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水魚類養殖生產過程中,養殖水體的水質條件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水是魚類及其他養殖生物的生存介質,水為這些生物提供了一個立體生存、生活、繁衍的空間。
在養魚的水環境中,生物因素與魚類養殖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在養魚水環境中的生物除魚蝦蟹外,還生活著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其他水生生物,主要包括高等水生植物、底棲動物、附生藻類、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這些水生生物在同一養魚水環境中,或在不同的養魚水環境中,其種類、數量可能差異很大,或對其養魚水環境產生不同的作用。但總體來說,它們中的許多種類是魚類的天然餌料,是魚類的重要生態條件。有些種類可能對養魚是不利的,或者和魚類爭奪營養,或者直接危害飼養魚類,或者引起水質變壞等。在魚類養殖生產中,維護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是改善養殖魚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管理技術內容。
1.高等水生植物。
高等水生植物亦稱「水生維管束植物」或「水草」。這類植物有水葫蘆、蘆葦、菰(茭白)等挺水植物,荇菜、菱等浮葉植物,浮萍(浮薸)等漂浮植物,菹草、輪葉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它們一般出現在淺水湖泊或水庫沿岸。
浮萍(浮薸)
對於湖泊、水庫等大水面養魚來說,高等水生植物中的很多種類都是草食性魚類的良好天然餌料和草上產卵類型魚類的產卵場所,更重要的作用是,高等水生植物是凈化水質、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生物類群。
在養魚的池塘水體中,尤其是魚苗(水花)、苗種培育池,一般是要控制高等水生植物生存量的。因為它們吸收水中大量的營養物質,遮蔽陽光或妨礙通風,影響浮游生物的繁衍,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池塘的溫度和溶氧狀況。因此,除種草養魚和苗種培育喂食浮萍(浮薸)外,池塘養魚的要求是要清除池中的高等水生植物和雜草。
2.底棲動物。
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和池塘等水體底部,如常見的螺螄、蚌殼、河蜆、水生昆蟲、水蚯蚓等動物,統稱「底棲動物」。底棲動物肉眼可見,它們多數是青魚、鯉魚等的良好食料,在內陸天然水體,底棲動物是漁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螺螄、蚌殼等軟體動物還是良好的水質「凈化器」;在養魚的池塘,底棲動物也是青、鯉、鯽魚等魚類的良好食料,但與浮游生物相比,其對池塘生產力的作用就相差較遠。
在肥水性養魚池塘中,螺螄、蚌殼等軟體動物不利於水質變肥,因為喜食水生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還有一些種類還是一些魚類寄生蟲的中間寄主;水生昆蟲的有些種類則是魚苗的敵害,必須消滅。
3.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系指生活在水體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隨波逐流地浮在水錶層生活的生物總稱。浮游生物多種多樣,淡水中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遊動物和浮游細菌三大類,其中與養魚關係最為直接的是浮遊動物和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又稱「藻類」,是養魚水環境中魚類生物餌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類型的養魚水體在不同季節,藻類的組成是不同的,各種藻類的相對量也在不斷變化。對於濾食性的鰱、鱅的魚苗(水花)、苗種而言,又有易消化種類與難消化種類之分。一般來說,硅藻門、金藻門、甲藻門中的種類易消化;而藍藻門、綠藻門、裸藻門中的多數種類難以消化。
浮遊動物是漂浮的或游泳能力很弱的小型動物。浮遊動物也被稱為「經濟水產動物」,因為我國特有的「四大家魚」,在魚苗(水花)階段均以浮遊動物為食,體長1厘米左右的烏仔魚苗生長的快慢和成活率高低取決於水體中輪蟲數量的多寡。
在鰱、鱅的大苗種、成魚階段,浮遊動物在食譜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水體中上層其他一些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常見的浮遊動物,如多種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它們不僅是魚苗(水花)、苗種的適口餌料,也是濾食性鱅魚的主要食物。
浮游生物的多寡與養魚水體的水色及肥度有關,所以在養魚生產過程中,可通過觀察水色及其變化來大致了解浮游生物的數量情況,據此判斷水質的肥瘦和好壞,這對指導漁業生產很有幫助。
根據看水色的經驗,認為好水具有「肥、活、嫩、爽」的表現。
「肥」就是浮游生物多,易消化種類的數量多;
「活」就是水色不死滯,隨光照和時間不同而常有變化,這是浮游植物處於繁殖盛期的表現;
「嫩」就是水色鮮嫩不老,也是易消化浮游植物較多、浮游植物細胞未衰老的反映,如果藍藻等難消化種類大量繁殖,水色呈灰藍或藍綠色,或浮游植物細胞衰老,均會降低水的鮮嫩度,變成「老水」;
「爽」就是水質清爽,水面無浮膜,渾濁度較小,透明度一般大於20~25厘米,水中含氧量較高。
如果養魚水體的氮、磷含量過高(過肥),浮游生物數量多,水體往往就呈藍綠色或綠色帶狀或雲塊狀水華,也就是所說的藍藻水華,是富營養化的特徵。
4.附生藻類。
附生藻類是附生在養魚水體底泥表面,呈藍綠、綠褐、黃褐等顏色特徵的藻類,如藍藻、硅藻和綠藻等。養殖水體在夏季出現水質老化時,常見的附生在水底的青泥苔也屬於附生藻類。
在天氣炎熱時,這些藻類常與接觸的底泥一起浮至水面,成為許多片狀浮泥。附生藻類是細鱗斜頜鯝、黃尾密鯝等鯝亞科魚類的天然食料。
5.微生物。
養魚水體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酵母菌、黴菌等,對養魚水體來說,細菌最重要。一般情況下,養魚的水體,尤其是池塘的細菌數量很大,它們不僅在池塘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也是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料。細菌不但能被浮遊動物攝食,而且群聚體還可以被鰱、鱅魚直接攝食。
養魚水環境中的微生物除了對養魚具有利的一面外,也具有害的一面。如水體環境及魚體內外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致病微生物,這些致病微生物中多數為條件致病菌,它們雖然存在而並不發病,但其致病力隨著環境不良因素的增加而增強。當環境條件惡化時,魚體受損傷及抵抗力減弱都會使致病菌的毒性增強,對魚體的組織器官造成損害,發生病理變化。此外,致病菌數量的多少也與致病有一定的關聯,而是否發病,又取決於致病菌本身的致病力和機體抵抗力的強弱。
END
來源:水花魚。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
中國水產門戶網,志創漁業信息第一品牌;運營十餘載,用心感悟行業發展的點滴;水產人,就上中國水產門戶網。
官方微信公眾帳號「scttwx」現誠徵原創文章,歡迎廣大行業人士踴躍投稿,積極爆料。一經採用,必有稿酬!
投稿郵箱:bbwfish@163.com
微信:1370779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