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工大學長分享︱像德國建築師一樣去思考作品集設計

2023-11-05     UniDesignLab

原標題:慕尼黑工大學長分享︱像德國建築師一樣去思考作品集設計

GERMAN

章節1 德國建築

Architecture

提到德國建築,人們會首先想到二戰時期的包浩斯運動,其同時期在德國還有斯圖加特學派相對於包浩斯更重視建築歷史性延續的建築風格代表是Paul Bonatz設計的斯圖加特火車站。由於包浩斯部分教員的思想傾向與當時政治時局的不符,希特勒在1933年下令關閉了包浩斯,直接導致了諸如 Walter Gropius, Mies Van Der Rohe等人前往美國,促進了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

TRT WORLD

在希特勒時期,其主導並參與了新古典主義建築運動,旨在宣揚納粹政治的「偉大」,例如慕尼黑元首宮,柏林新中軸線規劃等。戰後德國建築設計業也借著戰後城市重建而迅速發展,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比如德國第一位普里茲克獎得主Gottfried Böhm從礦物晶體獲得靈感設計的教堂(圖1)

圖1 Wallfahrtsdom Steffen Kunkel

圖2 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 digital-luftbild

第二位普里茲克獎得主Frei Otto和Günter Behnisch設計的象徵戰後德國自由開放的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圖2)等。直到東西德統一,聯邦政府對於柏林的重建,賦予了這座城市新的活力的同時, 也帶動著整個德國建築行業的發展,諸如axel Schultes設計的聯邦總理府,Josef Kleihues設計的聯邦情報局(圖3)等;

圖3 德國聯邦情報局 Kleihues+Kleihues

在這期間有大批事務所迅速成長,成為了今天德國建築界的主力。近十幾年間的德國經歷了幾次難民潮,直接導致了德國住宅市場供不應求,期間德國的新銳建築師們也不斷在居住領域進行的自己的探索,例如Robertneun在柏林設計的居住項目(圖4)。

圖4 Die rote Wohnfabrik Robertneun

GERMAN

章節2 德國的建築學院

Architecture College

提當年包浩斯運動的重要背景基礎之一就是德國工業化的迅猛發展, 使得建築師有了使用新的材料和構造方式去大刀闊斧的進行建築革命,同樣在德國建築學院的教育中也非常注重建造(Bauen)這一行為。以我自己的學習經歷為例,我從本科第一學期到第四學期期間必須要修構造課程(Baukonstruktion I + II),在高年級學期和碩士階段的學期設計(Semesterprojekt)中也有對於立面剖面1:20或者節點軸測的要求(圖5)。教授往往並不滿足於學生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概念,或是一個有趣的形體,而更希望看到學生是如何思考在圖紙和模型層面 (圖6)去實現這個設計。

圖5 Uni Stuttgart, Laura Steppe, Jule Büchle

圖6 TU Dresden, Evgeniia Glotova

德國建築學院的教授多是德國或是歐洲的建築事務所的創始人或者合伙人,他們都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所以他們非常清楚,建築是如何從一個概念到落地建成。在我自己想去了解這個教授的風格和喜好時,我都是首先去看其事務所作品。在我在本科結束申請碩士的時候,就曾去了解過各個學校的事務所作品和教學口碑都很不錯的教授,比如在瑞士以公共建築知名的建築師卡Meinrad Morger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KIT)任教,德國以公共建築知名的Piero Bruno在斯圖加特大學(Uni Stuttgart)任教,目前歐洲很火的巴伐利亞本土化建築師Florian Nagler(圖7)在慕尼黑工業大學(TUM)任教

圖7 Florian Nagler Architeken

剛剛獲得普里茲克獎的建築師Francis Kéré也在TUM也有終身教席, 柏林的新銳建築師Thomas Kröger(圖8)在杜塞美院有自己的大師班(Meisterklasse), 瑞士知名事務所E2A的兩兄弟老闆在多特蒙德工業大學(TU Dortmund)任教等等…

圖8 Thomas Kröger Architekten

對於建築學院的選擇,國內同學們了解比較多的可能是QS建築學全球排名,柏林工大和慕尼黑工大的建築學院進入前50名卡爾斯魯爾工大,亞琛工大,斯圖加特大學的建築學院在50-100名,德勒斯登工大,多特蒙德工大,達姆施達特工大和漢諾瓦大學的建築學院也有上榜,雖然魏瑪包浩斯大學建築學院沒有進入榜單,但在德國也有不錯的聲譽。(圖9 QS Ranking Architecture 2023)

