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味很重的白茶,放上1年、3年、7年,能不能把澀味轉化掉?

2023-11-18     小陳茶事

原標題:澀味很重的白茶,放上1年、3年、7年,能不能把澀味轉化掉?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秋茶季上太姥山,路過某戶人家。

門口有兩棵柿子樹,門神似的,栽在門前的左右兩邊。

還記得夏天來的時候,柿子樹一點也不起眼,只是綠汪汪地矗著。

隨著秋深,沉默了一整年的柿子樹,就像變魔術一般,捧出一樹果子。

肉眼可見的,碩大,飽滿,胖鼓鼓。

想到等它們成熟了,便是水晶透亮的橙紅,仿佛果肉里兜著香甜的蜜。

打趣李麻花,說:「去討兩個果子回來吃,你不是最愛吃柿餅嗎?」

被她連連拒絕:「柿子和柿餅哪裡一樣?」

「怎麼不一樣,柿餅不就是柿子做的嗎?」

「當然不一樣,柿餅是純甜的,而柿子要是挑得不對,麻嘴巴!」

雖然村姑陳不愛吃柿子,但也知道,沒有成熟的柿子,吃起來非常麻嘴麻舌頭。

或許正是因為小時候,恰好嘗到了未成熟的澀柿子,顛覆了印象中香甜軟糯的印象。

因此,才留下了心理陰影吧。

這種口感,後來又在喝茶時感受到了。

一杯泡得極濃的茶湯,茶多酚和咖啡鹼的含量超標,呈現出來的,便是濃重的苦和澀。

入口後,舌頭上,迅速起了一層厚厚的褶子。

真真是難受得緊,想要立馬喝一杯蘇打水,漱漱口。

《2》

以前的人說,不苦不澀不是茶。

言下之意是指,茶葉若是沒有苦味和澀味,那就不是茶葉了。

而後來經過專業學者研究發現,茶葉中主要有三大類物質,分別是茶多酚、茶氨酸和咖啡鹼。

茶多酚,主導的是澀味。

咖啡鹼,則主導苦味。

換言之,只要茶葉中含有這兩種物質,就不可避免地會有苦澀味。

當然,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對。

如果含量太高,那苦澀味就會十分突出。

苦味暫且容易消散,可澀味卻後患無窮,它會讓舌面變厚,像是穿上了一件雨衣。

接下來,不管吃什麼東西,喝什麼東西,都會覺得索然無味。

而如果茶葉的品質足夠好,加上正確的沖泡,使得茶湯中的各類物質釋放均勻。

那麼,喝起來基本上感受不到苦澀味,舌面清爽舒服,更能用心感受茶香和茶味。

寫到這裡,突然聯想起前幾天,有一位茶友來諮詢。

他問:「白茶喝起來很澀,放一放會轉化出好的口感嗎?」

這個問題,就像在問,醜小鴨長大以後會變成天鵝嗎?

可能會,因為童話故事裡就是這麼寫的。

但也有一句歌詞不是這樣唱嗎?

「你對我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同理,白茶通過存放來去除澀味,而且是特別突出的澀味,很難很難。

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因為白茶產生澀味,主要有兩種原因。

第一,是沖泡手法不對。

比如,沒有控制好茶水比例,投茶過量,茶多水少,導致茶湯苦澀;

又比如,出湯不夠及時,導致茶葉長時間悶在蓋碗里,物質過量浸出,造成苦澀感重;

再比如,把新白茶放進壺裡,高溫煮茶,誕生一壺深黃濃綠的「黃連湯」……

以上種種情況,都是和茶客自身有關係,沒有選擇適合白茶的沖泡方式。

由此,讓茶葉的內含物質,以一種非正常的模式在釋放。

那麼,只要調整沖泡的手法,就能解決苦澀的問題。

好的白茶,自出生起,就是好的,贏在了起跑線上。

即使沒有經過太長時間的陳化,營養物質便足夠充足,能夠泡出鮮爽淳和的茶湯來。

《3》

第二,是白茶本身品質有問題。

上文中提到,茶湯之所以會澀,是因為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物質含量太高。

繼而思考,為什麼會如此呢?

答案,要從產區、工藝、儲存,三個方面入手解決。

品質好的白茶,來自生態環境好,產區環境優秀之地。

再具體一點,和「溫、光、水、氣、土」這5個條件有關。

例如,高山的茶園,海拔較高,溫度適宜,茶樹緩慢生長,能積累更豐富的營養,以及更厚實濃密的白毫。

雲層厚實,霧氣豐富,陽光經過折射後,以漫射光居多。

對於茶樹而言,柔和的漫射光,既能夠讓其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豐富的有機物,又能防止被曬傷。

土壤通透,微量元素含量高,可以為茶樹的成長提供能量,生出豐厚的內質,多變的層次感。

以及,清新的空氣,讓白茶生得乾淨,湯水空靈純凈。

所謂「好山好水出好茶」,就是這個道理。

反之,品質不好的白茶,和產區也有極大的關係。

氣溫可能太高或者太低,讓茶樹的生長難以順利進行;光照可能太強或者太弱,無法讓茶樹茁壯成長;空氣可能太渾濁,茶樹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吸入空氣中的廢氣,進而影響茶葉的品質;土壤粘稠度高、不透氣,還會導致茶樹爛根……

在這些條件下,茶樹體內非但無法積累有益物質,還會因為暴曬、日照時間長、溫度過高等原因,生成過量的苦澀物質。

做出來的茶葉,喝起來,帶有明顯的苦澀味。

又說到工藝,好的工藝,能為一款白茶注入靈魂。

萎凋和乾燥,讓白茶順利走水,並且將身體里多餘的苦澀物質一起帶走,還原白茶更清新爽口的風味。

而不好的工藝,粗製濫造,走水不暢,就會讓白茶體內累積過多的茶多酚和咖啡鹼。

泡出來的茶湯,鮮爽不足,苦澀有餘。

再說到儲存,不正確的保存方式,會讓白茶跑氣、受潮、變質。

水汽,是白茶的天敵。

倘若密封不到位,或者倉儲環境過於潮濕,讓白茶遭受了大量水汽的攻擊,就會破壞自身的養分。

到時候,有益物質揮發了,又生成了某些不好的物質。

正是因為這些物質,讓茶湯變澀,變薄,變得不再好喝。

《4》

綜上所述,品質好的白茶,才有辛苦儲存的價值。

而一款品質不好,內質匱乏,還帶有明顯澀感的白茶,將來的陳化效果,想必也不盡如人意。

很多茶友異想天開的認為,白茶可以靠儲存來實現飛升,質的飛躍。

殊不知,老白茶再老,也要底子好。

那些優質老白茶,都是由優質新白茶陳化而來。

所以,時間的確能讓白茶發生一些變化,讓刺激性的物質轉化得更溫和、柔和,讓湯感變得更醇厚,更有漿感。

但底子不好,存放時間再久,也無濟於事。

老白茶的好,要同時滿足三個「好」。

好產區,好工藝,好儲存,才算真的好。

因此,我們在選購白茶的時候,一定要清楚這點。

不然的話,把劣質的白茶買回來,意圖將其存為好茶。

結果多年以後開箱發現,依然不好喝,依然有揮之不去的澀味。

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唯有品質上等的白茶,才值得我們去收藏,用漫長的時間去等待它的蛻變。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674d9eae83619c3e1844a6fcdb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