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救人一命不留姓名,死前留下一句警世遺言,如今變成六字成語

2023-04-14     尋根拜祖

原標題:小兵救人一命不留姓名,死前留下一句警世遺言,如今變成六字成語

唐朝有個叫張光晟的人,名氣不算大,但其實他的一生堪稱傳奇。

張光晟還留下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六字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當您讀完這則「帶血的成語故事」後,相信您一定會噓唏不已。

義士張光晟:救人一命不圖回報

天寶十五年(756年),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威逼下出潼關與叛軍作戰,卻在靈寶西原遭遇伏擊,二十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

逃跑途中,騎兵統領王思禮的馬匹中箭倒地,眼看命懸一線。危急時刻,一個士兵將自己的馬讓給了王思禮。

這個時候讓出自己的坐騎,就等於將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王思禮大為感動,想請教士兵的名字,日後好感謝。不料士兵卻一聲不吭,轉身沒入混雜的人群中。

此戰過後,王思禮跑到靈武追隨剛剛登基的唐肅宗,很快被升職為司空兼河東節度使。

時間一晃三年過去了,王思禮一直沒有忘記那個救了他一命的士兵,也一直試圖尋找恩人,可是人海茫茫,哪裡能找得到呢?何況那天唐軍屍積如山,或許恩公早就遇難了吧。

某一天,王思禮接到一份密報,狀告代州刺史辛雲京違法亂紀,罪不可赦。王思禮大怒,立刻讓人去核實,並準備拿辛雲京當眾祭旗。

辛雲京有苦說不出,他明知被人坑了,但也拿不出證據,急得團團轉,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張光晟的部下對辛雲京說:「我曾經有恩於王將軍,這事我從未對任何人說過,因為我覺得用這種事邀功是恥辱。如今您有危難,請讓我去見王將軍,一定能為您排憂解難。」

沒錯,那天救了王思禮的士兵正是張光晟。

當張光晟出現在面前時,王思禮一眼就認出了他,他一把拉住張光晟的手:「恩公啊,你怎麼這麼晚才來見我?這些年我一直在找你。」

王思禮一邊說,一邊嗚咽流淚:「我能有今天,都是的救命之功啊。」隨後,王思禮焚香禱告,與張光晟結為異姓兄弟。

有了這層關係,辛雲京的事輕鬆解決了。

張光晟義字當頭,施恩不圖報,卻終究得到了大福報。在王思禮和辛雲京二人的一路提攜之下,他歷任兵馬使、太常少卿、代州刺史。

一位默默無聞的小兵,三年就躍居四品,成了大唐帝國歷史的重要書寫者之一。

壯士張光晟:衝冠一怒屠殺胡人

代州地處邊境,常年跟胡人打交道,摩擦少不了。尤其是安史之亂後,回紇人幾乎成了強盜的代名詞。

回紇不是幫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的友邦嗎?怎麼會是強盜?

沒錯,回紇確實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起到了大用,但回紇人不是雷鋒,他們出兵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金帛子女歸其所有」。

大唐財政緊張,拿不出足夠的籌碼,竟然答應收復洛陽後,任由回紇人劫掠百姓。後來回紇人的胃口越來越大,每次作戰都要對占領地大肆劫掠,甚至在往返途中也是一路走一路打秋風,百姓不堪其苦。

再後來,回紇人依仗兵力優勢,時常犯境,公開劫掠。而朝廷苦於吐蕃以及藩鎮之亂,不得不對回紇人忍氣吞聲。

大曆末年,張光晟升任單于都護、兼御史中丞、振武軍使。赴任之前,唐代宗對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北蕃縱橫日久,當思所御之計。」

這話看似什麼都沒說,其實飽含深意,否則就沒必要說,更不需要「密謂之」。很顯然,唐代宗想敲打回紇人,但又擔心激怒對方,不能以朝廷的命令下達。

再直白一點說,唐代宗是希望張光晟動手,但責任得由張光晟個人承擔。

張光晟聽懂了前半句,他回到駐地便開始著手準備。巧得很,不久回紇使團和其它雜胡一行一千多人從長安回國,路過張光晟的防地。

這群人「輿載金帛,相屬於道」,著實把張光晟嚇了一跳。他讓人悄悄查看,發現除了大批財寶外,還有數量眾多的長安女子。

回紇人在長安公開劫掠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張光晟沒想到這幫強盜居然囂張到這種程度。於是,憤怒的他一聲令下,將這群狼砍了個光光,僅留下兩人回去報信。

然後,張光晟將所有的財物都分給將士們,將女子們全都送回長安。

屠殺回紇使臣,這件事鬧得很大,差點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有人將張光晟的舉動歸結為貪財起意,我個人認為他其實是在執行唐代宗的密令,否則他就應該將對方趕盡殺絕,而不是留下兩個證人。