圖9 QS Ranking 2023 Architecture

但我覺得只是數字的排名對我而言說服力不大,而且德國幾大主要大學的建築學院在我看來非常平均,並沒有很大的差距, 每個學校都會有自己比較知名的教授和比較強勢的方向,這個方向的教授也都是德國或者歐洲在這個領域權威的建築事務所的老闆。所以筆者更關注的是對師資,學習內容的可供選擇,教學等情況的評估。因為在歐洲就業市場上,基本是用作品集來做敲門磚而非學校名字,所以我認為找到自己喜歡的教授和方向才更為重要。在這裡我給同學們分享一個德國本土的大學專業評估( CHE Ranking - https://studiengaenge.zeit.de),裡面可以看到各個學校在各個評估選項的評分,並自己選擇評估選項進行比較。

如果同學們計劃畢業之後回國發展,還是儘量向QS排名比較高的學校衝刺,如果是想在歐洲就業發展,其實不用在意QS排名,而是需要更多的去注重作品集。

GERMAN

章節3 建築學碩士

課程安排和授課方式

course arrangement

我會以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為主要案例並結合自身心得感想來介紹在建築學院的碩士學習。德國建築學院的碩士課程體系都基本相同,基本上分為:

  • 學期設計 Semesterprojekt

  • 討課Seminar

  • 演講課Vorlesung

學期設計 Semesterprojekt

討課Seminar

演講課Vorlesung

在TUM碩士階段的前三個學期和其他大部分德國建築學院一樣,每學期都需要至少修滿30個分,其中學期設計(Semesterprojekt)15個學分,另外的15個學分可以通過自行選擇搭配研討課(Seminar)6個學分 或者演講課(Vorlesung)3個學分去修習得到。第四學期畢業設計(Thesis/Abschlussarbeit)30個學分,外加一個附屬的前期調研課(Seminar zur Thesis)3學分(圖9),畢業設計在大部分德國大學建築學院都會有近六個月的時間去完成。

圖9 TUM

在德國一些建築學院,學生可選擇碩士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者沒有具體研究方向而自主的碩士學習。比如在慕尼黑工大就有城市和景觀(Stadt und Landschaft),文化遺產(Kulturelles Erbe)等方向,在柏林工大在碩士階段有醫療健康建築方向,斯圖加特大學碩士階段有參數化設計方向(ITECH)等等。如果自己本身有非常明確的研究方向,可以考慮去申請明確的方向。

另外在慕尼黑工大碩士階段還有導師制度,比如Prof. Stephen Bates(Sergison Bates Architects)偏向居住研究的導師項目,有導師之後就選課等問題需要和教席商議。

Stephen Bates

我自己就是在申請前並沒有明確的傾向,繼而選擇了沒有研究方向和沒有導師的碩士學習,因為這樣就可以去選擇自己想做的學期課題。但是我在第一學期就發現了對:

城市化建築(städtische Architektur)(圖10)和文化遺產(Kulturelles Erbe),這兩個方向的興趣,並在之後和畢業設計沿著這兩個方向去完成了自己碩士學習。

圖10 LSA TUM, Maximilian Blume

學期設計在TUM部分教席是每兩周見一次教授做彙報,另一部分是一個月一次見教授彙報(德國建築學院的標準是每月一次見教授彙報),此外每周會有一次教席助教來輔導學生設計,直至最後的學期末答辯Schlusskritik。

圖11 EUD TUM

以筆者的經歷來說,頻繁見教授的教席,學生作業都會「被迫卷」起來,因為教授對於進展節奏的控制更強,彙報完都有新的出圖任務書,比如在慕尼黑工大的Prof. Andreas Hild教席,會逐步要求節點的軸測圖(圖11),室內氛圍圖等。對於室內氛圍模型或者渲染圖,比如在Prof. Uta Graff教席非常注重材料在空間裡的使用去營造氛圍,在室內也能看到建造的痕跡 ,比如混凝土預製件的接縫(圖12)。而每個月見一次教授的話,教授只會在開始留出一個基本的出圖要求,更多的是自己去選擇決定。當然越頻繁的彙報次數,也就意味著更多的和教授交流的機會。

