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邊賣菜賣水果的農村老人,看著很可憐,其實背後套路很多

2019-09-26     君清三農

雖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吃的也越來越講究,但食品的安全問題卻也越發多了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開始懷念農村從前的農家肥小菜和瓜果, 覺得這些蔬菜瓜果哪怕有些小瑕疵也不打緊,最重要的是天然健康。也正因為如此,城市的街道邊出現了很多農村老人,帶著菜籃子兜售各種農產品。

剛開始的時候,不少人都認為農村老人大老遠將自家種的農產品帶進城不容易,再加上這些蔬菜也都是他們自己種植的,質量一定比大棚種出來的好,所以遇到了總是紛紛購買。可隨著賣菜老人越來越多,這個群體背後的貓膩也就逐漸顯露了出來,消費者們開始發現了其中的很多套路!

就拿賣菜的老人來說,他們的籃子裡裝的菜品和數量都不多,有客人來的時候總是對顧客說這是自家種植的,吃不完才拿出來賣。不過也有細心的客人發現,這些蔬菜被碼的很整齊,且根部包紮的非常工整,裝蔬菜的塑料袋也是菜市場裡的一次性袋子,更加稀奇的是老人說只在這裡賣一兩天,可生意好了以後天天都來,根本不像是自家地里多出來的菜,反而像每天去批發市場進過來賣的!

除了蔬菜以外,賣土雞蛋的老人也有自己的路數。現在人們對土產品非常熱愛,仿佛只有農村的土特產才最有營養價值。看中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一些農村的大爺大媽們就想了一個方法,從大型養雞場批發飼料雞蛋,帶回家以後在這些雞蛋的表面抹些泥土和雜草,偽裝成土雞蛋,在集市上銷售,單價可比普通的飼料雞蛋高出很多!不過這個套路現在已經逐漸被消費者發現,很少有人再上當。

農產品可以做手腳,秤盤也一樣可以。有些老人稱菜用的稱看起來有些年頭,給人的感覺很放心,但不少人卻會在秤盤和秤砣上做手腳,短斤少兩的現象經常發生。現在很多消費者都是年輕人,很少有人回家還會再過稱,哪怕過稱以後發現斤兩缺少了,也沒有幾個人真的會去和老人家計較,因此街頭短斤少兩的現象越發嚴重。

有的老人不在農產品上搞花樣,就在銷售路數上搞花樣。有位網友就講述了自己被強買強賣的經歷,有一回大冬天經過路邊,看到一位老大爺在賣甘蔗,就上前去問價。老人很熱情,看到有人過來立刻截了一則甘蔗削好皮遞過去讓他嘗嘗甜度。就在這位網友吃甘蔗的時候,老人已經手腳麻利的開始取出後面的甘蔗削皮砍斷,迅速裝進袋子裡。網友吃了老人的甘蔗,又不好意思說不要,只得買了兩根回家。

正因為有了以上種種例子,很多原本淳樸的農村老人如今留給人們的印象也變得複雜起來。不過這些也許只是個例,畢竟我國農民這麼多,總有一些投機取巧的,並不能代表其他正經做生意的菜農也是如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xWPbm0BJleJMoPMVq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