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靈感丨回到家鄉,這些建築師會怎麼造房子?

2023-12-27     UniDesignLab

原標題:設計靈感丨回到家鄉,這些建築師會怎麼造房子?

設計靈感丨回到家鄉,這些建築師會怎麼造房子?

轉自:建道築格

知曉圈內事

2023/12/18

EL croquis No.196

「故鄉」一詞冗雜了時間和地點的概念,更是帶著一種的難以言喻的地方歸屬感。

有些建築師生於斯,長於斯,最終離家學成歸來,在故土開啟一生的建築實踐歷程,將多半的建築作品留在這片熟悉的土地,為家鄉的未來築起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有些早已「背井離鄉」的建築師也選擇重回故里,再續一場家鄉建設之約,以一棟棟充滿鄉愁韻味和地域特色的作品,敘述著「誰不說我家鄉好」的細膩故事。

如果說對於每位建築師而言,每個建築作品都是對自身某一面的捕捉和展現。那麼,為故鄉而建的作品,定然是最感性、最真摯、也最撼動人心的。

隈研吾為家鄉神奈川縣設計的療養院與日托中心 nakamura kai

作者|Long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和立場

中國篇

故鄉是實現「野心」和夢開始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一個記憶中的故鄉。它可以是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是蘇州園林的水墨山水長卷,也可以是寧波的大海和古藏書樓。這些潛藏在記憶中的故鄉畫面,讓建築師用滿腔的情懷和自由的心態去看待設計,將故鄉的無限眷戀滲透進家鄉的建築作品。

北京——馬岩松與胡同泡泡218號

田方方

胡同泡泡218號是MAD事務所2019年的北京舊城改造項目,是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MAD提出的「北京2050」暢想的「胡同泡泡」提案衍生的第二個作品。自小在老北京胡同里長大的馬岩松,給老北京人童年記憶里的建築加上了自由的曲線,在人情味的社區里傳遞著「微觀烏托邦」式的理想。與其全部推翻重來,馬岩松堅持在原清末四合院的基礎上恢復原三進式格局,並引入在院落縫隙中「填空」的三個有機的不鏽鋼泡泡,讓老建築與新穎的藝術形態進行時空的對話。這樣通過改變局部來激活整體社區,帶來空間的活化和鄰里文化的流動。

田方方

「泡泡」內設會客室和共享公共空間,是激活社區連結的藝術「細胞」,也是馬岩松眼中煥活歷史街區的有機寫意的自然寫照。它以光滑的不鏽鋼表面映射著老建築、樹木和天空,寄寓著老城區的美好未來。

MAD Architects

江蘇蘇州——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新館

Chenxing Mi

生於名門、在蘇州獅子林長大的貝聿銘與蘇州園林淵源匪淺。年少時在園林中度過的時光影響著貝老一生的設計,他也將這種「造房如園林造石」的文化精髓,融入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的整體概念。矩形布局的建築群將中央水域環繞其中,水中設有一處涼亭。貝聿銘想要把園林的氣韻,以建築和流水相一致的形式展現,讓建築和花園應東方的園林美學交織於一體。正是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造就了拙政園旁的又一經典之作。

Chenxing Mi

貝聿銘設計常見的正方形、金字塔等幾何元素貫穿於博物館建築中,同時為了更好地融入周圍的歷史街區,深灰色粘土材質的瓦片屋頂和白色灰泥牆盡顯蘇式建築風情。庭院中央的水庭與拙政園山水景觀相呼應,貝聿銘通過「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當代岩石輪廓剪影,使之映上白色背景牆,仿佛在白色紙卷上描摹蘇州園林的靈秀之美。

Chenxing Mi

浙江寧波——王灝與春曉「庫宅」、「磚宅」及「柯宅」

劉曉光

王灝在濱海城市長大,家住三面環山、東面是海的三合院。多年來探索的「野性」經驗和兒時的記憶使得他追尋童年記憶深處的感官體驗,他也從寧波古建築的營造工法和技藝中汲取養料,運用於自己的農民房建設中。留德歸來的王灝回到家鄉寧波北侖區春曉鎮,開啟了他的第一個實驗——將父親的房子翻新和改造。自此,他在家鄉建了「庫宅」、「磚宅」和「柯宅」三棟農民房,並以「回家」系列命名。

「庫宅」 Artplus

「庫宅」因坐落在一方池塘邊,而當地人又把池塘作水庫而得名。或許是因為王灝想留住眺望青山和大海的最好視野,這棟房子以其疊羅漢式的造型和「彆扭」的朝向成功出圈。貨櫃形態的三層樓體塊以90度層疊而上,深灰色的外形在村落中格外顯眼。與其說是王灝堂弟的自宅,倒是更像是童話中的房子或是一座夢幻的藝術館。

