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吃土豆,我反正是特別喜歡吃的,可以說到了一個痴迷的狀態。土豆在我國也有悠久的種植歷史,且中國土豆的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土豆總的生產量居世界第一。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的每個生長時期都要進行哪些田間管理呢?
一、定植前
在定植前,主要進行的工作有選種、整地、施基肥、做畦。
選種:種薯需選擇品種純正、大小整齊一致、且已結束休眠、開始萌芽的種子為佳。定植前3~4周,取出種薯,放置在陰涼、通風、有間接光線處。定植前約2天分切種薯,每薯塊帶1芽眼,切口癒合後定植。
定植前整地、施基肥、做畦、播種:定植前對土壤進行翻耕整地。在整地的時候將基肥撒施於土壤,在翻耕時將肥料均勻混入土中。中等肥力的土壤基肥建議畝施有機肥2000千克;尿素20~30千克;過磷酸鈣90~125千克;硫酸鉀25~35公斤。不同的土壤肥力對施肥應略有增減。整地種植時,一般採用120公分的雙行畦(畦面約90公分),畦上行距 45公分,株距30∼32公分,作畦採取南北走向,以利通風。種植後覆土約7∼10公分。
二、萌芽生長期(0~30天)
土豆出苗後生長到頂端用肉眼可以看得出花蕾時之間的一段時間,即為土豆的萌芽生長期。這個時期需要做的管理工作是中耕配土、澆水追肥和防治病蟲害。
⊙中耕培土
為了使結薯層土壤疏鬆透氣,有利於土豆根系生長,便於土豆匍匐莖伸長結薯和塊莖膨大。當土豆齊苗後,達到9成苗高10公分時,立即進行第1次中耕,深度8——18厘米。中耕後立即培土,培土厚度5——8厘米。採用覆膜種植的土豆,直接培土在膜上即可。第1次中耕後10——15天,結合除草,對土豆進行第2次中耕,耕深稍淺。現蕾後進行第3次中耕,耕深需要更淺。
⊙澆水追肥
土豆齊苗中耕前澆小水,水量掌握「澆溝不澆背」為好,此後以「見干見濕」為原則,一般無雨時5——7天澆水1次。當土豆一半現蕾,結合第3次中耕培土,追施硫酸鉀復合肥25公斤,加底肥超能量40公斤。
⊙防病殺蟲
土豆苗期需要防治病毒病、黑脛病、青枯病、蚜蟲、地下害蟲等,可在齊苗後使用綠亨1號+綠亨6號+天寶+順發寧交替噴霧或灌根。
三、塊莖形成期(30~80天)
土豆現蕾後15——20天,到地下塊莖形成1——3厘米的時候,就是土豆地下塊莖快速形成的生長期,也是土豆的花期,需要做好澆水和防病殺蟲工作。如果土豆花量過多,最好摘去花蕾。
⊙澆水
土豆匍匐莖伸長並最後結薯,需要很多的水分保證,一定要注意保持田間水分。澆水適宜採用小水勤澆的方式,以「見干見濕」為原則。
⊙防病殺蟲
土豆花期需要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瘡痂病、黑痣病、地下害蟲、薊馬、斑潛蠅、紅蜘蛛、瓢蟲、夜蛾等,可以使用颶風+綠亨6號+SM6+順發寧,或噻菌銅+綠亨10號+天寶+阿維菌素,間隔7——10天,輪換噴霧。
四、塊莖膨大期(80~120天)
從始花塊莖膨大形成到盛花末期後大部分薯塊澱粉積累完成,就是土豆薯塊快速膨大的成薯期,澆水、生長調節和防病殺蟲一刻也不能放鬆。
⊙澆水
土豆在塊莖膨大期需水量大約占整個生育期的60%,必須給於充足的水分保障。澆水時切記不可大水漫灌,需要避免忽干忽濕。否則,水大容易悶薯、爛薯;水小又不能保證薯塊膨大需要。掌握土壤濕度的原則是,壟上土豆根系周圍的土壤「握則成團,落之即碎」。尤其是遭遇較長時間乾旱之後,首次澆水不可過大。否則,容易誘發裂薯,影響品相和商品性。
⊙生長調節
此期土豆的生長中心從地上部分轉移到了地下部分。莖葉很少生長,大部分營養都用來供給薯塊生長,促進薯塊膨大,既需要防止莖葉徒長,消耗過多養分,又要避免莖葉生長不良。需要根據不同地塊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控。如果長勢過旺,需要控旺的話,可以使用耐百或耐普9,噴霧1——2次。
⊙防病殺蟲
土豆塊莖膨大期需要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炭疽病、瘡痂病、夜蛾等,尤其需要注意晚疫病。晚疫病傳播速度快,一旦發生容易導致毀滅性損失。當發現田間有土豆葉子的葉尖或者葉緣產生水浸狀綠褐色斑點,周圍又伴有淺綠色暈圈時,就是晚疫病的早期症狀。防蟲殺菌可以使用功阻+綠亨6號+來果+阿維菌素,或翠生+烯醯嗎啉+天寶+施定康,或噻菌銅+綠亨10號+根莖黃金,輪換噴霧。
想要自己的土豆長好,需要從選種、播種開始,直到薯塊和莖葉停止生長,隨時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措施,並不一定要生搬套用別人的經驗。只有合適的措施才是最好的,需要學會變通。當土豆田中50%的植株莖葉枯黃時,便代表土豆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已經停止生長,土豆也進入了自己的成熟期,需要採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