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蠶絲與茶香

2019-12-31     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中國是世界農業發祥地和起源中心之一,農作物是中國向域外國家輸出的主要內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農業交流作為古代中外交流最重要的一環,肩負著演繹世界農業文明的重任。而這些交流又都是通過陸海絲綢之路展開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絲綢之路是中外交流的橋樑。

「農業四大發明」——稻、大豆、養蠶繅絲和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並不遜色於「四大發明」。中國科學院2016年出爐的88項「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中,「養蠶繅絲」「茶樹栽培」赫然在列,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古羅馬時期,西方就知道中國的絲綢,因此稱中國為「Seres」(絲國),當時中國絲綢在古羅馬每磅可以賣到12兩黃金,「絲路」也因此而得名。其實,距今5000年前,蠶絲就已經被廣泛作為織物原料,「農桑並舉」歷來是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

蠶種和養蠶技術都源於中國:

公元前11世紀,蠶種和養蠶技術傳入朝鮮;

3世紀,日本已有絲織業;

3世紀後半葉,進入西亞;

4世紀前,向南傳入越南、緬甸、泰國等

東南亞地區,復經東南亞傳入印度;

6世紀,傳至拜占庭帝國;

7世紀,傳至阿拉伯和埃及;

8世紀,傳至西班牙;

11世紀,傳至義大利;

15世紀,傳至法國;

17世紀,由英國人帶入美洲。

目前,中國、印度、烏茲別克、巴西和泰國是世界主要的蠶絲生產國。其中,中國的蠶絲年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

西方學者特別偏愛解讀蠶桑技術,法國人杜赫德主編的四卷本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名著《中華帝國及華屬韃靼全志》(1735),卷二中摘譯了《農政全書》蠶桑篇。1837年,法國人儒蓮把《授時通考》中的蠶桑篇、《天工開物·乃服》中的蠶桑部分譯成了法文,並以《蠶桑輯要》的書名刊印,為歐洲蠶業發展提供了極大幫助。達爾文亦閱讀了儒蓮的譯著,並稱之為權威性著作,他還把中國養蠶技術中的有關內容作為人工選擇、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例證。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和原始分布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早飲茶、業茶的國家,人工植茶至少有2700多年的歷史。大約在6世紀中葉,茶傳入日本。805年,最澄法師將制茶技術和茶種帶回日本。至16世紀,西方人始知有茶。1610年,荷蘭人首次將茶葉運回歐洲。17世紀60年代,在凱薩琳公主的推動下,飲茶之風開始在宮廷流行。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安娜·瑪麗亞公爵夫人首創「下午茶」,後漸成風氣。

1840年前後,卸任倫敦白金漢宮內女官職務的安娜·瑪麗亞,進入位於倫敦以北約100千米處的貝德福德公爵府邸。當時英國貴族的飲食習慣是早餐十分豐富,中午則多外出野餐,只吃少許麵包和肉乾、奶酪及水果等。兼作社交場合的晚餐則安排在欣賞音樂會或戲劇之後,且晚餐時間變得越來越晚。為了緩解午餐與晚餐之間的飢餓問題,安娜·瑪麗亞公爵夫人開始在午後3~5點間吃三明治和烘焙點心,同時也享用紅茶。後來,公爵夫人邀請客人們到府邸中被稱作「藍色會客廳」的房間,拿出紅茶和餐點來招待他們。公爵夫人的做法在貴婦之間獲得好評,「下午茶」也得到推廣並固定下來。

延展閱讀:茶 || 一片東方樹葉的故事

延展閱讀:清茶一杯滌塵煩


17世紀後,中國茶葉的出口量猛增。至1718年,茶葉出口已經超越生絲居出口值第一。18世紀中期後,茶真正進入歐洲平民的生活之中,尤其是英國飲茶之風愈演愈烈。英國對華貿易存在巨大逆差,一方面在殖民地發展茶葉生產,藉此打破中國的市場壟斷,《兩訪中國茶鄉》的作者福瓊就是著名的「茶葉大盜」;另一方面走私鴉片,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茶葉貿易的爭端也發生在美國,波士頓傾茶事件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1780年,東印度公司從廣州引種茶種至印度。1824年,斯里蘭卡引種茶種。1893年,俄羅斯引種茶種。印度、印尼、日本茶葉出口發展迅速,一度超越中國。今天,全世界已有60個國家生產茶葉,約50億人飲茶,中國茶葉產量仍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茶葉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zRgX28BMH2_cNUgVN_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