「磚宅」 劉曉光

相較於「庫宅」,王灝的自宅「磚宅」顯得有些「平平無奇」。混凝土的框架結構外紅磚塊塊裸露在外,大門也僅用兩塊木板拼接而成。放眼望去,磚、木頭和水泥等的樸素鄉土材料構成了這棟房子的核心元素,可謂是低調又純粹,展現樸素之下的極簡主義。坐在「磚宅」的室內天井裡,看著上方的藍天愜意聊天,王灝感覺到自己重返自然,找尋到了都市與鄉村的平衡點。

「柯宅」 Artplus

「柯宅」是一棟似方盒般的灰色建築。它看似「無窗」,卻在二層樓處加了一條「黑色腰帶」,使得光線透過密集的網狀空隙進入室內,通過光的散射巧妙地照亮整個空間。中央樓梯天井的設計也綜合考慮開口大小等因素,讓漫射的自然光成為這棟建築的主旋律, 保持室內空間的溫馨和柔和。

「柯宅」 Artplus

海外篇

從故鄉的土壤中找尋廣闊未來

建築師重返故里,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是「從無到有」的開拓者,是迎難而上的開拓者,也是在災後重建中首當其衝的「點燈人」。建築師們在保持家鄉文化傳統的同時,將其與創新理念相融合,以當地工匠技藝和本土材料,傳達純粹質樸的建築語言。故鄉建設的未來輪廓,在建築師的努力下逐漸清晰,寄寓著數不盡的期許和希冀。

布吉納法索甘多——凱雷與甘多小學

Siméon Duchoud

Erik Jan Ouwerkerk

2022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Francis Kéré)是第一位非洲普獎獲得者。他在缺水、貧瘠的土地上長大,在甘多見識到了人們為了生計辛苦奔波,同時年少的他就意識到了在家鄉的環境下,受教育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當年七歲的他要離家四十餘公里,和一百多名學生擠在同一棟水泥築成的教學樓里。他在體會過狹小的教育空間及艱苦的照明通風條件後,便萌生了要回到家鄉甘多村,為孩子們建一所「避風港」般的建築的想法。於是便有了後來粘土建造的第一所沒有西化的現代建築——甘多小學。

Erik Jan Ouwerkerk

甘多小學的建築採用粘土和泥土的混合結構,以地區常見的粘土作為主要材料,且在傳統技術之上進行現代化的升級,使其壓製成型形成粘土磚,更為堅固、實惠和易於生產。粘土磚的結構不僅便於聚熱散熱和被動通風,且配合雙層屋頂、風塔、間接照明等精妙設計,實現了低成本高效能的效果。儘管現代化不是這所小學的主旋律,但是凱雷卻用傳統的技藝做出了最適合甘多的小學。

Erik Jan Ouwerkerk

從甘多小學出發,更多公共建築,像是中小學、醫療中心、孤兒院等都開始沿用「甘多設計」,讓世人看到了落後且封閉的社區如何重換生機和活力。

斯里蘭卡——巴瓦與坎達拉馬遺產酒店

Heritance Kandalama

傑弗里·巴瓦(Geoffrew Bawa)是斯里蘭卡的國寶級建築師。他一生為斯里蘭卡貢獻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實踐項目,他是亞洲熱帶酒店設計的開拓者和領路人,且後世許多酒店設計師都深受他影響。坎達拉馬遺產酒店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首個獲LEED綠色認證的酒店項目。整棟酒店建築憑藉其垂直綠化,完全隱於叢林的生態環境中,讓原始的混凝土結構和山石渾然一體。

Heritance Kandalama

這座酒店是環保建築的典範,源於巴瓦對原建築群和生物棲息地的保護理念。其形態依照自然環境做出調整,像是向山腰處延伸。建築底層架空確保山上的泉水和雨水可以流入湖中,同時保證了野生動物可以無阻礙地穿行。酒店內部裝修也以簡樸的風格為主,選材質樸以突出空間的天然之美,通過舒適感來帶給旅人家的質感。

Heritance Kandalama

日本大阪——安藤忠雄與淡路夢舞台

Ian Liu

淡路夢舞台位於安藤忠雄的家鄉日本兵庫縣。該綜合建築群項目原址在關西空港填海工程的挖山區域,但因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導致6000人在此災難中喪生。安藤忠雄也投入了家鄉的震後重建項目中,希望通過淡路夢舞台的設計,傳達被破壞的自然可以在人類的努力下回歸綠色森林的理念。安藤忠雄將整體設計分為三個組團,活用山體的斜面,把迴廊、露台、酒店等建築和設施融為一體,感受不同幾何圖形的交疊和穿插,形成不同風格的空間。建築與環境相和諧,最終回歸自然、回歸生命。

Ian Liu

海之教堂設在淡路夢舞台南側組團Westin酒店的二樓。清水混凝土上挖空的十字架設計與光之教堂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十字架處引入教堂的光線,為整體空間營造神聖的氛圍。

