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開幕!張藝謀獻禮中國奧運「百年要強」

2024-07-26     視覺志

巴黎奧運,開幕在即。

最近,1100架國產無人機點亮了巴黎夜空。

無人機與綻開在黑夜裡的煙花,互相交織。一顆顆人造的繁星,緩緩在天空中繪出五環、火炬手、運動員……

圖源:微博@央視網

這場視覺盛宴,絢爛至極,並且充分彰顯了中國的科技實力。

可很多網友卻說:「雖然很美,但中國人早已司空見慣。」

為什麼?因為對於一個舉辦過「雙奧」的奧運大國來說,視覺光影之美的閾值,早已被拉高到了next level。

圖源:微博

中式光影美學,讓世界矚目

舉辦過雙奧的中國,曾用視覺美學讓世界矚目,讓所有人類嘆服。

所有中國人,可能都忘不了2008年那個屬於北京奧運的夏天。

夜空中綻開的29個大腳印,沿著中軸線,2秒一步結結實實邁進,「走」到了鳥巢上空——

「29個焰火腳印,象徵著29屆奧運會的歷史足跡,也意味著中國追尋奧運之夢的百年跋涉,正在一步步走向夢想成真的時刻。」

聽到電視里傳來的這般動情的解說,無數人紅了眼眶。

圖源:網絡

到了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鳥巢上空綻起的煙火「立春」和「迎客松」,更是將中式光影美學詮釋到了完美。

倒計時從24秒開始,寓意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而2月4日「立春」的開幕,更是被刻意放在了最後一幕。

含蓄的中國人,講究對稱美、規律的重複:20:04開始的儀式,第24屆冬奧會,24分上場的中國隊……這便是恰到好處的中國美學意韻。

而煙花「迎客松」,更是在「北國風光」這一大主題下,展示出大國的熱情與好客的同時,表現出了中國人「要強」的民族秉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淒,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圖源:微博@人民日報

光影與視覺美學兼具,中式哲學意蘊與民族氣節共融……這兩次美到令人窒息、設計巧思高級拉滿的煙花,均來自橫掃全球各類國際藝術大獎的藝術家蔡國強之手。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他的《天梯》《海市蜃樓》等觀賞性、美學性頗高的煙花藝術,所深深折服。

而這背後,其實還有來自於「雙奧」張藝謀導演團隊的要強與嚴苛。

導演與藝術家,兩支深諳中式浪漫與國際審美的團隊強強聯合。他們不僅要讓世界看到中式浪漫,更想要突破外在美學的框架,讓全人類都能沉浸於光與影——美的世界。

一次已經十分不易,兩次更是難上加難。

張藝謀曾對自己「雙奧導演」的title發表過很實在的回應——

「歷史上沒有人能指導兩次冬奧和夏奧的開幕式,因為間隔時間太長。隔了十幾年,已經創下了奇蹟,而這隻有中國才能做到。」

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在十幾年內同時申請成功夏季和冬季奧運會。

這一切,同樣源自中國人的要強。

圖源:抖音

美,源於背後的每一次突破與要強

「一次次超越,一次次重生

不朽的信念,在心中翻湧……」

在巴黎奧運會開幕之際,張藝謀導演團隊攜手奧林匹克全球合作夥伴蒙牛,誠意滿滿獻上了首支頗具藝術性的開幕主題片。

主題片開始,一條白色的幕布,跨越不同的地域,不斷流動生長,宛如一條時間的長河。

它從草原流向了全世界,最終形成了一塊最大的幕布,將全人類要強的光和影,全都匯聚於此。

一切的一切,都自此開幕。亦如每一個夢想的序幕,都始於「要強」。

要強的中國人一路走來的不易與艱辛,都被這塊幕布記錄了下來。

每每說到奧運,人們總想探尋那個「要強」的起點——1932年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短跑運動員劉長春,首個現身奧運的中國人。

可當人們不斷往過去回溯,卻在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里,翻出了更令人驚訝的一幕:

劉長春,並非首個出現在奧運的中國人名字。

100年前,也就是1924年,有四名中國人的名字曾經出現在了當年巴黎奧運會網球比賽的選手參賽名單中。

他們分別是當年小有名氣的網球選手、中國留學生:邱飛海、吳仕章、吳仕光和韋榮洛。

儘管由於種種因緣際會,他們都未曾參賽。但足以證明,中國人在參加奧運這件事上的要強之心。

因為彼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國家沒有餘力支持運動健兒的奧運夢。

雖然這幾位普通的中國人沒有登場,可他們卻在這條要強的白色幕布上,留下了自己的光與影。

「無生於有,有生於無。」就像《道德經》中,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一般。

這條白色幕布,如同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讓曾經報名奧運、無奈缺席的遺憾,成為成就後來中國健兒要強的奧運夢堅固的基石。

就像是炸開在夜空中的煙花,雖然短暫,但足以絢麗到照亮後人的影子。

於是我們看到了劉長春,看到了一批批要強的健兒奮勇爭先。

要強,不懼山高、無畏路遠。只問來路與初心,從來都無問西東。

一百年前,中國隊僅有姓名亮相巴黎。一百年後,716位要強的健兒代表中國亮相巴黎。

致敬中國隊,一百年在場,一百年要強。

中國人的要強,猶如一股從東方來的風,承載著所有中國人要強的夢想,流淌過內蒙古草原,一直流淌到了塞納河上。

致敬中國,更致敬世界每一份要強

從以往,「雙奧」中暗藏的種種「玄機」而言。

這次張藝謀導演團隊,在這支「開幕」主題片中,肯定也埋下了太多太多隱藏的深層含義。

一如純熟中國光影美學的「雙奧」導演張藝謀,在花絮中提到的一樣:

這條白色幕布上,不僅有光影的浪漫。它的寓意是一條「運動長廊」,很唯美且非常全球化,代表著前進的方向,更匯聚了全人類運動員的身影。

這條白色幕布自草原始,流經東南西北,四面八方。

山川、沙漠、海洋、道路……流經萬物,卻不干涉,包容、宏遠。

要強,不問國界。要強,不止勝負。

當然,除了意象中那古老的中國哲學意味。這支主題片背景音,那震顫心魂、富有民族性的呼麥,更是古老、神秘而恢弘。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呼麥代表著中國,這座世界人眼中神秘的東方古國,超乎想像的內涵與宏大敘事。

前期的低沉,是為了而後的昂揚鋪路——

果然,當畫面在進入巴黎後,背景音樂也逐漸從低沉走向高昂,甚至加入了女生的吟唱。

當呼麥糅合了巴黎的優雅與浪漫,前衛、現代,古今交融,我們的民族音樂有了世界性,有了全新的詮釋與解讀。

一如在「雙奧」中,曾經兩次亮相世界舞台的中國開幕式一樣。

2008年的北京奧運,張藝謀導演團隊代表中國人,講述的是「我」的故事。

是在開幕式第一幕《擊缶而歌》,聲樂專家、紅櫻束打擊樂團團長周立和他的團隊,極盡所有能力,也要重現「缶」這一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裡的絕唱之音的「要強」。

那時候,中國渴望被世界看到,這個5000年文明的古國的要強,能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圖源:網絡

到了2022年北京冬奧,張藝謀導演團隊代表中國人講述的,是「我們」的故事。

是用創意與科技,在鳥巢實現飽滿的視覺效果,用「空靈、浪漫、現代、科技」等,傳達全人類共有的精神和理念,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時候的中國,已經擁有了文化自信,搭乘著那條河流般的白色幕布,和世界一起,「我們」共同向著遠方和未來奔去。

要強,不分32項。要強,不止奧運賽場。

如今,2024巴黎奧運的幕布拉開。百年奧運史中,全世界所有要強者的信念,此時也匯聚於此。

100年前,四位中國健兒未能完成的巴黎奧運夢,今日被眾多中國健兒們得以實現。

同時,更有張藝謀、蔡國強等導演、藝術家,在世界舞台大放異彩,讓更多人了解、見識來自中國的要強。

就像「用牛奶營養世界每一份要強的夢想」的蒙牛一般,致敬每一個要強的中國健兒、每一個中國人的奧運之夢,更致敬全世界所有的要強者和他們每一份要強的夢想——

「要強的夢不會熄

要強的心永跳動

嶄新序幕,書寫你的光榮

整個世界,為你響起掌聲……」

代代傳承、不眠不休,誓要讓這世界,看見每一位中國人的要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4c1d9c8d3186063307e5226ef8cea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