為了平息回紇人的憤怒,唐代宗一邊派使臣去回紇協調,一邊將張光晟連降幾級,以太僕卿之職閒置了起來。

客觀講,這件事唐代宗雖然有點無奈,只能犧牲張光晟,但對張光晟個人來講,這個結果對他很不公平。

叛臣張光晟:誤入歧途污身侍賊

這一閒置就是三年,建中四年,震驚天下的「涇原兵變」爆發了,唐德宗倉惶逃離長安。

不久,前涇原節度使朱泚被亂軍公推出來主持大局。在姚令言、源休、張光晟等八人的推進下,朱泚在長安登基稱帝,宣布建立「大秦」。

張光晟怎麼跟朱泚沆瀣一氣了?

按照史書記載,朱泚占領長安後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官員都趕緊去奉天追隨皇帝,不願意去的就到我這裡來報名,從現在開始自願報名,三天後兩邊都不具名的殺無赦。

這道命令等於逼迫長安的官員們選邊站,張光晟應該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被迫加盟了朱泚。

可是《集異記》卻記載了另一個版本,它說,當時張光晟其實是跟隨唐德宗一起出城的,可是半路上他想起了一件事,於是他對大家說:「朱泚還在城中,他原本就是涇原節度使,萬一亂軍將他抬出來麻煩就大了。你們能否陪我一起回去,將朱泚一起帶走?」

那些大臣們都忙著逃命,誰也不願意搭理張光晟,於是張光晟只能獨自去找朱泚。

朱泚也被張光晟說服了,二人剛要離開就被亂兵堵住了。張光晟原本想獨自逃跑,卻被朱泚一把拖住了。

就這樣,張光晟一心謀國,卻不料陰差陽錯,落入賊窩,被迫成了朱泚的追隨者。

不管哪一個記載是真的,這其中一定存在張光晟的個人自願,否則即便朱泚脅迫他也不會答應。我想,或許這跟他這幾年遭遇的不公有關吧。

朱泚登基後,任命張光晟為節度使兼宰相,並以副元帥身份圍攻唐德宗所在的奉天。

自新張光晟:回頭是岸遭遇背叛

張光晟的內心應該是掙扎的,在進攻奉天的戰鬥中,他因為阻止李希倩的進攻而遭到投訴。

李希倩對朱泚說:「張光晟心懷異志,不讓我進攻,請允許我殺了他。」朱泚不讓:「老張是善戰的將軍,他不讓出戰一定有他的道理。」

朱泚聞訊趕緊向朱泚表忠心:「臣不敢反。」

第二年,李晟率領渾瑊、駱元光、尚可孤反攻長安,朱泚連連敗北。估計是為了逃跑方便,朱泚令張光晟率領五千精兵屯於東便橋附近的九曲。

張光晟也看出了朱泚必敗的下場,於是他悄悄派人聯絡了李晟,表達了歸順之意。

接下來張光晟做了一件讓人費解的是,他勸說朱泚逃離長安,並派兵護送朱泚、姚令言等人離開。然後,他率領部眾向李晟繳械投降了。

既然都準備投降了,為何不趁機抓捕朱泚,用他的人頭做投名狀呢?

這就是張光晟的可貴之處,義字當頭。朱泚雖是叛臣,但對張光晟很信任,對比唐朝皇帝對他的不公,從個人情感上講,張光晟其實更認同朱泚。

所以,他寧可放了朱泚,也不願意背叛自己的情感。

但此舉給他帶來了災難,李晟雖然很想保住張光晟,但駱元光首先表態「吾不能與反虜同席」。請示唐德宗後,唐德宗明示張光晟「其狀跡不可原」

於是李晟只好下令處死了張光晟。

悲情張光晟:六字遺言發人深省

客觀講,張光晟選擇了朱泚,就等於將自己推上了絕路,尤其是最後關頭護送朱泚出逃,更是讓人難以接受。

從格局上將,他這叫做取「小義」,舍「大義」。

但是如果考慮到張光晟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受脅迫投靠朱泚,以及主動投誠的舉動,他應該得到諒解,至少罪不至死。

估計張光晟自己也沒想到唐德宗會如此處置自己,臨刑前他悲憤地留下一句遺言:「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這句話就是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的由來,意思是,有些事不要去做,如果做了,那就索性做到底。

很顯然,張光晟後悔了:當初不該投靠朱泚,既然投靠了朱泚,還不如一條道走到黑,為何又要回頭,弄得兩頭不是人呢?

這就是給後人留下無數嘆息的張光晟,一個「義」字成就了他,也害了他,您覺得張光晟該批判呢?還是該讚賞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f90e2713ae2dcfa44bd1079354cf7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