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傳海
年少時家庭貧困,餐桌上鮮見肉食,過年過節偶見葷腥,弟兄幾個都是虎視眈眈,風捲殘雲,每每覺得不過癮。以至於長大後便愛食肉,甚至無肉不歡。
1992年參加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也就有了自主性,薪水的大部分用於吃飯,葷菜占據開支的大部分。基於負責公共安全的業務性質,官不大,事不少,東南西北到處跑,走遍了全國,也遊走過西歐、南美、東南亞的幾十個國家,世界各地的美食都歷歷在目。好奇心的驅使,我也愛做菜、愛逛菜場,每次出差,必到當地的菜市場轉轉,帶幾樣當地的新鮮食材回來自己烹煮。多年的闖蕩,更是培養了對美食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憑菜單便能挑出一家餐館最好吃的幾道菜,各大菜系的菜單也是耳熟能詳,差不多都可以背出來 漸漸地,摸索出來一套屬於自己的美食經。
食材是關鍵,沒有好食材,做不出美味來。而且好食材的加工方法都很簡單,講究原汁原味,不需要複雜的方法和程序,不加調料或少加調料是原則。有的鮮物,比如螃蟹、蝦、羊肉等,直接水煮或清蒸,才是最正確的烹調方式,同時也是檢驗食材品質的最佳手段。這也遵循《道德經》里的「巧言令色,鮮矣仁」的道理,在烹調界的意思是需要多種調料去腥、去騷、改味的,一定不是好食材。所以一個頂級廚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對食材的品鑑能力,這樣的廚師必是見多識廣,大嘴吃遍四方。
烹調方法要敢於嘗試,我們今天吃到的美味,都是先人長年日積月累的經驗,固化為今天的菜譜。一般是這個場景:原著民從田地、原野獲取了食材,家裡未必有豐富的調料,先是水煮、清蒸,當日食不盡的,次日切碎,加輔料、調料煸、炒、燉、燒,於是有了多種食法,於是驚喜的發現多種味道的碰撞,偶得極具辨識度的絕味!用數學的理論解釋:烹調就是食材、輔料、調料、烹飪方法的排列組合,任何一種食材都應該嘗試多種不同的烹飪方法。胡適先生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同樣也適用於餐飲業。
素食是餐飲業的一個發展方向,社會正多遠化發展,素食主義者越來越多。除了寺廟,素餐館開始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素餐的價位比葷食並不低。個人認為,素餐應該堅持本位主義,決不要做成雞、鴨、魚的形狀,這種做法只會形成葷素的對比,骨子裡是捨棄不了對葷菜的留戀。
我在朋友的農場裡直接吃過生的西蘭花、辣椒、豌豆莢,唇齒留香,世間美味!我記得老家的一款素的蘿蔔花生湯湯,做法是:花生切碎,紅皮蘿蔔切絲,花生用素油炒香,加入蘿蔔,煮開,加澱粉(或葛粉),撒幾片香菜葉,滴幾滴麻油。百喝不厭,我把做法告訴九華山寺廟的主廚,深受僧侶的歡迎。素餐繼續堅持食材種植的原始性(不加肥料)和新鮮度,必然會走出一條寬闊的路徑。
餐飲業正在推陳出新,無論是烹調方法、烹調工藝,還是經營理念、經營模式,都在日新月異,本來不相關的高科技已經滲透到餐飲的每個環節。隨著社會的變革,當今時代網際網路拉近了國與國、省與省、人與人的距離,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快了社會融合,各地的食材、調味品、烹調技藝交織、碰撞、融合,越來越多的新品呈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其中不乏極品。
所謂食不厭精,生活水平的提高正需要這種精神和原則,美食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餐飲業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春天,人工智慧技術+餐飲正展現強勁的發展勢頭,積極的創造千變萬化、千姿百態、風情萬種的美食,滿足普天下的食客,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