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戩,明代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字景元,號晉軒,他在明代宗景泰七年,十九歲那年考中舉人,之後連續二十年進京趕考都沒有考上進士,直到明憲宗成化十一年殿試才中了榜眼,那年他已經四十歲。
成化二十三年,劉戩被皇帝任命為御前侍講,可不久之後明憲宗駕崩,明孝宗即位,突然派他出使安南國,當時的安南國剛剛脫離大明王朝的直接管轄,又吞併了南方的占城國,並打得西北面的緬王國抬不起頭來,可謂在中南半島威震一方。
且大有北上與大明爭雄之意,劉戩來到安南之後,安南王本以為這個大明使臣會像以往派來的一樣,表面上只會耍威風,背地裡貪得無厭,只要多給些金銀珠寶和安南土特產,外強中乾的明使就會跑回去對大明皇帝說盡安南的好話,安南國便可以在中南半島為所欲為了。
可沒想到這個劉戩並沒有帶來龐大的使團,身邊只有幾個侍衛和僕從,安南王頓時就納悶了,認為這個明使如此寒酸,必定比以往之人要貪婪百倍,於是開始給他拼了命地送上昂貴的禮品,不想劉戩全部拒絕,並作詩一首遞給國王道:「咫尺天威誓肅將,寸心端不愧蒼蒼。歸裝若有關南物,一任關神降百殃。」
意思就是我是大明天朝的上國使臣,華夏有禮義,朝廷有典章,讀書人有聖賢之道,我是為兩國友好邦交而來,不是為了終飽私囊而至。安南人見此,無不驚嘆,個個都豎起了大拇指,皆言道:「今日方見聖朝使臣也!」
可安南國王心中就忐忑不安起來,這個上國使臣這樣剛正,比起那些貪官污吏可就難對付多了,於是就當著劉戩的面百般討好道:「我安南百姓之禍福,今後全仰仗尊使大人了!」劉戩只是冷笑,後來他奉旨還國,安南王又給他送了一柄象牙扇,劉戩立馬要來毛筆在上面題詩道:「帶得南薰下紫宸,舞干披拂兩階春。直將憑此清炎海,肯使颶風污後塵。」
題完之後又送還了安南王,這使得安南王對他大為敬畏,後來安南遣使入朝,還對皇帝稱讚劉戩,說他「廷臣清白,可敬可敬!」而後又得知劉戩在皇帝面前並沒有說安南國的壞話,而是秉公辦事,極力促進地方和平安寧,這使安南王大為感動,於是就在當時劉戩往來安南的驛道上,建起了一座「卻金亭」來紀念這位清廉的使臣,並給這條驛道改名為「思明道」,以示對大明王朝的敬仰和忠誠。
可劉戩卻在第二年就病逝了,臨終前他還留下了「劉伶之鍤既荷,莊叟之骸如遺。」的遺言,表現出他像魏晉名士一樣的清淡風骨,和莊子一樣的逍遙洒脫。劉戩之妻胡夫人雙目失明,可他卻對妻子不離不棄,這樣的硬漢子大丈夫,真是叫人可敬可嘆!
吉安人看看自家絕美的夜景,恐怕都認不出來了吧?讓人美哭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