Ian Liu

「百步花園」是由沿山體修建的階梯狀花壇組成,它以一百個斜方格形狀的幾何圖案排列而成。每個花園內都有一處花壇,花壇與花壇間以迷宮般的台階銜接。花壇內種植著各類菊科植物,為紀念在地震中犧牲生命的人們,是他們靈魂的象徵。

Ian Liu

數個淺水池組成的「貝之濱」,因池底嵌入了上百萬個同顏色和大小的貝殼而得名。它共有1000個噴水口,將疊水台階和Westin酒店露台水池的水源匯聚於此。「貝之濱」回扣了大海的主題,與眼前的大阪灣緊密相連。

西班牙馬略卡島——TEd'A建築事務所與海梅和伊莎貝拉之家

El croquis No.196

TEd'A Arquitectos是一所自2006年起,專注於在兩位創始人的家鄉——馬略卡島進行實踐的西班牙事務所。日益增長的遊客量衝擊著馬略卡島的旅遊業,也讓TEd'A的建築師們意識到了要在國際化的趨勢下堅持本土的建築風格,以傳統材料為主導來實踐設計理念。海梅和伊莎貝拉之家(Jaime and Isabelle's home)是一個與地景相融的住宅作品,它的屋頂長滿了綠植,像一塊長滿雜草的岩石,綠植也為這棟建築提供最好的「保護色」,從這裡可以擁有帕爾馬灣的全景視野。

El croquis No.196

TEd'A借鑑了圓廳別墅和特倫敦浴場的「十字」平面元素和內庭院的劃分布局,使四個較小的庭院環繞著中央庭院空間。為增加靈活性,TEd'A在設計上更加重視空間私密性的雙重可能,每個臥室都擁有獨立的室外空間,並使得這些空間環繞中央庭院聚集在一起。鑒於對現澆鋼筋混凝土、磚石、瓷磚等材料和手工藝的精雕細琢,TEd'A創造出了像地毯般精密和無限延伸的瓷磚圖案,用材質、質感和色彩彰顯著不同空間的差異性。

El croquis No.196

結語

帶著故鄉走向世界,也帶著世界走向故鄉

隨著建築師這個職業逐漸擺脫了「接地氣」的標籤,我們耳熟能詳的「地方建築師」少了,走向國際的建築師卻多了起來。許多建築師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留下了極具個人設計特色和理念的新銳代表作,但是卻偶有出現將本土建築教育思想和文化「生搬硬套」到另一處土地的作品,頗有「直把他鄉作故鄉」之感。

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 Iwan Baan

北京奧運會場館鳥巢 David Dong

這樣的案例在國內外設計方案公開徵集競賽中屢見不鮮。在競賽方案評選過程中,總有一些評委瞄準方案團隊的國際影響力和話題度,反而對本土設計團隊的優秀設計方案視而不見,使得更懂這片土地的需求的當地團隊受盡冷落。「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理念早已根植於心,雖然靠聘請外來建築師更有利於與國際接軌,但是撐不起「煙火氣」的未來。

老城區的愛丁堡中世紀建築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維吉尼亞大學 UVAToday

故鄉的土地和生長於此的建築師仿佛也存在著某種「雙向選擇」的關係。地區自帶的歸屬感是外來建築師難以在短時間裡突破和融入的,就像我們知道喬治風格的磚石建築是愛丁堡的標籤,紅磚牆、白立柱的傑弗遜式建築是維吉尼亞大學的靈魂,但是讓初涉此地的建築師復刻並給予知性的理解,是不切實際的。

再者,作為當地人的羅伯特·斯特恩(Robert A. M. Stern)在曼哈頓的作品風評要比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更勝一籌,而在英國貢獻了獨特天際線的「小黃瓜」(The Gherkin)也證實了福斯特本人更適合在他的家鄉英國進行實踐。建築師選擇以何種方式而建,而地域也傾向於與其風土人情「惺惺相惜」的作品。

曼哈頓中央公園西 15 號 Robert A.M. Stern Architects

「小黃瓜」 Nigel Young - Foster + Partners

那些為故鄉造房子的建築師們為家鄉擦亮了一張張充滿魅力的「建築名片」,將它們分發到更遠的地方,吸引來資金、遊客甚至是更多建設的可能性。這些建築師們不願看故鄉在一次次城市和鄉村更新和新建中「迷失自我」,漸漸遺失根深於土壤中的地域文化和建築特色,隨國際化的步伐「泯然眾人矣」。倘若別人再問起他們:「你為故鄉做過什麼?」,他們賦予地域情懷和歸屬感的建築作品就是最完美的答卷。

發文編輯|Qicy

專欄/審核|Mel

審核編輯 | Mirand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8a06108ce8c66afde396f5c043674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