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送給別人養,是我在教育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2023-05-2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把孩子送給別人養,是我在教育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把孩子送給別人養,是我在教育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心理學上,一直有一個「足夠好的父母」的概念——即好父母無需完美,假如滿分是100,父母做到60分便足夠,一味追求滿分反而會出問題。

這讓很多曾經追求完美的焦慮父母得到釋懷和撫慰。

但這「60分」里,具體包含些什麼,會不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對孩子剛剛好的父母呢?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電影《安靜的女孩》,我們或許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我為什麼存在?」

凱特是一個在學校飽受欺凌和冷落的女孩。

親姐姐和別的同學一起嘲笑她是怪胎,同學瘋跑把牛奶打翻在她身上也直接無視,根本不會道歉。

跟成群結隊瘋玩打鬧的同齡人相比,凱特總是孤零零一個人,安靜得出奇,偶爾嘴裡冒出一兩個字兒來,聲音也細若蚊蠅,說話的同時,漂亮的大眼睛裡總是流露出膽怯和抱歉。

圖源:電影《安靜的女孩》

孩子在外面的「受氣包樣」,最初都是從家裡帶出來的,凱特也不例外。

回到家裡,凱特有四個嘰嘰喳喳的姐姐,作為家裡的第五個丫頭片子,凱特連「不招待見」都算不上,完全就是透明人,一貧如洗的家裡吃東西得靠搶,安靜的凱特總是直接退出「戰爭」餓著肚子過夜,但她的父母對此一無所知也毫不關心。

那他們關心啥呢?

爸爸暴躁易怒,還愛賭博,看著家裡五個天天喊餓的野丫頭就來氣;

顧不上形象,披頭散髮收拾家務的媽媽,肚子又大起來了,這次不知道能不能生出個弟弟……

一場從大到小的壓迫里,處在食物鏈最底端的凱特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可想而知;記事以來從未得到過父母親人的關愛照顧,也奠定了凱特的人格底色——

看上去安靜乖巧、懂事惹人疼的她,透露出一股冷漠、疏離、麻木的氣質,不像一個鮮活的人,更像是什麼物件成了精,突然被賦予了生命,卻沒有任何生命力。

難以想像,這個八九歲的小姑娘,最喜歡做的事竟然是獨自跑到荒郊野地里躺著,希望有野獸來吃掉自己。

狼狽的底色

如果內心始終是這樣的荒漠,那生命的存在又有何意義?

轉折發生在一個夏天,家裡實在多一口飯都湊不出來了,父母決定把凱特送到一對遠親夫婦家寄養一段時間。

把孩子丟給別人撫養,對孩子來說是件很殘忍的事,也很危險,沒人知道孩子會遭遇什麼。

爸爸罵罵咧咧出了家門,凱特連哭鬧撒潑都不敢,安安靜靜跟著上了車。

一路上,一句安慰囑咐的話都沒有,聽著父親嘴裡一串串熟悉的髒話,凱特昏昏沉沉睡了過去。

睜開眼時,一個陌生的女士拉開車門,笑著歡迎她,熱情詢問她的名字。

凱特看著眼前穿著整潔得體的女士,下意識低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小髒鞋,把腳往回縮了縮,小心翼翼報上名字。

親爹收下這家人贈送的農產品,朝凱特丟下一句「你別惹事啊」後揚長而去,連閨女的換洗衣服都忘記留下。

一旁收養凱特的女士都忍不住吐槽:「天啊,還有這樣當爹的?」

圖源:電影《安靜的女孩》

初來乍到的凱特,獨自面對一種全新的陌生世界,侷促地像一隻被丟棄的小貓——

禮貌客氣又乖巧,能自己乾的事就拒絕幫忙,怕給人家添麻煩;

女主人幫她洗澡,她以為是人家嫌她髒,坐在浴池裡嚇的動都不敢動;

常年的心理壓力,造成凱特有尿床的毛病,生怕弄髒床單惹人生氣被退回去的凱特,睡前會儘量排空,很謹慎地入睡;

……

在這樣小心翼翼的日常中,安靜敏感的凱特也逐漸跟她的新生活建立起了聯繫……

可遇不可求的「平凡」

收養凱特的是一對經營農場的中年夫婦,女主人名叫艾琳,男主人叫約翰,生活沒有多富裕,但養育一個孩子綽綽有餘。

可二人恰恰沒有孩子,所以凱特到來後,艾琳把她當親生閨女來養育。

艾琳會溫柔地為這個「女兒」洗澡梳頭;

看見凱特想幫忙卻害怕搞砸的小模樣,會笑著問「想不想試試」來邀請她;

一起邊做家務邊講故事逗凱特開心;

關心凱特身體有沒有不舒服,睡前要不要喝杯牛奶……

愛很滿溢卻不窒息,發現凱特不愛說話交流,艾琳也不強迫、不埋怨,只是留心觀察著凱特的狀態,滿足她的需求,尊重她的選擇,做一切想為親生孩子做的事。

有一次,凱特還是不小心尿床了,站在窗前緊張地等待挨罵;不知情的艾琳掀開被子看到後,先是小小驚訝了一下,旋即笑著邊收拾邊說:

