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小小的艾葉,還有這3大作用

2022-06-03     金蘭中醫學社

原標題: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小小的艾葉,還有這3大作用

一說到端午節,除了美味的粽子,還有好玩的划龍舟,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掛艾葉」,在很多地方都有端午掛艾葉的習俗,甚至在民間還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這樣的一句俗話,能夠沿襲至今,依舊在人們口中相傳,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在端午節前後,正是步入夏季的關鍵時節,天氣也會逐漸的炎熱,並且還多雨潮濕,蚊蟲滋生。

因此在這個時節,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節也是蛇蟲繁殖的時期,因此也會有蛇蟲咬人的情況,所以艾葉的作用就能夠被體現。

在中醫裡面,艾葉屬於溫經止血藥,最早的入藥記載是在《名醫別錄》裡面,這味中藥辛苦性溫,主要歸肝經、脾經和腎經。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艾葉其實有小毒,所以並不適合直接用水泡服,但是艾葉的功效頗多,不僅可以溫經止血,還能散寒調經,甚至還能安胎,而且將艾葉製作成艾條,可以溫煦氣血、透達經絡,是溫灸的主要材料。

看到這裡是不是發現有點自相矛盾?艾葉既然有小毒,又是如何發揮安胎作用的?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到,女性在用艾葉時,「須以熟艾」,而且劑量宜小;

現代研究發現,大劑量使用艾葉,可導致子宮充血,甚至引發流產。因此,孕婦使用艾葉時,需要慎重。

除了這些作用之外,在端午節使用艾葉,最主要的作用是就是「辟邪」,中醫裡面有「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將艾草掛於門前或屋內,它散發的草藥香除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有醒神、提神的作用外,還可以通心竅,提高人的正氣,從而增強自身的免疫力,來抵禦外在的病邪。

而且這邪氣不僅是病邪,還有很多的蚊蟲,艾葉的刺激氣味,可以有效的預防這些蚊蟲,從而來保護自身的健康。

在古代時候,人們對艾葉也是賦予了很多的美譽,在《詩經》裡面就有說過,將保養稱為「保艾」,而《史記》裡面更是將太平盛世稱為「艾安」,由此可見,人們對「艾」是多麼的推崇。

其實關於艾葉的功效運用,在很多的醫家書籍裡面都有記載,並且古人也是勇於創新,大膽的嘗試,發現艾葉那些「不為人知」的一面。

總的來說,艾葉的功效除了常規用途外,其他的體現在這3點,具體如下。

1.驅蟲辟邪

在古代的時候,衛生條件可沒有現在這樣發達,尤其是在很多的深野山林,環境都比較的「惡劣」,常常會有毒蟲侵犯人類的居住場所,所以人們為了預防這些蛇蟲入侵,就會在門口掛上艾葉,用艾葉的清香來驅蟲辟邪。

這種方式經歷千年,即便是到了現在,一點都不過時,在端午節的時候,依然可以在門口掛上艾草。

宋代的著名詩人陸遊也有說過,「澤國故多蚊,乘夜吁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用扇子無法將蚊子給徹底的趕走,這時候不妨用艾草來熏走蚊蟲。

時至今日,在沒有蚊香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點燃艾草驅趕蚊蟲。

2.泡腳暖身

泡腳可是一門學問,並且泡腳不是現代人的專屬,在很早之前,人們就有了泡腳的習慣,在泡腳的時候加入艾葉,可以幫助我們將身體裡面的寒濕祛除。中醫裡面素有「病從口入,寒從腳起」的說法,寒邪最容易侵襲人體的腳部,因此很多人就算是在炎熱的季節,也會出現手腳冰冷。

艾葉具有溫性,可以幫助身體裡面的寒邪祛除,具有散寒調經的作用,尤其是因為寒邪引起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病症的女性,不妨用艾葉泡腳,來將身體裡面的寒邪祛除,溫暖經脈。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端午時節已經是仲夏,天氣很熱,但用艾草水泡腳,不能用冷水,依然要用溫熱水。

3.輔助食用

在《食療本草》裡面最早的介紹了艾葉的食用方法和作用,要是身體裡面存在寒冷病氣,可以將熟艾和麵粉裹在一起,也可以用來製作成點心,能夠增進食慾、令人開胃、暖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艾葉有小毒,雖然服用對身體並沒有多大的傷害,但是用量過大,可能會引氣中毒現象,因此,無論是藥用還是食用,都需要謹慎。

【本圖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db04b9f92c1228feb54c6fe03515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