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崔若林——九江農史略述(3)

2023-08-20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崔若林——九江農史略述(3)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作物栽培

種植業是農業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地處江南的九江地區形成了以糧食生產為主體,圍繞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及其他作物進行布局和安排的種植業生產結構。這些作物的種植,經歷了長期的馴化栽培過程。九江種稻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形成了許多不同生態類型的品種。如根

據地理分布及所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可將其分為秈、粳兩大亞種,也可根據季節條件分為早、中、晚稻 3 種。此外,眾多農作物也從外地引進,既豐富了民眾的食譜,又對解決民眾糧食問題作出積極貢獻。如占城稻,原產于越南中部,北宋時期,福建開始引進。由於占城稻具有「耐水旱而成實早」的特點,抗逆性強,特別適合在一些易旱的山田種植。因此很快在江南各省區推廣開來。江南西路安撫制置使李綱說:「本可管下鄉民所種稻田,十分內七分並是占米」。這說明,占城稻不僅在各州縣廣泛種植,而且種植比例很高,對水稻生產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不僅豐富了水稻品種,而且為推廣稻麥複種和水稻二熟制創造了條件。占城稻不僅在元明義寧州等山區廣泛種植,而且到了清代、民國時期,成為水稻當家品種之一。

濂溪區水稻收割 攝影:宋小勇(編者配圖)

小麥、米麥、大麥在九江作物栽培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僅次於水稻而居第二。據記載,在漢代以前,江南地區農民以麥為主食。據《星子縣誌》載,宋淳熙六年,朱熹勸諭農民多種大米麥。至今它在九江各縣分布較為廣泛,從平原、谷地、丘陵、山區都有種植。

明代中葉從國外引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廣為種植。玉米具有耐旱耐瘠、適應性強、成熟期早、田間管理較為簡單、省工省力、易於栽培、易於存放等諸多特點,因此受到農戶的歡迎,故在山區迅速發展,處於缺水旱田旱地較多的山區,玉米種植成為一宗主要糧食作物。甘薯,民間因其來自海外番邦,亦番薯。據清道光《義寧州志》載:「甘薯,明季,閩人陳經綸自呂宋移其種歸,巡撫金公學曾勸民樹藝,閩人德雲,號為金薯」。萬曆元年番薯傳入江西至今,各地繼續種作。

魏晉至唐宋時期,蔬菜品種不斷增多。據《齊民要術》記載,當時蔬菜已達 51 種。此外,從印度、泰國、尼泊爾等國及地中海一帶引進的黃瓜、茄子、菠菜、萵苣、扁豆、刀豆等新品種,在此期間,中國人自行培育的白菜、茭白等一些重要蔬菜,在九江地區已有所種植。

苧麻製品 圖源:搜狐網(編者配圖)

經濟作物苧麻,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司馬相如著《上林賦》就有江西種植苧麻記載。唐初時期江西苧麻已有名氣,黃厚裕在《種苧麻法》中說:「且產麻之區,向以江西為最」。江西 83 個縣中,產麻者 59 縣,其中以瑞昌、武寧二縣最盛。民國二十五年二縣栽培各 3 萬畝,年產在 2 萬擔以上。明代隆慶《瑞昌縣誌》有「婦力於桑麻」的記載,該縣歷代苧麻栽培面積廣、產量高,含膠率低,質量高於湘、川、皖、浙等省,清光緒年間始銷國外。瑞昌「細葉綠」,是經過麻農千百年培育繁殖而成的地方優良品種,是上等麻紡原料。

《資治通鑑》載:「木棉,江南多有之」,明確指出棉花在長江流域已有種植。據「有明以來,始遍江北,元代方傳到江南」的記載,九江之植棉,當在宋、元之際。明清時期已相當發達。明萬曆王演疇在《農桑輯要》中,即有他關於棉花栽培管理技術的介紹。清《九江府志·物產》提到:「府屬五縣均產棉,惟產於德化封郭、桑落二洲者,核小而絨多。彭邑、涼亭、馬當所出為盛」。又云:「近者木棉與雜糧各半,以木棉價值,收成勝於他產」。「木棉可抵稻黍之半」。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農工商部根據氣候、土質的不同,引進歐、美各國的優良品種,經彭澤、德化等縣試種,產量頗高,且花大色白,經濟效益超過原有本地品種。此之後,零星植棉已發展到永修虯津、艾城、塗家埠等地種植。到 1949 年,九江地區植棉面積為 9.81 萬畝,畝產皮棉 18 市斤,總產 1.72 萬擔。

彭澤縣棉花豐收(1960年) 圖源:家鄉網(編者配圖)

三國時,九江屬吳。吳國重視發展蠶桑業,《三國志·吳志》:「大皇帝(孫權)廣開農桑之業,積不訾之儲…」兩晉時,江南的桑種還被輸送到北方去。《晉書》卷一 O 八:「先是遼川無桑,乃魔通於晉,求種江南,嚴川桑悉吳來」。秦漢時江南即有「勸農桑」「示民以耕桑」「疇糞桑麻」的記載。

宋代,九江的蠶桑業達到發展史上的高峰。張商英《黃龍崇恩禪院記》雲,分寧「桑陰陰而被野」。時任星子知縣的王文林寫有種桑方法的專著總結當時種桑經驗。朱熹在南康軍任職時曾將王文林的專著「再行印給」當地農民,以推廣種桑經驗。朱熹還在《南康軍勸農文》強調「其桑每遇秋冬,即將旁生拳曲小枝盡行斬削,務令大枝氣脈全盛,自然生葉厚大,餒蠶有力」。

養蠶方面,蠶農普遍在家中設置蠶室,廣泛飼養四眠蠶。宋代《蠶織圖》所示,當時已有浴蠶、暖蠶一類選種消毒和人工控制蠶卵孵化期的方法及在蠶室的蠶槌下設置火盆和蓄水大瓮以調節溫度的技術。清同治《江西物產總會說明書》有「穀雨收蚊為春蠶,小滿成繭取絲。芒種收蚊為夏蠶,小暑成繭取絲」的記錄。進入民國,境內多處蠶桑基地悉為戰場,桑園荒蕪,到 1949 年僅剩下路邊、地頭、房前屋後零星散衰的老桑 1099 畝,房繭 18 擔。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九江農業史是崔老師的主要研究領域,本文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正可體現崔老師的文史功底。全文8000字,故分四篇刊出。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