「這些老床墊,它們總是哭,賴我賴我,不應該讓你睡這老床墊。」

圖源:電影《安靜的女孩》

春風化雨的一句話,讓凱特聽的一臉難以置信。

在日復一日的溫柔陪伴中,凱特終於放下戒備,不僅尿床的毛病自然而然好了,人也一天比一天有精神。

擁抱生命的溫柔

跟溫柔細心的艾琳不同,男主人約翰總是沉默寡言,對凱特愛搭不理,凱特一度以為約翰不喜歡自己,所以面對他也跟面對自己親爹時一樣,大氣不敢出。

直到有一次艾琳有事要出門,囑咐丈夫照顧好凱特,安慰好凱特「別擔心,約翰沒那麼可怕」後,給這「父女倆」留下了獨處的時光。

沒辦法,約翰只得帶著凱特一起去農場裡工作;倆「悶葫蘆」湊一塊,整個世界又陷入了可怕的安靜。

對小姑娘不聞不問,埋頭擦了一會兒地的約翰一回頭髮現凱特不見了,立馬急的滿院子亂找,終於在一個角落看見凱特後,老約翰又急又氣吼了她半天。

凱特依舊安靜地乖乖挨罵,一句辯解沒有。原來,她只是想找工具幫忙幹活,卻被誤解了;不過對於這樣的誤解和數落,她從前早就已經習慣了。

第二天早上,看著朝自己走來的約翰,凱特依舊垂下了頭,卻沒想到約翰經過她身邊啥都沒說,默默放了一塊甜甜的小餅乾。

這可愛的道歉方式還真有個人特色,原本低落的凱特,眼睛落在餅乾上的一剎那,瞬間有了光。

誤會解開,原來老約翰真的只是不善言辭而已,不是討厭自己。

凱特從此越來越喜歡跟著約翰一起去工作,一起喂小牛,倆人相處起來也越來越像真父女——

為了讓凱特開朗起來,也讓她瘦弱的身體強壯起來,約翰猛誇她是長腿的姑娘,跑起來一定很快很拉風,然後鼓勵凱特每天在農場裡跑一段;

在森林田野里狂奔,每天越跑越快越遠的凱特,臉上逐漸有了陽光的顏色,掛上了發自內心的爽朗笑容。

夫妻倆還會一起帶著凱特去城裡玩,給她買漂亮的新裙子;

約翰會給凱特零花錢去買別的小孩都在吃的冰淇淋,連艾琳都忍不住寵溺地吐槽:「你給的太多啦,這些錢買幾十個冰淇淋都夠了。」

老約翰開心地回道:「女兒就是拿來寵的呀!」

圖源:電影《安靜的女孩》

一家子其樂融融,凱特越來越像那種在愛里被寵著長大,一點委屈都沒受過的小女孩。

在安靜中孕育著「成長之力」

沒錯,講著講著,不自覺代入了「一家子」這個詞,都忘了凱特的正經父母另有其人。

時間如果一直停留在這就好了,可惜,美好的假期結束,凱特該回去上學了,回到那個烏煙瘴氣的家。

那些對許多人來說平凡不起眼的幸福,對凱特這樣的孩子來說,是多麼珍貴難得!

艾琳約翰千叮萬囑送回凱特後不敢久留,生怕多待一秒就再也捨不得。

而幾乎全片一直安靜乖順不掙扎不反抗的凱特,盯著「父母」離開的方向,做出了一個從前的她想都不敢想的舉動——狂奔出去追艾琳夫婦的車。

安靜的女孩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最真摯、熱烈的情感,在這一刻徹底傾瀉而出,用她在農場裡鍛鍊出來的速度,像一顆沉睡許久終於破土而出的幼芽,全力以赴去追逐她心中唯一的陽光。

這長跑果然不是白練的,約翰看到了狂奔而來的凱特,立馬下車張開雙臂等凱特一頭撲進懷裡。

從來沒開口稱呼過自己親生父母的凱特,生平第一次開口不停地喊著「爸爸,爸爸……」,父女緊緊相擁在一起。

圖源:電影《安靜的女孩》

影片到這裡戛然而止,後邊的故事留白給觀眾自行想像;平靜看完影片的我,結束後淚水卻忍不住奪眶而出。

在溫柔中長大的孩子,最有力量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您對「足夠好的父母」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活中總能聽到這樣一種聲音:

「那誰誰家的父母也沒多了不起啊,也沒啥文化沒資源,工作普通沒多少錢,怎麼養的孩子那麼爭氣?到底有什麼秘訣?」

秘訣就是好父母無需多麼精明博學、多金能幹,只需要有一個顆真摯善良的心,具備正常的愛的能力,孩子就能從自然流淌的愛里,汲取到足夠的成長養分。

越是質樸簡單的東西,越可靠有力——

沒有窮盡心血的折騰,卻潤物無聲;

沒有對匱乏的拚命找補,才不會扭曲生命的價值。

這,便是愛的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2d62c071825a7438ee91fca07fb9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