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的感覺器官:側線鱗與魚類(鯽魚)分類的重要依據

2019-12-24   中國水產門戶網

在魚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從鰓至尾的點狀細線。可別小看了這條線,它叫側線。側線由聽覺細胞組成,對低頻率的音波極為敏感。在釣魚時,魚鉤、餌團入水後會產生水的壓力波,壓力波的振動會形成一圈圈的水波紋,這時魚的側線就會感覺到這種壓力波。其實,人們的眼睛能看見的水波紋的範圍就是魚的近程音波側線的感受範圍。

側線是魚類的第二個聽覺器官,能夠協助耳朵,測出聲源來自何方。側線從魚的頭部開始就有,在頭部分布很廣泛,但並不呈線條狀,到了頭部後面才漸漸形成比較明顯的線條狀,這線條狀從兩個側面的中上部向魚尾延伸,直到尾部。我們的眼睛可以仔細觀察到魚的這種側線。

(魚體結構)

魚的側線器官

魚的側線器官是魚類或水生兩棲動物接受外界水流壓力、低頻振動、溫度變化等刺激的感受裝置。魚的側線器官最發達,一般位於身體兩側,從頭部開始沿著整個身體長軸隨著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達尾部呈線狀排列。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形似小窩點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側線具有聽覺和觸覺功能,能感覺水的振動波、水流方向和水壓的變化。側線管或側線管分支所通過的鱗片,為側線鱗。絕大多數硬骨魚都具有側線鱗甲,僅少數硬骨魚和全部軟骨魚側線不通過鱗片,而是直接開口在皮膚,不具側線鱗。側線鱗的數目是魚類分類的根據之一。

側線又叫側線感覺器官,或側線系統。側線器官的分布並不局限在魚的軀幹,在魚的頭部也有發達的側線器官,頭部以下是這個系統的次級分枝。眶上枝和眶下枝合併成圍繞眼周的側線;上頜枝與下頜枝分別沿著上頜及下頜行走,背枝穿過顱骨頂端後與其他分枝在耳區會合,後又與軀幹兩側的側線連接。

不同魚類的側線器官在體表的分布情況不同。這是魚類分類的標誌之一。側線器官,有利於動物適應水生環境。側線器官是一種「從頭到尾」排列的多個感受裝置,它好像沿著身體長軸安置的一系列多個警報器,利於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刺激,也便於利用不同部位感受器報警的時間差,來測定刺激所處的方位。

魚類的感覺器官:側線鱗、側線管

魚的側線是指皮膚感覺器官最高度分化的構造,呈溝狀或管狀,它是魚類和水生兩棲類所特有的感覺器官。側線在頭部分成若干分支:眶上管、眶下管、鰓蓋舌頜管、橫枕管。魚體兩側一般各有一條,少數魚類每側有2到3條或更多。側線管內充滿粘液,它的感覺器神經丘即浸潤在粘液中。當水流衝擊身體,水的壓力通過側線管上的小孔進入管內,傳遞於粘液,引起粘液流動,並使感覺頂產生搖動,從而把感覺細胞獲得的外來刺激通過感覺神經纖維傳遞到神經中樞。

(側線孔)

側線是由管道組成,管道與鱗片連接並通往外界。側線鱗即被側線管道所通過的鱗片。側線鱗列數為側線上的鱗片數,是魚類分類上的重要依據。

(側線管 魚腥線)

側線是魚類特有的感覺器官。它是深藏於皮下的管狀系統結構,與神經系統緊密聯接。有許多小管穿過鱗片與外界相通。這些小孔在體側表面排列成線狀。常見的淡水魚類之側線只有一條,從頭後部大致沿體側中線直到尾鰭基部。但尼羅非魚的側線中斷,分上下兩段。

魚的腥味及魚腥線與側線管

在民間給魚除腥味的時候,流傳一種說法,說是將魚體兩側的「魚腥線」抽掉,魚就沒腥味了。先不論這「魚腥線」是何物,在我們直觀感覺中,魚腥線是深埋在魚體內部的,其實就是魚體內的側線管。但我們嗅到的氣味似乎是魚的外表散發出來的。據說在抽調「魚腥線」以後,可能腥味依然存在。

魚腥線(側線管)位於魚的側線鱗的內部,這兩條側線實際上是魚的感知覺器官,能夠感知水流的變化、聲音的震動以及觸覺,說其能富集外界的氣味物質,是值得商榷的。

其實,魚腥味的產生是多種原因引起的:

