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里和鵪鶉有關的文字,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回,一回是第46回,寫賈赦立意要強娶鴛鴦做姨娘,讓邢夫人去當說客,邢夫人又和鳳姐兒商議,這王熙鳳擔心日後如果此事不諧,怕邢夫人怪到自己身上來,於是便定要和邢夫人同坐一輛車前往賈母處稟告。這時,王熙鳳給出的理由便和鵪鶉有關:
才我臨來時,舅母那邊送了兩籠子鵪鶉,我吩咐他們炸了,原要趕太太晚飯上送過來。我才進大門時,見小子們抬車,說太太的車拔了縫,拿去收拾了。不如這會子坐了我的車一齊過去倒好。
這裡鳳姐兒給出的說辭是吩咐下人炸鵪鶉時,經過大門處看見太太的車出了小故障,拿去修理了,這樣的理由很顯然是有很高可信度的,所以邢夫人當下一聲兒沒言語,同時也說明,在賈府,親戚們給賈府的主子們送鵪鶉,是常有的事,且是一籠一籠的送,而王熙鳳最喜歡的烹飪鵪鶉的方式大約就是炸鵪鶉。
由這一句鳳姐兒張口就來的託辭,我們可以知道,在賈府,送鵪鶉炸鵪鶉,是極常見的事兒,所以鳳姐兒張口就來,邢夫人也一聽就信。同時,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賈府包括邢夫人、王熙鳳在內的主子們都喜歡吃鵪鶉,且喜歡吃油炸鵪鶉。
對於賈府這樣的煊赫之家,吃大魚大肉已經不足以彰顯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吃鵪鶉可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鵪鶉便已經作為名貴佳肴出現在了宮廷宴席上。唐宋時期,鵪鶉已經被馴養,在北宋時期,鵪鶉的身影更是出現在了繁華都市的市井酒肆中。不過,此時的鵪鶉肉仍然是高檔時尚的美味,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人們去大酒店吃個鮑魚海參、魚翅燕窩之類。
南宋時期的皇帝趙構最喜歡鵪鶉五吃法:鵪子炙、鵪子水晶膾、花炊鵪子、炙鵪子脯、鵪子羹。這五種吃法的最後一種,早在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二里已有記載,名字喚作「新法鵪子羹」,這說明,以鵪鶉作羹,由來已久,且在宋時已研製出新的烹飪方法。
以上所寫皇帝趙構的鵪鶉五種吃法,單從名目上看,感覺應該是烤鵪鶉、炒鵪鶉、清燉鵪鶉這數種做法,至於《紅樓夢》小說里鳳姐兒口中的炸鵪鶉,並未提及。
不過,在南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里卻有記載,這本書里記載了鵪鶉的十種做法,其中就有一種是油炸鵪鶉,在這本書里被寫作「八糙鵪子」。這裡的「八糙」是指由八瓣糙果茶壓榨出的油,先腌後炸鵪鶉。明清時期,因為這種果茶樹日漸稀少,就改用其它的油來炸鵪鶉了。
油炸鵪鶉大約是邢夫人等人愛吃的,而賈母更喜歡吃糟鵪鶉。小說第五十回寫賈母大觀園賞雪,喝了一口暖酒,豈能沒有下酒菜,一眼瞅見盤子吃食,便問道:「那個盤子裡是什麼東西?」,眾人忙回說是「糟鵪鶉」,賈母立刻就來了興趣:「這倒罷了,撕一兩點腿子來。」
作為資深吃貨,賈母無疑是最懂得吃的,鵪鶉肉質鮮美,鵪鶉腿上的肉更是鵪鶉肉中的極品,所以,賈母立刻就要鵪鶉腿子下酒。
這裡提及的糟鵪鶉,和鳳姐兒口中的炸鵪鶉做法不同,它是先將鵪鶉煮熟後切方塊,然後入白酒中糟二三日後食之。清朝的《食憲鴻秘》里對糟鵪鶉做法記載詳細:將鵪鶉煮熟切方塊,用好酒釀糟,密封。糟二三日,切碎取供極妙。
這裡提及的賈母愛吃的糟鵪鶉,感覺有點像我們今天吃的各種滷菜,只不過,它用的是酒。
為什麼鵪鶉到了賈府,不是油來炸,就是酒來糟?這是因為,不論是油炸還是酒糟,都可以給鵪鶉去腥,讓鵪鶉肉質爽脆,且咸香撲鼻。所以,入了賈府的鵪鶉,要想活著出來,怕是比登天還難。
鵪鶉肉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含量少,性味甘平,有補中益氣、清熱利濕、降脂降壓之功。《食療本草》里說鵪鶉肉「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且比雞肉更易於消化吸收,尤其適宜於老年人、產婦及體弱多病者食用,有「動物人參」的美譽。
不過,賈府主子們喜食炸鵪鶉、糟鵪鶉,感覺更多追求的還是鵪鶉肉的食用口感,若說起營養價值來,怕是宋人的鵪子羹,更有補益之效。
除了鵪鶉肉,鵪鶉蛋富含蛋白質、卵磷脂、鐵及維生素,其營養價值比雞蛋還高。《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劉姥姥用象牙鑲金的筷子去夾鴿子蛋,結果鬧了一場大笑話,鳳姐兒還說這鴿子蛋一兩銀子一個呢。這裡說的是鴿子蛋,想來,喜食鵪鶉肉的賈府,對於鵪鶉蛋,平日裡也一定是經常吃的。
不過,像劉姥姥這樣的莊戶人家,平日裡要想隨心隨意吃個雞鴨魚肉都不能夠,還想吃個金貴無比的鵪鶉肉鵪鶉蛋,那就更不能夠了。
所以,當鴿子蛋沒夾住,掉落地下再也找不到的時候,劉姥姥嘆道:「一兩銀子,也沒聽見響聲兒就沒了」,彼時,劉姥姥的心疼嘆息是真實的,賈府眾人笑得直不起腰來,發自內心的開懷大笑,也是真實的。一兩銀子,換大笑一場,在他們看來,是值得的。
為之一嘆。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