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人考:陳從古(8)

2023-06-20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宋詞人考:陳從古(8)

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編者按:

本文是鍾振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宋詞人年譜、行實考》(項目批准號17ZDA255)的階段性成果。

宋詞人考:陳從古(8)

蝶戀花

[宋]陳從古

日借輕黃珠綴露。困倚東風,無限嬌春處。看盡夭紅渾謾語。淡妝偏稱泥金縷。〇不共鉛華爭勝負。殿後開時,故欲尋春去。去似朝霞無定所。那堪更著催花雨。

陳從古,《宋史》無傳,清·陸心源《宋史翼》亦未增補。《全宋詞》從古小傳較簡略,可補者甚多:

從古,字又作「希顏」「睎顏」。齋名敦復齋,故人稱敦復先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閏四月後至二十四年,臨安府富陽縣尉。約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左宣教郎、邵州州學教授。約孝宗隆興元年至乾道元年,丁父憂。約二年至五年,監行在榷貨務都茶場。約五年至七年間,曾任司農寺主簿,坐法免。七年,知蘄州。七年十二月,已官左朝散郎、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公事。七年十二月至八年十二月,荊湖南路轉運司判官。特除直秘閣。乾道九年正月至淳熙元年正月,權發遣襄陽府、主管京西南路安撫司公事。元年正月,放罷。元年五月,已權提點京西南路刑獄公事。同月,特降一官。二年春,以言者罷。主管台州崇道觀。三年六月,罷知衢州新任。五年五月,朝奉大夫、直秘閣,新命權知饒州。放罷。七年四月,罷知秀州新任。九年,主管南京鴻慶宮。尚著有《和簡齋詩集》。又著有《和梅詩》。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七《省齋文稿》一七《題跋》四《跋陳從古梅詩》曰:淳熙辛丑冬,淮浙告飢,欲詳知郡縣荒政,次第聞於上,退食接客,或至日暮。官舍後有梅一株,不暇問訊何如也。同年陳兄晞顏和古今梅詩千篇,聯為二十大軸,遠以相示。秉燭快讀,雖未容含英咀華,固可望之止渴矣。夫以晞顏之學之才,筆端袞袞,宜有餘地,然吟詠一草木,安能閎麗奧衍,千變萬化,不窮如此?及讀最後兩卷,乃知自曾大父、先大夫,世以詩鳴,皆眷眷於此花,源遠矣哉。漢崔篆生毅,毅生駰,駰生子玉,然後文名著;唐杜審言生閒,閒生甫,然後詩名顯。彼日鍛月煉,雕肝琢腎,尚可能也;多文以為富,則非世業殆難能也。十二月二十日。

按,「淳熙辛丑」,即孝宗淳熙八年(1181)。陳從古自淳熙二年(1175)春罷官閒居,至此已六年。其和古今梅詩千首,大部分當即作於此六年間。

周必大與陳從古同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故周稱陳為「同年」。

「駰生子玉」,崔駰之子崔瑗,字子玉。《後漢書》卷五二《崔駰傳》載:瑗高於文辭,尤善為書、記、箴、銘。其《南陽文學官志》稱於後世,諸能為文者皆自以弗及。

又《二老堂詩話·程祁陳從古梅花詩》曰:政和中,廬陵太守程祁,學有淵源,尤工詩。在郡六年。郡人段子沖字謙叔,學問過人,自號潛叟,郡以遺逸八行薦,力辭,與程唱酬梅花絕句,輾轉千首,識者已嘆其博。近歲有同年陳從古字希顏,裒古今梅花詩八百篇,一一次韻。其自序云:在漢、晉未之或聞,自宋鮑照以下,僅得十七人共二十一首。唐詩人最盛,杜少陵才二首,白樂天四首,元微之、韓退之、柳子厚、劉夢得、杜牧之各一首,自餘不過一二。如李翰林、韋蘇州、孟東野、皮日休諸人,則又寂無一篇。至本朝方盛行,而予日積月累,酬和千篇雲。

又《陳公從古墓志銘》曰:裒古今詠梅,自鮑參軍而下,迄近世名公,得古、律千餘篇,次第屬和,豐腴清婉,兼備眾體,無支詞復語。

宋·劉學箕《方是閒居士小稿》卷下《梅說》曰:梅貴清瘦,不貴敷腴。雪後園林,水邊籬落,似全其真;若處之名園上苑,對之急管繁弦,是四皓之去商山,夷齊之入瑤室矣。古今賦之者,何啻數千篇?起於宋之鮑參軍,備於我朝之林處士。近世洮湖陳希顏,盡和古今梅詩,計三十六卷,亦情鍾之甚者。

按,「鮑參軍」,即南朝宋·鮑照,曾事臨海王劉子頊於荊州,為前軍參軍,故稱。有《梅花落》詩曰:「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林處士」,即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林逋。林逋愛梅,集中詠梅詩甚多,以《山園小梅》二首其一最為著稱。

宋·佚名《京口耆舊傳》卷六曰:從古……又裒古今詠梅,自宋鮑照以下古、律千餘篇,盡和其韻。

又著有《萬曆會同》。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二《陰陽家類》曰:《萬曆會同》三卷,陳從古撰。以前書推廣之,書坊售利之具也。

按,陳振孫所謂「前書」,指《直齋書錄解題》同卷同類著錄在《萬曆會同》前面的「《三歷會同》十卷」。但《三歷會同》有十卷之多,而《萬曆會同》卻只有三卷,怎麼能稱「推廣」呢?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二〇《經籍考》四七《子·五行占筮形法》錄作「《萬曆會同》三十卷」,是。由《三歷會同》之「十卷」到《萬曆會同》之「三十卷」,確實是「推廣」了。

(未完待續)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56b6aa5e0dcdd9c343443cda6ddf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