1、富集藻類植物中的腥味物質,例如土味素及甲基異莰醇這兩種腥味物質,來自於魚腥藻及顫藻。

2、魚肉中的蛋白質、游離胺基酸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產生有刺激性的腥臭味。

3、魚體外表分泌的粘液中含有揮發性的腥味物質。

4、魚體內含有的三甲胺氧化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產生三甲胺,三甲胺氧化物雖沒有味道,但三甲胺是一種很難聞的腥味物質。

(魚腥線)

側線構造:側線管道系統

側線器官中能感受刺激的裝置叫神經丘,它由一些能感受刺激的、具有纖毛的毛細胞和支持細胞組成,支持細胞把感覺細胞隔開,起著支持和保護作用。感覺細胞,毛細胞基底部分與神經末梢相接。有些魚的感覺細胞上端有突出的嵴頂器,由粘性的膠質囊或被膜構成。感覺細胞的纖毛就被包在其中。不同種魚的神經丘結構不同,支持細胞與感覺細胞數量的比例也不一樣。當流水經過靜息的魚體,或魚開始遊動,都能使嵴頂器發生位移,從而牽動纖毛並將水流所造成的機械壓力變化傳給感覺細胞。

(1.鰓2.胸鰭3.腹鰭4.臀鰭5.尾鰭6.背鰭7.側線)

魚的側線器官的結構變異很大,有分散在體表的神經丘、埋植於表皮中的側線管道系統、由皮膚凹陷形成的凹陷器官、壺腹或筒狀器官等結構形式。硬骨魚的側線器官多為埋於表皮之內的管道系統以及體表的分散神經丘。有些魚類只有分散的神經丘,而無管道系統。在身體有密鱗的一些魚類,側線管道系統一般包埋在鱗片之下,管道的小垂直分枝穿過鱗片開孔體外。從體表的這些小孔可以辨認側線系統。管腔的底部每隔一定間距即有一個神經丘突出其中。神經丘嵴頂器的末端有時可接觸管壁,只在兩側留下空隙,可讓管道內的粘液通過。不同魚類神經丘在管內的分布也不同,一般都在兩個開孔之間。

此外,不同部位管道內的神經丘分布也有差別。側線器官的管道內充滿粘性物質。水中的壓力變化傳給粘液,後者傳給管內的神經丘,引起其中感覺細胞的興奮。在管道系統內,神經丘之間有大量支持細胞,細胞基部伸插在管道下方的連接繩內,連接繩將神經丘聯繫起來。連接繩細胞和感覺細胞、支持細胞都起源於胚原基內一種排列成行的細胞。在側線管道形成時,這類細胞中有一部分位置發生了變更,形成埋藏在管道之下的連接繩。在羅非魚的側線管道之下,連接繩很細,其組織化學特性和神經纖維相似。

魚類側線器官由側線神經支配,後者與第Ⅴ、Ⅶ、Ⅸ及Ⅹ對腦神經關係密切。大部側線神經的中樞端終結在延髓,部分直接投射至小腦。此外,也有發自中樞的離心纖維,這些纖維活動可以在外周調製感受器發生的信息。

側線和魚的生態環境的關係

側線管道的形成有利於保護其中的感受器不受強大水流的直接衝擊。最複雜的側線管道系統出現在能夠快速遊動以及生活於激流中的魚類。分散的神經丘則多分布於慢速遊行,或掘穴而居的魚類的體表。例如花鰍遊行緩慢,分散的神經丘完全代替了管道系統。在七鰓鰻的體側也只有凹陷的感受器排成的行列,而沒有形成管道;感覺細胞都位於凹陷的小孔之內。盲鰻則根本沒有側線。全頭綱的銀鮫只有敞開的表皮皺摺,而沒有封閉的管道。古老的化石魚類已經具有管道系統。可見,側線器官的形成與分化和魚類所處的生態環境有關。但也有人認為側線器官的形成分化是演化的產物。

側線功能

側線器官能夠感受水流的刺激以及干擾水中平靜的信息。利用條件反射證明有些魚類,在離其身軀及頭部 10毫米處,可以鑑別直徑1/4毫米的纖維移動2毫米距離所發生的信息,並能準確地鑑別干擾信息源。這種水中定位的功能對於捕獲食物具有重要意義。

魚類同樣可以利用側線器官感受水中細微水流,以及其他固體物移動時所造成的局部水流變化。此外,側線器官還是魚類的一種輔助性本體感受器,當魚遊動、肌肉收縮引起身體曲度變化時,會導致側線器官感受裝置發放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衝動,從而進行軀體的活動調控。

