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痔瘡的誤解與真相

2019-12-08   叮噹快藥

前言:

說起痔瘡大家都不陌生,由於人類特有的生理結構,痔瘡成為困擾人類的高發性疾病之一,有些人由於不堪其擾,選擇「割以永治」,但同時又存有很多顧慮:身邊不少做過痔瘡手術的親戚朋友都復發了,難道這病真的是「割一茬長一茬」嗎?很多診所號稱治痔瘡「隨治隨走」,既省錢又省事,到底應該相信嗎?都說痔瘡手術疼,到底有多疼?

作為臨床醫務工作者,見過了太多術前糾結的患者、術後復發的患者還有些因為不正當治療而病情加重的患者,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對於痔瘡手術存有很多誤解,今天為大家一一解答:

誤解一:保守治療比手術治療好

中國人多有畏懼手術的心理,但事實上手術與否是要根據臨床症狀來決定的。對於症狀輕微的痔,通過用藥、調節排便等方式即可治癒,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手術,實際上對於病人是一種傷害;而那些症狀已經比較重的情況,比如:排便的時候肛門內經常有腫物脫出、經常或大量的便血、出現外痔水腫甚至嵌頓的情況,這些就需要手術來解決,過於依賴保守治療不僅療效不能保證,而且有可能因為延誤而出現其他併發症。對於有手術指證的患者,越早選擇手術,損傷越小、恢復起來也越快。

誤解二:痔瘡手術後復發率高

臨床上醫生被病人問到這個問題,總會半開玩笑地說:肛門這個地方,幾乎每天都會用,有時還不止一天一次,誰也不能保證在術後的幾十年里不再出問題。痔瘡手術確實有一定的復發幾率,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復發是可控的,影響術後復發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手術本身的問題和術後的其他問題。

手術本身的問題由醫生和患者自身情況來決定,比如:如果患者在手術時肛門口外痔過多或是水腫嚴重,出於保護肛門功能的目的,術者一般不會將全部的外痔切除。另外對於痔術後患者來說,術後的護理尤為重要,在過去手術的恢復期後,需要改變原有的不良生活習慣,防止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過量飲酒,防止久坐久站久蹲等導致肛門部血液循環不暢、避免過度用力排便導致肛門靜脈回流受阻。

誤解三:痔瘡手術 隨做隨走

醫生確實也遇到過不少這樣的病人:門診患者在檢查後確定了要做手術,被告知需要住院,很不理解地問大夫,這種小手術不是隨治隨走嗎?怎麼還需要住院呢?

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除了輕度內痔注射的手術方式可以門診治療外,其他治療痔瘡的手術方式由於需要術前檢查、術中麻醉、術後恢復等,必須要住院治療數天,根據傷口癒合程度來決定是否能出院。痔區血管豐富,術後有出血的風險,很多診所對所有肛周疾病都宣傳「隨做隨走」是不負責任的說法,因此在選擇手術醫院時也要慎重。

誤解四:痔瘡手術 痛不欲生

肛周神經分布豐富,導致這個區域的痛覺更為敏感,肛門部的手術甚至被稱為「手術第一痛」,很多人因為怕疼而不遲遲不敢手術。近年來,隨著醫療發展和無痛干預的實施,痔瘡手術已經可以通過多維度的鎮痛方式做到術後少痛甚至無痛的程度,如術中注射長效止痛劑,術後微波理療、中藥熏洗等,術後恢復期

痛不欲生的時代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最後,肛腸科醫生要特別提醒大家,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大便帶血、便後有痔塊脫出、肛周腫痛等情況應及時就診,以免加重病情,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