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虎拍《八佰》拍得很憋屈,馮小剛:不該讓管虎受這麼大折磨!

2023-06-23     史密記

原標題:管虎拍《八佰》拍得很憋屈,馮小剛:不該讓管虎受這麼大折磨!

8月14日,電影《八佰》雲首映之後,先睹為快的諸位明星齊齊聲援該片。

吳京:看這個片子我哭了好幾回,能讓我看到它不僅是我的幸運,更是國家之幸,中國電影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黃渤:流出的眼淚不止是感動,更是被激盪出來的。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電影。

陳思誠:這種電影不在電影院看,簡直對不起「電影」這兩個字。電影不死,中國加油!

馮小剛:每次看到管虎的難過,我都替他憋屈,一部這麼高藝術水平、題材有民族大義的電影,為什麼要讓他的創作者受這麼大的折磨?

管虎在之前的採訪時說起過,他是受到了父輩和抗日英烈們的啟發,創作這部影片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追溯歷史、傳承抗戰精神。

四行倉庫保衛戰在當時的環境下,還沒開始就註定著是一場孤軍無援的必敗之戰,八百壯士的命運註定就是「棄子」,然而他們卻誓死守護著四行倉庫,展現的是中國人在絕境中的勇氣和尊嚴。

電影中蘇州河兩岸一邊是戰場的硝煙瀰漫,另一邊是英租界的歌舞昇平,租界的百姓開始也沒指望這幾百人能打出什麼漂亮仗,畢竟之前已經有七十萬人完成了大潰敗,耳聞目睹的都是壞消息,誰敢指望這八百殘兵敗將能上演翻盤的奇蹟?

戰鬥打響之前,電影中也表現出了百姓對官兵們滿滿的不信任感,甚至賭博公司都在揶揄,像賭球一樣開出了「中國軍隊能不能撐3個小時」的賠率。

隨著戰鬥的打響,隔岸觀火的百姓們一步步感受到了謝晉元手下官兵們的頑強,尤其是當日軍抵近倉庫樓下準備實施爆破時,一位又一位中國軍人從樓上或抱或綁著爆炸物,口中高喊著自己籍貫和姓名,跳到樓下與敵酋同歸於盡,此時的蘇州河對岸觀戰的中國民眾無不潸然淚下。

電影如實還原了當年的場景,這位捨身炸敵的士兵叫做陳樹生,來自四川,他在跳樓前就已留下了給家人的遺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

當戰鬥的間隙中,幾名壯士在四行倉庫樓頂升起國旗時,則是影片的另一個高潮部分,在日本軍機的掃射下,一位位中國官兵倒下了,又不斷地有人填充進來,把彈痕累累的旗幟重新樹立起來,無數的中國民眾都在對岸禮敬英雄,禮敬國旗,也禮敬這個多災多難的古老民族。

影片中運用的一組隱喻蒙太奇手法,將戰火紛飛的現代戰場過渡到中國古代的戰場上,白袍白馬的京劇趙子龍的形象,從長坂坡上縱馬無聲掠下,這組單人獨騎的慢鏡頭雖則怪誕,實卻淋漓,古今情境的異樣相融,竟也毫無違和之感。

官兵們的努力收到了回報,那就是——讓當時節節敗退下潰散的中國人民的民心,得到某種程度上的重新凝聚,這也正是管虎所要表達的意涵。

很快,對岸的民眾也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這場戰鬥,有女童子軍奮不顧身送來國旗,更多的民眾舉著醒目的牌子,靠「西邊」這種大字來提醒著中國官兵,日軍正在哪個方向發起進攻,每次的鼓掌與敬禮,驚叫與嘆息,都不能用「仿佛」二字,而是真真切切地將自己也置身於戰場之中。

手下明明只有452人,卻號稱八百的剛被任命為團長的前團副謝晉元擲地有聲:「戰況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會看著我們,四行倉庫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就是我們的墳墓。」

「仗打成這樣,全上海,誰不是孤軍?」

吳京和黃渤的淚水無怪其然,馮小剛為什麼替管虎憋屈?

對於延緩上映的電影《八佰》,早在開拍之前,管虎就曾經說過:

「趁著我還在圈裡有點話語權(趕緊拍了吧),如果連我都不做這些事,今後可能就沒人做了。」

拍完之後,管虎對劇組成員說:

「《八佰》能否對得住諸位的犧牲與付出,我不知道!但是諸位一定對得住82年前英烈們的犧牲和那時中國人的信仰!這一點我確信!」

82年前的謝晉元,從四行倉庫這一座孤島,奉命卻又不情願地撤退到英租界這另一座孤島,4天的戰鬥後,換來了4年被圈禁的屈辱。

82年後的管虎,也從他老炮兒式人文關懷的孤島,走向歷史戰爭與現實背景互為映照的孤島,每一步都走得何其艱險,似乎看不到任何錢景,但他卻同「犯傻犯軸」的謝晉元一樣,試圖用一個人的人心,帶動一小群人的人心,繼而叩開更大多數人的人心。

他很可能是做到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19b87f150db19b7777674e8f2e2b4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