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德三年(965年),北宋消滅後蜀,趙匡胤收割了一大批後蜀的美女充入宮中。某一天,他到某位美女的房中視察工作,被梳妝檯上的一隻銅鏡吸引住了。
這面鏡子斑斑駁駁,一看就知道年頭不短了,但工藝卻很精緻。趙匡胤正把玩著,卻被鏡子背面的一行字雷得目瞪口呆——乾德四年鑄。
我去,今年才乾德三年,明年鑄造的鏡子今年就在眼前了,穿越了嗎?這玩意兒又沒有保質期,用得著故意造假改生產日期嗎?
趙匡胤趕緊招來趙普:你給解釋一下,咋回事?
趙普也懵了,《論語》里也沒這方面的知識呀。好在現場有書讀得比趙普多的人,有個叫竇儀的翰林學士說:「這東西一定是前蜀的宮中之物,當年王建稱帝時曾經用『乾德』為年號。」
趙匡胤趕緊令人查閱資料,果然如竇儀所言,鏡子上的「乾德四年」就是前蜀紀年(即922年),距此時四十三年。
趙匡胤騰地就火了,改元之前他就一再對趙普等人強調:新年號除了要有新氣象,還必須是沒人用過。你們可倒好,吭哧癟肚幾個月給我弄了個「回鍋肉」,還是個短命王朝的年號,晦氣!
看著臊眉耷眼的趙普等一眾宰相,趙匡胤嘆了口氣:讀半部《論語》的人就是沒文化,以後任用宰相還得用知識分子呀。
這就是年號的麻煩之處,就跟人名一樣,沒有關聯性,重複率很高。那麼用年號紀年是怎麼來的呢?它又有特殊含義和趣事呢?
古代紀年方法及年號的由來
我們今天使用的紀年是通用的西曆,辛亥革命後廢除了帝王年號紀年,採用公曆與民國年號並存的方式,1949年9月,政協第一次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即公曆。
那麼,古代中國是如何紀年的呢?
說起來很有意思,在沒有曆法之前,人們的紀年方式很遠古,比如漁獵民族赫哲族,他們根據捕獲大馬哈魚的時間為標記,用當年捕獲的第一條大馬哈魚時間作為一年的開始。
再比如某些草原民族,以女人的月事周期紀年。簡直讓人忍俊不禁,要是以這玩意兒簽合同不得打破頭?
後來誕生了曆法,比如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太初曆等等,這些曆法都屬於歲星紀年和干支紀年的範疇。
黃帝歷是中國最古老的曆法,人們稱黃帝建國的那一年為「黃帝元年」。長期以來,就有一種聲音呼籲拋棄西曆,恢復代表中華文化的黃帝歷。腦補一下,您知道今年(2023年)是黃帝歷的哪一年嗎?咱們評論區見答案。
所謂「歲星紀年」就是以歲星在天區中停留的十二個位置對應十二年,並以十二年為一個循環。所謂「干支紀年」就是以天乾和地支順序相配,形成六十年為一個周期的循環紀年。
干支紀年是個奇蹟,它居然延續幾千年準確無誤,而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為何說干支紀年是個奇蹟呢?因為這種紀年方式是循環的,以「甲子」為首、「癸亥」為末,六十年一個循環,每個循環之間沒有「校驗」,只要有一個循環之間的對接出現誤差整個紀年就全亂了。所以,數千年下來它居然準確無誤,堪稱奇蹟。
這種紀年方式極容易產生錯誤,又很不方便,比如漢高祖「己亥年壬戌月甲午日」,您知道這是哪一年哪一天嗎?幾千年下來幾十個己亥年了,只能查《朔潤表》,再經過複雜的計算才知道,那是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即劉邦登基稱帝的那一天。
年號不需要背誦讓人腦殼發脹的天干地支,標誌的方式也更「親民」。比如貞觀、康熙,我們都耳熟能詳,對應的年份無需計算,查表即知。
年號對應在位的皇帝,它由漢武帝創建。在年號誕生之前,人們以「王某年」、「帝某年」或者「前、中、後某年」來標誌,比如漢文帝「前元二年」、漢景帝「前元二年」。這種稱謂有點像窮人家的「二狗子」,土氣得很,而且重複率極高。
直到公元前123年的一天,一個偶然事件改變了歷史。
這一年的十月,漢武帝外出狩獵,捕獲到了一頭「一角五蹄」的神獸。大臣們認為這是天降祥瑞,為了紀念這個了不得的大事件,漢武帝決定設立特定的年號,於是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元狩」誕生了。元,始也,狩,征伐,喻為討伐匈奴。
熟悉歷史的朋友立刻就會反對:不對,在「元狩」之前,漢武帝還有建元、元光、元朔三個年號,建元才是第一個年號。
其實不然,按年份,這三個年號雖然在「元狩」之前,但他們是在確定「元狩」年號後追補的年號,一直追補到漢武帝登基改元的那一年,即建元元年(前140年)。
從此以後,中國的歷史一律採用以帝王年號,結合干支紀年的方式來標記年月日。
年號的特殊含義以及趣聞趣事
從第一個年號「元狩」的誕生就可知,年號具有除陳革新的含義,暗含了某種期待和願望,就跟人的名字一樣,馬虎不得。
比如「乾德」,干代表「極陽」,《易經》中「大哉乾元」之說,「乾德」就是最光明、最大的德行。是不是比「二狗子」赫亮、大氣、尊貴多了?聽著就能多造兩碗飯。
於是年號逐漸被賦予了各種特定的含義,越來越重要,由此產生了許多有趣的事。
就像那些熱衷於給自己和子女改名字的人一樣,很多皇帝沉溺於改年號,搞得我們恨不能撕了史書,太他M的難記了!
