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多有遠見?遠征1.5萬公里,只為打下戰備省,後代至今受益

2023-06-24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漢武帝多有遠見?遠征1.5萬公里,只為打下戰備省,後代至今受益

漢朝自公元202到220年,是繼秦後的又一王朝,在史料及各類課文書籍里,我們從不乏看到漢朝的歷史,像三國中常喊著的「光復漢室」,此漢便是彼漢了。

自秦末劉邦率農民起義覆秦後,被封漢王。楚漢之爭後,稱帝即位,建立了漢朝這個繁盛一時的朝代。而漢武帝劉徹,則是漢朝的第七位帝王,也是很多史料中提及的最多的帝王之一。

漢武帝在位期間頒布的政法,實施的政策,以及其開明而格局寬廣的眼界,也很令人意外。

統一貨幣,絲綢之路

劉徹登基後,為中央集權,地方設了刺史之職,實行察舉制挑選人才。又推行推恩令,解決朝內勢力。

收回鹽鐵及鑄幣權,這是中央集權的最最關鍵點,鹽鐵生意事關百姓,而地方大家則會從中獲利,榨取底層百姓的利益,百姓被壓榨後反撲,王朝自然「被水覆舟」。

鑄幣則關乎貿易民生,漢朝統一制幣後,錢幣購買力統一,就自然免去了很多麻煩。從這些可以看出,漢武帝,屬於是極有遠見的帝王。

而如今時代常說的「絲綢之路」,也正是漢武帝獨到的眼光所開闢的成就之一。

劉徹的戰略眼光比起他的對政眼光,也是不逞多讓,他將對外的戰略側重點放在了匈奴身上,在當時的版圖上,匈奴的位置對漢朝的威脅不可謂不大。

一邊向西攻打,打通河西走廊後推翻匈奴,一邊往南進發,開發當時在版圖上一片空白的毒國(今印度)的位置。

獨到的眼光直接給如今的華夏版圖添上了兩大省,而其中,對匈奴的戰爭,是劉徹關注的側重點,匈奴作為異族,自秦已頻繁騷擾西北的百姓,且匈奴生性兇惡,凡所過之地,無一不是燒殺搶掠,婦孺老少都不放過。

而漢軍力的強盛,一時間也將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

此時匈奴的威脅已經降到了最小,劉徹這時候總算可以騰出手來,教訓一下之前蝸居在匈奴周邊的小國了。

十萬大軍,剿滅大宛國

而槍打出頭鳥的這隻鳥,就是盛產良駒的大宛國。與匈奴交戰的關鍵是什麼?不是兵力不是武器的差距,而是優秀的坐騎,對戰匈奴這種生在草原上自幼騎射的敵人,優良的武器有時候不一定有優秀的馬匹來的好用。

匈奴的一人多馬,斥候戰術,以及依靠高機動力頻繁的騷擾,已經讓很多漢朝部隊深受其苦,有時候不是打不過,而是敵人根本不和你打,摸一下就跑,跑了你還追不上,這就是最令人苦惱的。

而大宛國盛產的汗血馬,則是劉徹的首要目標。俗話說先禮後兵,劉徹派了使者帶著用金子鑄成的馬來大宛交涉,可以說是給足了大宛面子沒有直接動手。但很明顯的大宛國的國王是個沒看懂局勢的愣頭青,不肯送也罷了還不肯賣馬。

使者當即將金馬摔了個稀碎,大宛國王氣在頭上,竟直接殺了漢朝的使者。

這一下可沒把劉徹逗樂了,直接出兵,都不用帶錢交易了,只要打下來了多少馬都是自己的了,此戰還派出了自己的親信的李廣利當將軍。

單從兵力上來說,大漢的軍隊是可以輕鬆碾壓大宛的,畢竟連匈奴都打得落荒而逃,還能幹不過匈奴底下的一個小國?

但對於漢朝軍隊這種沒有經歷過長途遠征的部隊而言,西域的極端天氣以及在匈奴的控制下對軍隊不斷騷擾的諸多小國,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行軍阻礙。

就這場戰役而言,以及不是單單針對大宛的了,而是大漢與匈奴的再度博弈以及殺雞儆猴給西域的諸多小國瞧瞧,所以這場仗不能退,一旦退了,等匈奴緩過口氣來,再聯合周圍那些已經不怕大漢的小國,漢朝就危險了。

但很明顯,李廣利的領兵能力不算很強,戰敗的消息傳回劉徹這邊,劉徹直接放下狠話,哪個敢退到玉門關的,全部處死!

然後一邊頂著大臣們的上諫,一邊動員全國集結軍力,甚至組織了一支上十萬的後勤隊伍,在長途的征戰中,後勤的保障是所有軍隊的命脈。

而大臣們的不解,不明白為什麼對付一個大宛,需要如此的勞師動眾,劉徹心中明了,他要打的,不僅僅是大宛而已,要給華夏的百姓打出一張版圖,要給後代有安穩的日子過,這一戰不可謂不關鍵。

對大宛的戰爭,其一是繼續削弱匈奴對西域的控制力。

其二是給商易之路打通通道,在當時看來,這條西域之路,著實沒有什麼開發的必要,屬於是雞肋。

但從我們今天的角度去看,很明顯,劉徹的眼光超過了當時的人們太多了。絲綢之路的開闢,可以說是中華歷史上十分關鍵且濃厚的一筆。

而其三,要穩定商易之路,就要路上的諸多小國配合,這一戰就是要把大漢的威懾力打出來!

第二次遠征的部隊和李廣利的部隊集結後,開始了第二次遠征。兩次遠征共跨度四年時間,前後行軍一萬五千多公里。

要知道,著名的十字軍東征,第一次也不過十萬的軍隊,而漢朝的這場戰役,單是後勤的部隊就已經趕上了十萬,不可謂聲勢不浩大了。

而在行軍的同時,使者與西域各國的密切來往,也給之後的商業貿易打開了大門,當然其中也有不識抬舉的愣頭青,比如輪台國,大軍過境之後就變成了軍隊的補給據點之一的輪台城了。

有如此充足的軍備部署和準備之下,李廣利沒有辜負眾望,一舉拿下了大宛,而這行軍戰役的一萬五千多公里,也成了歷史上有名的一場遠征。

如此強盛的兵力以及漢朝恩威並施使者來往的法子,終於讓西域的諸多小國拜服,為之後的西域通商之路變得開闊,可以說這場遠征,是絲綢之路開闢的根基所在,沒有強大的力量,不會有人願意和你平心而論地進行交易。

滇國收入囊中

也正是因為這場出征,使得後續的時代得以建立西域都護府,將新疆納入了華夏龐大的版圖之中。

而之後對滇國的南部征戰,在強大的兵力的情況下,劉徹宣滇國國王入朝面聖,然而這又是一個愣頭青,甚至還想聯合周圍的小國進行抗衡,直接被劉徹大軍橫掃而過,之後便有了益州郡,也就是今天的雲南省的版塊。

奪得這兩個省,時至今日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單是新疆的位置,就不知道擋住了多少次俄國沙皇的念想,南方的國家更是連想都不敢想,觸碰邊界就是當頭一棒將他們打清醒了!

哪怕劉徹最後下了罪己詔,宣其窮兵黷武之罪,也不影響他獨到的眼光和格局為華夏子民帶來的巨大貢獻,時至今日,這兩個省份對於華夏而言,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和極其重要的地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d1f083e2e2a9328c6202a15b7685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