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後天多變 適當調補正當時

2019-08-27     中醫中藥網


「三伏不到秋來到」,不等秋天真正到來,立秋先到了。立秋過後,白天雖然依然炎熱,但至少是即將從暑熱天氣走出來。天氣開始逐漸轉涼,早晚溫差開始變大。這時,自然萬物也進入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階段。所以立秋是大自然由陽盛漸變為陰盛的轉折點。此時,人體的陰陽代謝自然也進入到了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

人們經過一個夏天的暑熱熏蒸,必然消耗大量的體力和精力,所以有句俗話說:「入夏無病三分虛。」入秋後,很多慢性疾病就容易復發或加重,所以立秋時節做好養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黃帝內經》早就告訴我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主收,燥又為秋季之主氣,秋季對應人體的五臟六腑,而人體中肺又為「嬌髒」,不耐寒熱,肺通過鼻與外界相通,所以肺很容易被秋燥所傷。此外,呼吸道系統是一個開放的器官,從鼻腔到氣管再到肺部,乾冷的空氣容易侵害和損傷黏膜,從而導致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季養生的重點應該是養肺,以防秋燥傷肺而引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

秋燥傷肺的易感人群大致有:老年人、兒童、體弱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臟病患者,此外還有長期疲勞、生活不規律等所致的亞健康狀態者,這些人由於抵抗力低下,對季節變化的適應能力弱,所以就容易被秋季的燥邪所傷。

秋季養肺的重點是潤燥、養陰、適當補益肺氣。人們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的功效,比如木耳具有補肺潤燥的功能:梨肉具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另外,百合、荸薺、蜂蜜、甘蔗、藕、土豆、蘿蔔、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肉、柚子、蘋果等都是秋季養生食療的不錯選擇。但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因天氣逐漸轉涼,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的疾患,所以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下面是兩款養生粥,大家不妨一試:

百合杏仁赤豆粥:百合15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許。先將赤小豆洗凈,加水適量,與粳米一起,先以大火煮沸,然後在半熟的粳米鍋內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熟即成。該養生粥具有很好的清肺潤燥的作用,適用於肺陰虛,虛火旺盛,素有口乾、口苦者。

黃芪山藥粥。黃芪30克、山藥30克、百合15克、粳米50克。先用水煮黃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山藥、百合、粳米做粥食用。該養生粥具有補養肺氣的功效,適用於肺氣虛,容易感冒者,尤其適用於年老體弱或抵抗力下降者。

立秋過後,天氣雖然早晚涼爽,但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所以人的身體還是很容易出現倦怠、乏力等情況。於是很多人選擇秋季進補,即民間所說的「貼秋膘」,但要提醒大家,秋季也是不可以亂補的,應該注意避免以下問題:

忌無病亂補和虛實不分。無病亂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害了自身。長期服用沒有必要的「補品」,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另外,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過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所以對症進補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比如,偏寒者往往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等,。偏熱者則往往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等。若不辨寒熱妄自進補,很容易導致「火上澆油」。所以準備採用藥補的人群還是建議找醫生具體看診,然後根據個體情況進行「量體裁衣」。

忌多多益善。任何補品或補藥服用過量都會有害,所以「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一的觀點是不科學的。比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以引起腹脹、不思飲食等症狀;過服維生素C可以導致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另外很多人認為「貼秋膘」就是應該多吃肉類,其實也不然,進補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和對食物的耐受程度而定的,不可一味進補,從而損傷了脾胃。

立秋後因白天的溫度依然還是很高,辦公室往往照舊使用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還是很容易患上「空調病」的,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所以提醒大家,立秋以後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功能。另外建議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立秋過後,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會大大下降,這種逐漸涼爽的天氣正是鍛鍊身體的黃金季節。但秋天氣溫下降,時常還有陰雨連綿,這種環境下會引起人體血管收縮,關節活動能力減弱,往往容易造成肌肉、關節、韌帶的損傷。所以提醒大家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運動時間的長短和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一般應該做到身體微微有些發熱為好。運動的幅度、強度都要適當,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同時因為立秋後早晚溫差較大,如果選擇戶外運動時,一定要根據室外的天氣情況選擇衣服,以防著涼。在鍛鍊時衣服也不宜一下子全脫了,應該在熱身

運動之後,待身體發熱發汗之後,再選擇減少衣物。

下面是立秋後宣做的三種運動:

跑步。跑步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臟功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使大腦能正常工作。跑步速度以中速或慢跑為主。

爬山。立秋後早晚溫差大,空氣溫度隨著山坡高度的上升而遞減,這時爬山,可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另外,爬山對心肺功能的鍛鍊效果更佳。登高速度要緩慢,上下山時可通過增減衣服達到適應溫度的目的。

羽毛球。相比室外運動,這種室內運動讓人感覺舒適,運動效果也很好。據有關數據顯示,一場正規的羽毛球比賽,運動強度要比一

場足球賽還要大。但是運動前準備活動至關重要,以免受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k_2mwBJleJMoPMgX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