比如漢武帝一共用了十一個年號,生個兒子,老子高興,改元,打了個勝仗,朕開心,改元,今年年景不好,換換運氣,改元。
再比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這兩口子脾性相投,都喜歡折騰年號,兩人各用了14個年號,尤其是武則天,她在位15年,平均一年一個年號,最極端的時候一年用了三個年號。比如695年,年初時叫「證聖」,九月份變成了「天冊萬歲」,十一月又成了「萬歲登封」,讀歷史的人能不瘋嗎?
有人喜歡改元,還有人喜歡「研究」名字:人有名有姓,年號是不是也得這樣?於是有人發明了「復合年號」,並且一次性搞出幾千個年號。
此人就是王莽,他的第一個年號叫「始建國」,後來他突發奇想:我大新帝國要萬年長久,以後年號每六年一換,採用復合稱謂,「始建國」為固定部分,如同姓氏,後面才是名字。比如始建國天鳳、始建國地皇……
比較搞笑的是,王莽居然一次性起了6000個年號,可用36000年。後來,他的「復合型」年號居然被光武帝劉秀抄襲,也搞了個「建武中元」的年號。
到了明朝,皇帝們都「偷懶」了,不再熱衷於改年號,大多「從一而終」,於是年號竟然取代廟號,成了皇帝們的專有稱謂,比如永樂皇帝、嘉靖皇帝、康熙皇帝、光緒皇帝。
正因為年號的重要性,所以它也成了王朝正朔的象徵,是否沿用宗族國的年號,就成了割據政權、番邦小國是否忠心的衡量標準。
比如,朱溫建立後梁後,改年號為「乾化」,但李克用拒不承認後梁,繼續使用唐朝的「天祐」年號。由於古代信息不發達,往往新皇登基,甚至改朝換代了都不知道,還在沿用以前的年號。
比如,明朝都亡了265年了,朝鮮民間居然還在用「崇禎」的年號。
歷史上那些被重複使用的年號
從漢武帝使用年號紀年至清帝遜位的2052年,中國歷史上一共使用了500多個年號,被不同的帝王重複使用的年號有89個,有的被重複使用多達六次之多。
比如太和、建元、建武、建興、建初、甘露,這六個年號被重複使用的次數最多,其中「太和」被使用了6次,建元、建武、建興分別使用了5次,建初、甘露被使用了4次。
使用「太和」年號的皇帝有:魏明帝曹叡(227—233年)、後趙石勒(328—330年)、成漢後主李勢(344—346年)、晉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北魏孝文帝元宏(477—499年)、唐文宗李昂(827—835年)。
使用「建元」年號的皇帝有:漢武帝劉徹(前140—前135年)、漢趙劉聰(315—316年)、晉康帝司馬岳(343—344年)、前秦苻堅(365—385年)、南齊高帝蕭道成(479—482年)。
使用「建武」年號的皇帝有:光武帝劉秀(25—56年)、晉惠帝司馬衷(304年)、晉元帝司馬睿(317—318年)、後趙石虎(335—348年)、南齊明帝蕭鸞(494—498年)。
使用「建興」年號的皇帝有:蜀漢劉禪(223—237年)、東吳孫亮(252—253年)、晉愍帝司馬鄴(313—317年)、成漢李雄(304—306年)、後燕慕容垂(386—396年)。
關於改元的笑話還有很多,當年明英宗「奪門之變」復位後就因為年號鬧出了大笑話。
明英宗初即位時的年號是「正統」,復位後改為「天順」。為這事,《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大罵徐有貞等人「眼瞎」,幾個月前剛剛被平定的苗人李珍暴亂,他的年號就叫「天順」,朱祁鎮同學這是接的誰的班?
年號重複大多數是因為年代太久,沒人搞得清楚,但有人卻「故意碰瓷」,重複本朝的年號。這個人就是唐肅宗,他居然將唐高宗的「上元」又回鍋了。因為「上元」有「曆始」的意思,他要急於清除太上皇的痕跡,跟老爸搶一個「始」字。
您還聽過哪些關於年號的趣聞?評論區分享吧。別忘了前面的問題,2023年時「黃帝歷」的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