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業繁榮的見證 商賈雲集的遺蹟

2024-10-26     山西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看視頻)

本報記者 楊永生

運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因鹽務而建立的城池。

10月下旬,記者邀約運城文化學者梁寧先生一道徒步運城老城區的小街巷,近距離感受小巷深處曾經的繁榮。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鹽運使那海德俊築新城,初名曰鳳凰城。後因是鹽運司所在地,又稱運司城,簡稱為運城。

運城老城區位於東城牆路、西城牆路、南城牆街、潞村街之間,以鐘樓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出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分別是現在的老東街、老西街、盬街、鳳凰路。而這些老街又延伸出許多老巷子。這些老巷子和老街共同構成了運城老城區的骨架,記錄著老運城的種種過往,已然成為城市記憶的歷史脈絡和觸角。

以鐘樓為中心向東西兩側延伸的街道是老城區核心區。「東富西貴」的稱號刻畫出這條街道布局。鐘樓以東的街道雲集鹽商大院,以西屬於管理鹽運的衙門。沿東城牆路進入老東街一直往西走,一條長約1.5公里的街道呈現了幾百年來城市的發展軌跡。

老東街兩側分布著長短不齊的小巷。阜巷作為老城區的一條南北向主要通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建城之初。阜巷的巷名取自舜帝《南風歌》中「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的解慍阜財之意,以求此地物阜民豐。據資料記載,阜巷由元朝時城內富庶的鹽商們所建,作為城中的主巷道,這裡曾雲集周家、曹家、羅家等諸多家鹽號、銀號。在阜巷與老東街交匯處,一座由周家建造的大院正在維護修繕,這座鹽商院落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鹽商周宗賢為清乾隆年間運城鹽池40位大坐商之一。周氏大院布局規整,建築精美,是清乾隆至嘉慶年間鹽商住宅的典型代表,見證了運城鹽業的繁榮與發展。

在老東街一座宅院陳舊的木門上,5個門牌號並列一起,前兩個門牌已經銹跡斑斑難以辨識,後面3個分別寫著:東大街X號、府西街X號、老東街X號。門牌號的變化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

鐘樓南北向的街道,幾年前已經改造成這座城市新的標記——盬街,繼續記錄著這裡獨特的故事。

鐘樓以西是現在的老西街,由西大街、府西街等名稱演變至今。位於老西街的清代道台衙門,始於元代朝廷設立的鹽務管理機構鹽運使司署,是主管河東食鹽產運銷官員的辦公場所。河東道台衙門原有的大部分建築早已被毀,現僅存譙樓和大堂。鹽湖區對河東道台衙門進行了修復,重修的通惠樓恢復了木質結構,外部彩繪進行了復原,更接近歷史原貌。

「鹽務專城」是這座城市的獨有印記。元末建城之後,駐節於此的多是鹽務官署,僅清代《鹽業志》記載的鹽務機構就有巡鹽察院、鹽運使署、運同(判)署、經歷司署、知事署、庫大使署、三場大使署、解州州判署、都司署、把總署、運學教授署等。

在老西街上,一座清代建築風格的院落門頭上懸掛著「中山中學」的門牌,這是河東革命先烈嘉康傑創辦的學校之一。嘉康傑以創辦的學校為立足點,宣傳新的思想,為革命培養了大量人才。而今這個承載著紅色革命記憶和精神的中山中學校址已被列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西街兩邊的柴市巷、朱市巷都是為這座城市鹽務人員服務而自然形成的交易柴火、肉食、百貨的巷市。老西街的盡頭,而今仍然是一個農貿市場,各種水果、蔬菜、生熟肉食、服裝百貨、農家小吃應有盡有,小喇叭裡面傳出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低廉的價格、濃郁的煙火氣息使這裡成了周邊居民的樂園。

在我們探尋一條幽深小巷時,一位惠姓老人熱情地邀約我們去他的院子裡看看。78歲的他和老伴住在清代建起的3間瓦房裡,房頂做過修繕,其他都保留著原來的面貌。爬山虎覆蓋著這座院子的牆壁,甚至延伸到周邊的院落。他說周邊很多院落都是同一位鹽商建起來的,鹽商的後代在民國時去了外地發展,只有一戶留守在此,照料著這片老宅。運城解放前夕,這戶留守的人家把這些房產低價出售,匆匆離開,再也沒有回來。惠姓老人的院落便是在那時買下的。

由村而鎮,由縣而區、而市,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座因鹽而興、歷史悠久的古城,正以它獨有的方式演奏著過往與未來的交響。在老東街、老西街、阜巷等一條條傳統巷道里,公建民宅星落,政要商賈雲集。

鹽,滋養了這片土地,青磚黛瓦間透露著跨越時空的文化韻味,也承載著民眾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靜靜地訴說著一個個關於鹽、關於商、關於人的故事。

而今的運城鹽池,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成為創建黃河流域(山西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重要區域之一,正在創造著新的城市文明。

下圖:運城市老東街口鼓樓風貌(資料圖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c36363cd38e84231609e20e2ceee3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