了這麼久岩茶,我還從沒有像網上那樣,正兒八經地看過葉底。」
「始終感覺,喝岩茶的重點就是感受香氣與味道,至於最後的葉底,喝都已經喝了,再翻來細看也沒什麼用。」
且慢,此言差矣。
當你對一款茶特別熟悉,平均一年下來要喝掉幾十上百次,閉著眼都不會喝錯茶味時。
那麼,檢查確認葉底,的確可有可無。
就像兩個特別有默契的人,哪怕一個眼神,就知道對方要做什麼,當然不需要搬用常規社交場合的客套話。
但放在試茶環節,看葉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碰到一款陌生茶,看過葉底後,更能對整體品質加以確認。
不過,在岩茶圈子裡,大家平時都是怎麼看葉底的呢?
《2》
一、看用料勻稱度。
有一年在武夷山,也是個秋天。
天高雲淡,不冷不熱,在景區里逛了一圈後,去了相熟的茶農家裡試茶。
那一回,我們遇到茶味有些古怪的肉桂。
原因是,它的花香太重了。
一股濃濃的蘭香,乍一聞花香馥郁,幾乎要將肉桂本身的桂皮香蓋過。
要是閉著眼去喝,誰敢相信,這裡面竟然是一泡肉桂?
於是,試了三沖後,茶農直接開始終極大招——對比葉底。
找出一個深碟,倒入剛泡了三次的殘渣,加沸水浸泡。
眾人閒聊一會兒,大約過了十來分鐘,葉底徹底舒展泡開。
那位茶農,手持茶夾,撥動一番。
然後找出了目標。
「看,這幾片葉張都是偏圓偏鈍的,是我們熟悉的肉桂。裡面摻了這幾片,葉子尖尖窄窄的,一看就不是同一種茶!」
作為從小摸著茶葉長大的茶n代,那位年輕茶農的說法,很有說服力。
從葉片寬窄、葉緣鋸齒狀態,可以鎖定,這不是因為老嫩不一、整碎不齊造成的參差,而是它們從一開始就不是同一種茶。
如果沒猜錯,這又是一泡為了增香提香,加入高香品種的「半肉桂」。
用料不純,品種特徵不清晰,不是好事。
在岩茶圈內若想玩拼配,大可在拼配大紅袍的配方上,多花心思,提高綜合風味。
反觀肉桂、水仙、鐵羅漢等其它岩茶,還是單一品種,喝純料更好。
畢竟,外包裝上印著「肉桂」名字,裡面卻加了其它品種,這一舉動妥妥就是騙人。
在試茶期間,當你遇上類似情況,連續試喝了幾次覺得苗頭不對勁時。
按這種方法,認真比對葉底細節,不難找出真相。
《3》
二、看葉底反光度。
採茶季時,經常能聽到有人夸,新鮮的茶青鮮葉,葉表摸著似綢緞。
其實,岩茶經過做青、焙火後,只要活性不失,在葉底也能呈現軟亮鮮活感。
徹底吸飽水分,慢慢泡開的葉底,表面帶有自然的水潤光澤。
迎著光看去,狀態特別好。
相反,很多在工藝環節出了問題的岩茶,都會丟失這種鮮亮感。
譬如,做青發酵過頭,出現「紅茶化」的岩茶。
不僅湯色對比其它岩茶,更深、更暗、更紅。
同時,連葉底看著也不夠清爽。
就像雨天掉落在地面的樹葉,被地面積水泡著,漚了幾天才等到天晴。
但此時,滿地枯枝落葉,已是將腐未腐,葉片纖維結構受損嚴重,自然看不出葉表有任何光澤感。
武夷岩茶的加工也是如此,要是做青期間,將茶一直堆著,沒有及時加工,或者是沒有及時吹風,確保水分及時走透。
待在又悶又熱又濕的環境下,茶葉肯定會出現不當發酵,引起色香味全變。
又譬如,焙火過頭的岩茶,葉底光澤感也會消失。
焙茶時,溫度太高,時間一長,會將好端端茶葉焙焦。
類似燙頭髮時,遇上新手理髮師,不小心將頭髮烤焦了。原本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瞬間變成焦炭。
同理,焙成焦條的岩茶,干茶僵硬,很難泡開舒展就算了,還呈現一副暗黑啞光狀。
哪怕連續泡了多次,在無數次沸水洗禮下,也沒法呈現水潤光澤感。
《4》
三、捏一下葉底的質感。
品質靠得住的岩茶,葉底不僅軟亮鮮活,還頗具彈性。
葉片表面的肌膚保留著鮮葉階段的柔嫩,輕捏之下,還能真實感受到幾分柔韌彈性。
平時用蓋碗泡茶,在最後看葉底時,可以藉助蓋子來幫助測試。
持蓋輕輕往下,對著泡開的葉底,摁下去。
在放開之後,蓋碗中的岩茶葉底能微微回彈。
這種保留活性的柔韌葉底,才是優質岩茶應有的品質。
假如你在摸、捏、搓葉底時,發現手感不對勁。
葉片手感摸起來很粗糙,類似粗糙的桑麻葉。
這就說明,這批岩茶的鮮葉用料采老了。
葉片內部纖維變粗,前期積累的茶味物質流失。
這種粗糙老葉,不僅彈性差,缺乏柔嫩感。
在揉捻加工時,還容易出現不成型問題。
即便好不容易揉成了條索狀,和其它岩茶一比,也會顯得偏粗松。
這種采老的岩茶,茶味薄,茶香層次單一,甚至情況嚴重一些的,還會出現淡薄、粗寡的味道。
既不好喝,也不耐泡。
不過,葉底彈性很差的岩茶,除了和原料採摘偏老相關外,也得看焙茶效果。
焙火太急的岩茶,內在植物組織受損。
也會出現條索僵硬,沒有彈性的問題。
好像已經烤焦的青菜葉,哪怕再泡到水裡,也恢復不了生機。
《5》
看岩茶葉底時,歷來有一項重頭戲。
即,看蛤蟆背。
在很多茶客心裡,甚至已經形成這樣的印象。
有蛤蟆背的,才是好岩茶。
「正岩茶才能焙出蛤蟆背。」
「傳統炭火焙出來的岩茶,才有這種現象,電焙茶就出不了這種凸起的蛤蟆背。」
其實,蛤蟆背這一現象,並不稀奇。
與炭焙電焙無關,和山場環境更是不沾邊。
而是看焙茶火功、焙茶方式,焙茶期間的升溫快慢等。
焙火偏輕的岩茶,很難看出蛤蟆背。
但只要山場好,做青做透,焙茶到位,也半點不妨礙這是一泡好茶!
嚴格來講,有蛤蟆背的岩茶,未必是好茶。
在面對試茶爭議時,搬出看葉底的絕招。
比起蛤蟆背,從葉底彈性、鮮活度、勻整度來判斷,更能幫助分辨!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