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40,沒有情慾,沒有事業:8.9分神劇,道盡了中年女性的不堪

2019-11-20     心理情感導師潘幸知

文/幸知在線特約作者 白月

近期,《演員請就位》和《我就是演員》輪番上熱搜。眾演員紛紛表示,影視寒冬,大家好像一瞬間都進入了中年危機的階段。這讓眾人又想起了,前段時間,袁泉談「中年危機」的熱搜。

她坦言,沒有什麼所謂的危機。當決定做一個演員時,就會知道,在不一樣的階段遇到不一樣的角色,不管他是女主角也好,或者在戲裡客串也好,是因為在這些角色上看到了共鳴點,想要去表達他,就很好。

這跟剛剛落幕的青年電影展上,海清希望導演給中年女演員更多機會的吶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年危機,對女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電影《女人四十》中,女主角阿娥就遭遇了中年危機。

人到中年,阿娥的婆婆突然撒手人寰。 公公患上老年痴呆,即使阿娥一再強調:「上班是我人生的最大樂趣,我怎麼樣也不會放棄。」 仍被老公要求辭職在家做全職太太。

兒子正處於青春期,她一天到晚擔心兒子會把女朋友肚子搞大,卻被兒子煩得不行。

就連工作,也因為生病的公公而頻繁請假,被年輕貌美的伊莎貝拉搶去了風頭。

家中上有老人要照顧,下有孩子要操心,工作職位被人虎視眈眈,老公又頂不起事,自己精力、體力大不如前,想找到家庭與事業的平衡點,卻怎麼也無法如願,巨大的壓力讓阿娥痛苦不已。

再能幹的女人,一到中年,突然間發現,所有的一切都不受自己的掌控。年輕時的意氣風發,揮斥方遒,都被 「中年」這兩個字折磨得奄奄一息。

在生活的旋渦中,中年女人犧牲著自我,卻被家人忽視;工作上,想爭得一席之地,卻被年輕人無情碾壓;工作和生活揉碎了芳華。

小s曾說自己是個 「沒用的中年婦女」。

「沒用」道盡了中年女人的茫然和無力。

越老越被嫌棄,越老越沒希望,連自己都覺得被全世界拋棄。

「中年危機」成了中年女人的詛咒。

對於很多女人來說,一直暢想的中年生活應該是這樣的:

事業上,殺伐決斷,達到人生巔峰;家庭中,夫賢子孝,其樂融融;老父老母,雖年事已高卻精神矍鑠,頤養天年;而自己即使青春不在,但容貌氣質保養得當,生活精緻有品位。

但是,偏偏事與願違。人到中年,體力不支,精力不濟,財力不夠,容顏不再。心中的理想與現實之間隔著無數個嘆息與無奈。

著名心理學家霍妮告訴我們,人的自我分為真實自我和理想化自我兩部分。

真實自我是我們內心的真正需求,它有美好、陽光的部分,也有創傷、陰暗的部分。它能帶給我們活力和創造性,讓我們能夠不斷成長。我們要接納的就是真實自我。

理想化自我是指自己思想中對自己的完美形象的幻想。說簡單點,就是你幻想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暢想的中年生活的理想藍圖,就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化自我。

如果一味的追求理想自我,忽略真實自我,就會產生很大落差。因為真實自我既有我們積極的一面,還有我們身上陰暗、醜陋的一面,而一旦我們不能很好的去接納自己身上的不同面,我們就會感覺與真實的自己割裂了。

這種落差不斷加強,就會讓我們在潛意識中把理想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不斷比較,會覺得「這是怎麼啦」「我怎麼這麼沒用」「這樣不行啊」的評價,最後造成輕視自己,無力面對生活的後果。

梁文道說:「每個年輕人都以為自己是能飛的,可是到了最後都還是在地上。」

中年女人,以為自己是家庭和工作中的頂樑柱,經驗豐富,機遇無數。卻沒想到,危機四起時,被認為最沒有價值,最先被犧牲的是自己。覺得自己雄心壯志,可是,現實卻殘酷的告訴你永遠不可能實現。

當人到中年,後浪推前浪,自己失去了實現理想化自我的本錢時,就出現了與真實自我割裂的痛苦,危機也就出現了。

即使已經功成名就,只要生活中有一點風吹草動,最先承擔滅火任務的一定是中年女人。而父母、親人、朋友可能給你最大的建議還是回歸家庭,沒有一個人能給予中年女性一點肯定。

被家庭忽視,工作上無法有新的突破,讓很多中年女性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仍然要在現實與理想中苦苦掙扎。天長日久,就會心生懷疑與否定,感到自己無價值,輕視自己。

人到中年,就會覺得危機四伏。

接納自己,才有價值感。

顏寧,作為科學界的女神級人物,不僅因為年輕貌美被人熟知,更因為帶領團隊在清華實驗室里,攻下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來未解的世界難題,成為全球最頂尖的生物學家之一。

她不僅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北美地區「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