此外,側線感受器官還可以感受低頻的聲刺激,有人認為,側線器官是聽覺的輔助器官。側線感受器對於側線管道內液體流動極為敏感,它對於來自不同方向的灌注反應不同。有些纖維由頭部灌流時放電停止,而由尾部灌流時放電增強。灌流的速度達到 2~16毫米/秒之間,即可引起側線感覺神經纖維的電發放,而且具有不易適應的特點。由於側線感覺神經生理特性與內耳迷路系統神經元的相近,因而它可能與迷路系統的功能有關。此外,有些魚類能感受0.03~0.05℃的水溫差。但在損毀側線器官之後,則對水溫的敏感程度明顯降低。說明側線器官也有能感受水溫的功能。

魚類分類依據:側線鱗數

側線鱗片的數目是魚類分類的根據之一。常在鱗式中表示出來。魚類的鱗式:側線鱗數,側線上鱗數,側線下鱗數。側線鱗數是指從尾部直達鰓蓋上方,具有孔的鱗片數,或指從鰓蓋後方直達尾部的一條側線鱗的數。側線上鱗數即從側線鱗上方至背鰭前方的斜列鱗片數,或指從背鰭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側線下鱗數即從側線下方至臂鰭(或腹鰭)前方的斜列鱗片數,或指從臀鰭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

側線鱗數及側線上鱗數目(背鰭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和側線下鱗數目(由臀鰭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可用鱗式表示。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鑑定魚的種類,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鯽魚的側線鱗為28至30片,側線上鱗為5至6片,側線下鱗為5至7片。

土鯽、良種鯽魚與野生鯽魚

土鯽魚,在川渝地區非常流行這個稱呼,其實就是自古以來的"鯽魚",冠以"土"字是以此來區別於良種鯽魚。土鯽魚泛是指天然水域,也就是在水庫、河溝、堰塘自然繁殖的鯽魚,土鯽魚和日本白鯽都是二倍體類鯽魚,土鯽魚成長過程很慢,土鯽魚從幼苗長到150克(3兩)體重大約需要三年時間。在不同的水域裡大多呈青灰色,也有的呈金黃色,其魚鱗在同等基礎上較良種飼養鯽魚要小些,其體形也長條些。

鯽魚,現實中常用"土鯽"和"良種鯽魚"來區分鯽魚種類,很多人只從體形或肉質來區分是不妥當的。現時有人為了迎合"土貨"消費觀念而專養土鯽,但真正的土鯽長勢特別慢,也有人誤把因缺食欠喂、形體瘦弱、長勢變慢的良種鯽魚當成"土"鯽了。其實,如果養殖土鯽用飼料喂養也就不"土"了,如果用所謂的"白水"喂養或飼料欠缺養殖的良種鯽魚(比如方正銀鯽、彭澤鯽等),其實質上也是"土"鯽魚了,但良種鯽魚長勢比土鯽快得多,品質也並不遜於所謂的"土鯽",這一點希望養魚人們慎重思考。

鯽魚的"野生"與否取決於它的食物和環境,並不是在乎品種。仿生態養殖的良種鯽魚,即模仿野生環境,不投喂人工飼料等等,這類鯽魚其實跟野生鯽魚是沒什麼區別的。如果把良種鯽魚放之於野外湖河,這也等同於土鯽了,因為食物沒有人工養殖充足,加之需要時刻提防天敵的捕食,使得它們時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需要不停的遊走以保證自身的安全和食物的充足;在這樣環境下的鯽魚生長當然緩慢了,這就是良種鯽魚也"土"了,肉質、口感等指標其本質上與所謂的土鯽無異。

野生環境生長的鯽魚,隨環境變化而調整自身的野性本能,有點類似於變色龍。所以有些鯽魚銀白雪亮,有些則是遍體金黃。野生鯽魚最大的特點是身形比較修長,背部隆起,鱗片非常鮮亮,這些特點與野生環境的食物和水質水域情況等因素息息相關。不過,現在很多湖河水裡都有人工培育品種的鯽魚繁衍生長,也可以算"野生"鯽魚了,也變成了所謂的"土鯽"了。

側線鱗數與鯽魚的分類

當然,辨別鯽魚是土鯽還是良種鯽魚最靠譜的辦法,還是數一數鯽魚的側線鱗最為準確。良種鯽魚的側線鱗必須在29片鱗甲以上,最多者為35片鱗甲(也有說鯽魚最多的側線鱗達37片)。如果是28片或低於28片鱗甲則為土鯽魚或劣質鯽魚。總之,鯽魚的側線鱗和側線上下鱗的甲片數目越多越好。

END

來源:水花魚。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