圖12 TUM, Marc Mair, Matthias Albert Peterseim

畢業設計有做設計,研究項目和寫論文這幾種形式,具體的可以自己和教授商議,很多學校都會提供一個大的設計課題給所有準備畢業的學生。畢業設計通常會有半年的時間,期間會有助教/教授進行輔導。但需要個人更為獨立的推進方案,並掌握方向和控制進度。我自己在畢業設計階段一共見了兩次教授,大概就定下了研究的方向,然後自己控制和推進方案。選修課(Seminar)和演講課(Vorlesung)也是每周有教席助教或者教授本人來上課,期末進行答辯或者考試。

我自己比較喜歡去聽大課,並且認為對於本科在國內讀的同學們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通過大課這個機會去系統性的學習一些德國本科課程延伸的專業知識,比如在TUM有木結構系列,建築技術等的演講課,有興趣甚至可以去聽這個方向的本科演講課。在德國演講課是開放的,甚至校外人員感興趣都可以旁聽。

有些研討課和學期設計也會根據課題需要安排一個學術旅行(exkursion),跟著助教和教授一起去考察某一個歐洲城市,比如有柏林工大,斯圖加特大學和慕尼黑工大就曾為DesignBuild的項目組織過在非洲的學術旅行。(圖13 DesignBuild in Africa, Prof. Hermann Kaufmann and Prof. Florian Nagler)

圖13 LEK TUM

GERMAN

章節4 德國學習期間實習

Internship

德國建築學院都不會強制學生去建築事務所學習,但是有的建築學院在在招生信息里寫推薦學生去經歷實習。這也是在德國學習建築的一個優勢,因為德國非常寬鬆的簽證政策,外國學生可以很容易以學生身份去事務所工作。

我非常推薦同學們在碩士第一或者第二學期結束,申請假期學期Urlaubsemester去德國的建築事務所進行一個半年的實習,德國的建築事務所都會定期招募在校本科和碩士學生做為期半年的實習,碩士生的實習屬於自由實習,可以領到德國的最低薪水作為實習酬勞(freiwilliges Praktikum)。我就在碩士學習開始前在慕尼黑的一家教授事務所的競賽組實習了半年,我通過這份實習經歷接觸到非常實際的設計經驗,以及體會到了德國教授他們自己是怎麼去推進方案的,也學習了他們對於圖的表達技巧等,對自己的後期碩士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

圖14 Allmann Wappner Architekten, Rabe Landschaften

(圖14 德國某居住競賽的部分彙報圖,來自於Allmann Wappner Architekten)

GERMAN

章節5 留學申請準備

Application

德國大部分大學建築碩士的申請季都在十月的冬季學期開學(Wintersemester)之前,部分學校開放四月夏季學期(Sommersemester)之前的碩士申請。同學們一定要調查清楚心儀學校的申請時間,也歡迎同學們在我們這裡諮詢哦。

一些學校會有自己對於作品集排版的要求,比如針對頁數,文件大小,甚至是內容等。同學們在申請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作品集是否滿足所申請學校的要求。比如:

慕尼黑工大的作品集要求是:

作品集不得超過15頁頁數,每頁排版不得超過A4大小,上傳的電子文件大小不得超過20MB。

如果申請有明確的研究方向,作品集在內容上當然也要隨之有所側重。比如申請木結構建築作為重點研究方向,作品集至少需要有一兩個非常出彩的木結構建築設計,去證明自己這方面基本的知識儲備和興趣。

UA 設計學堂學員X.E. 成功申請案例展示

UA 設計學堂學員G.Y.Y. 成功申請案例展示

我認為在申請德國學校的作品集方面可以避免內容上雜而多,因為德國教授們更喜歡看精鍊且完整的作品,教授們除了注重表達以外,更為關切你在做什麼,也很好奇你是如何從前期思考推敲出後期解決方案,所以把每個作品的故事講好講清楚很重要。更為詳細和專業的作品集諮詢和輔導,也歡迎同學們聯繫我們!

圖文來源:Y.Y.

文中作品及圖片歸作者本人所有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d376e84298abf4c3da884d65431a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