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錢政——九江先民的秦皇漢武歲月

2024-01-16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錢政——九江先民的秦皇漢武歲月

作者:錢政

「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本公眾號自動回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改過去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另一說48郡),古九江一帶屬九江郡,郡治在今安徽壽春縣,兩地相距甚遠。

當時七里湖一帶從早期部落中心聚落時起應該已出現早期城邑,由於時代久遠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政策使不少先秦典籍灰飛煙滅存世極少,故無法查出當時作為城邑物化形式的名稱和大致範圍,所以在歷史圖集中,秦時九江郡里未能標出古九江的名稱。

秦統一圖

秦始皇下令以咸陽為中心修築通往全國各地的驛道,這樣古九江與秦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聯繫更密切。那時古九江已有驛道通往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據說廬山吳障嶺的古驛道秦時已有。據「南康志」、「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左丞相李斯曾陪秦始皇到過廬山上雲霄峰,沒有驛道秦始皇一行是到不了九江、廬山一帶的。

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這些舉措對促進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經濟交流,對鞏固專制的中央集權制起了很大的作用。從文化史的角度分析,文字的統一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對全國共同文化的形成和基於此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確立,對於民族的維繫和國家的統一具有特殊的作用。

由於有一系列統一思想、統一文化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最終在全國形成「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的局面。古代正月初一為「元旦」,但「秦建亥為正月」(史記·曆書)即以夏朝的十月為正月。「冬至」這一天九江先民過「冬節」,並且傳承了先秦以來的民俗、服飾、飲食……等習慣。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中央集權制,開創了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確立的先河,從此古九江先民開始生活在中國最早的封建社會中,雖然這段時間只有短暫的1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如果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高度封建專制集權制,那麼漢朝則對其政治體制進行了不斷地完善,從而保證了中華民族夯實牢固的民族核心凝聚的上層建築基礎,隨著漢朝疆域的不斷擴大,從而形成今天中華民族生存地域的基本核心版圖。

西漢疆域圖

西漢時揚州刺史部下屬的九江郡大致在今安徽北部一帶和我們這兒的古九江並無地理上關聯;尋陽縣屬廬江郡在長江以北;古九江的柴桑縣在今七里湖一帶(另一說在荊林街)歸郡治在今南昌的豫章郡管轄。延至東漢,柴桑縣仍屬豫章郡,郡轄範圍大致同西漢時期。

經過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大一統政權先後400多年統治,荊楚、百越和西南夷諸多少數民族先後融合於華夏族,於是華夏族逐漸實現向漢族轉化並最終形成漢民族。漢代周邊少數民族已開始稱華夏族為「漢人」,從這個角度來講,古九江的先民無論是曾經的三苗、南巢氏、揚越等部族在漢朝時已大多漸變成「漢人」,加上中原地區人口的遷入,從此古柴桑一帶成為漢人的聚居地(當時「漢人」並不完全等同於「漢族」之意)。

漢武帝在思想上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這在開始階段起到了統一思想、統一輿論、穩定國家的作用,對漢朝周邊少數民族也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和深遠意義。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後來這種思想走到了反面。

在經濟文化交流方面,漢朝從西域引進了許多農作物諸如:葡萄、苜蓿、胡麻、胡豆(碗豆)、胡桃、胡蒜……其中有些品種九江先民就有種植。漢朝樂府吸收了大量少數民族樂舞,特別是匈奴音樂「胡笳十八拍」是影響最大最深的一種並廣泛傳播到全國各地。少數民族樂器中的笛、簫、琵琶、箜篌、銅鈸、羯鼓也隨之傳入內地。胡人的胡床、胡帳及飲食、服飾也開始在內地流行,特別是胡床的傳入一改過去漢人盤足坐的習慣變成垂足坐並延續至今。

東漢疆域圖

兩漢時佛教傳入中國,道教開始創立,兩者迅速在全國各地興起,這為後來九江、廬山寺院、道觀的盛行作了極大的鋪墊。東漢時彭澤建有安禪寺,這是江西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游廬山,史記中載:「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元封五年)漢武帝曾到廬山上雲霄峰,並在三疊泉不遠處臨澗築「羽章館」,正如史記中說:「……過彭蠡祀其名山川」,就在同一年漢武帝設置揚州刺史部等十三部,大約柴桑縣始於這一年。

據《鄱陽湖區水文特徵》中介紹,鄱陽湖一帶發現有一些先秦古宅基、漢代古城址、漢墓群、古陶器採集點、漢代文物出土點……等古文化遺址分布。漢代九江先民不僅傳承了先秦以來的各種民俗文化,隨著社會物質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其民風、民俗、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元旦,漢初亦如秦制,至漢武帝才改回夏(朝)制,以寅月為正月(今農曆正月)。元旦直到民國時才改在公曆一月一號。

《可庵遺像記》中講「古者人子之於親亡也,至漢以來,乃有畫像」,說明漢代已有用畫的遺像進行祭拜的習俗。今天仍在採用的十二生肖也是「固皆後漢始有矣」。七夕節在漢代已流行,東漢應劭《風俗通》有「織女七夕當渡,使鵲為橋」。漢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已是一種通行的節日,例如立秋這天要舉行「貙劉」之禮,貙為猛獸名,劉表示殺,用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除夕、寒食節……等不少民俗節日也都源於漢代。

總之兩漢以來的中華文化共同體充滿開拓進取精神,在學術、文學、藝術、科技、民俗等眾多領域精彩紛呈、光彩奪目,其建築、雕塑、壁畫、帛畫、漢賦、以及《史記》、《漢書》都在歷史上占有重要一席,農業、醫學、天文、計算、金屬冶煉、手工業也都有不俗的成就。這使得漢代九江先民沐浴在中華民族早期亮麗的文明朝霞之中。

錢政(作者像)

【讀後記】本文為錢政老師撰寫的《九江先民》系列的第二篇。該系列包括《淺析夏商周時期的九江先民》《九江先民的秦皇漢武歲月》《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分裂大動亂時期的九江先民》《探尋五代十國的九江遺夢》《隋唐時期的九江》共五篇。編者配圖採用台灣文化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1980年版),均為局部圖。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