取得這樣的成就,靠的是她對工作的熱愛。

顏寧天生喜歡挑戰高難度研究,越是困難越是重要的研究,越能勾起她一干到底的慾望,「研究很難,那才好玩兒啊!」她希望自己做出來的實驗,有一天也能進教科書。

但十年前的顏寧卻沒有這樣的自信。她說,十年前自己剛剛帶領團隊搞研究的時候,是非常希望得到認可的,那時的自己頂著 「清華最年輕教授」的頭銜,壓力很大。

把外界的聲音當做自己的標尺,就是在拒絕內心真正的自己,這樣的時候,無論是誰都會苦惱。

而現在的顏寧,更在意的是,是否認同這件事,對於外界不再那麼敏感,自己更自信,更從容了。

枯燥的研究工作之外,她會主動把時間留給自己。刷微博、追劇、做公號主編都使她樂此不疲。

顏寧兩個微博號加起來80萬粉絲,有人勸她經營微博,她不幹,理由是,「我不是為了名利,是為了自己開心。」

有人還建議她像其他一些做到一定程度的科學家一樣,去開公司掙錢,顏寧還不幹,她說:「我搞公司又搞不過喬布斯。」

她聽從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真正的需求。

在《開講啦》,顏寧講過一個故事,在追《歡樂頌》時,有學生問她:

「顏老師,你看安迪在金融界的地位,一定沒有你在學術界的地位高,安迪的工作強度一定沒有你的工作強度大,可是你看她賺多少錢啊?你每天工作那麼辛苦,可是你的工資比她少好多,你心裡難道不會不平衡嗎?」

顏寧卻反問他,那你覺得安迪一定比我幸福嗎?

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才是真的不幸福。只有認同自己,接納自己,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樣的人才是真的幸福。

42歲的顏寧做到了。她說:「到這個年齡的時候,才發現是前所未有的好。」 她希望,不要說女為悅己者容,而要改成女為己者容。

女人不要為取悅別人而活,要為取悅自己而活,勇敢努力地去熱愛,去奮鬥,去成長。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輕易認同他人,不把外在的評價作為自己的理想自我而追求,反而能聽到真實自我的聲音。

不通過掌控外在的東西去肯定自己,而是強調願意做、努力做去滿足自己真實的價值需求,這就是接納自己、成就自己。

找到自己的熱愛,堅持它。

門羅曾說:「我並不害怕放棄寫作,我所害怕的,是放棄那種激情,以及任何讓人繼續寫下去的動力。」

2013年,因為諾貝爾文學獎,一個陌生的名字跳進了大眾的視野,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

門羅出生於193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已經82歲。

她從十幾歲開始寫作,二十歲大學畢業就走入了婚姻。

婚後,她沒有放棄寫作,她說:「我懷孕的時候拚命寫作,因為我覺得有了孩子後,就再也沒法寫了。每一次懷孕,我都備受鞭策,想在孩子出生前寫出些驚天動地的東西來。」

憑著這股韌勁,門羅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集。

但是,養育孩子,繁重的家務也讓她透不過氣來,她只能利用零碎的時間堅持自己的夢想。

門羅有四個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她都是利用孩子們睡覺的時候寫作。她說:「我一周在書店工作兩天。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寫到凌晨一點,然後早上六點就起床。」

門羅說,當時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心臟病就快發作了。那時候的門羅,已經三十九歲,但她仍然咬牙堅持,告訴自己:死就死吧,反正我現在已經寫了很多了。就這樣拚命地寫,就跟像賽跑似的。

孩子們上學後,她就趁著孩子們出門上學的時候寫,一直寫到大家回家吃午飯,等午飯後孩子們出門,她再接著寫。然後,利用這個空檔迅速喝杯咖啡,做家務,設法在傍晚前做完家務活。

門羅堅持把零碎的時間全部運用起來,平衡家庭的同時,也不忘自己的追求。

當有大塊的時間寫作時,她就一周七天都寫,每天早上從八點開始一直寫到差不多十一點。

如果有外出的活動,她一定會把該完成的量提前寫完,從不落下進度。

堅持寫作,讓門羅在繁瑣的婚姻生活中找到了價值,她三十六歲時的處女作一經發表就獲得了「加拿大總督文學獎」,直至現在,榮譽等身,她仍然筆耕不輟。

摩西奶奶說:「在我們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生中,找到自己發自內心喜愛去做的事情,堅持做下去。讓這一點點小小的堅持,帶給我們微妙的喜悅。」

熱愛的,才是值得付出的,即使這堅持很小,也會讓人感受到創造的激情,生命的活力。

無論生活是怎樣的一地雞毛,當你堅持追求內心真正渴求的東西時,中年危機就會遠離你。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能夠接納自我的人,明白真實的自己是不完美的,他們能夠清晰地知道,當下自己最真實的需求,並為滿足真實的自我而行動。

真實的自我,才是我們唯一的家。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看到自己,接納自己,體驗自己,發展自己才能獲得安全感。

屏蔽外界干擾,認真傾聽自己,接納自己,才會更多的關注當下,明白,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意義。

蘇格拉底說:未經過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我們背負著傷口走了太久,是時候停下來檢查,清理,包紮,癒合,重新上路。

讓我們重新愛上自己,開始人生下半場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eA2jG4BMH2_cNUghy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