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資產,它真的來了

2020-04-27   鏈得得APP
摘要: 央行數字資產(DC/EP)即將面世?它又將會對現行金融系統產生怎樣的影響?

最近,一張央行數字資產在農行帳戶內測的照片從網上流出,截圖顯示其主要功能與銀行電子帳戶日常支付與管理功能基本相似,如農行數字資產錢包首頁中,有「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

消息撩動了人們的神經,刺激了相關概念股價飆升,重新引發人們對央行數字資產落地的討論。據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資產研究所的消息,當前網傳DC/EP信息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不過,我們感覺央行數字資產真的快來了。

央行數字資產是什麼?

中國人民銀行自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資產。2017年成立央行數字資產研究所,後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的研發。

央行數字資產(DC/EP),簡言之就是指中央發行的數字資產,屬於央行負債,具有國家信用,與法定貨幣等值。

具體來看,DC=digital currency就是數字資產,EP=electronic payment則是電子支付,也就是「數字資產+電子支付」的「二合一」。央行數字資產研究所所長穆長春這樣定義央行數字資產,即「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

央行數字資產的主要特點

1. 央行數字資產是法幣,具有法償性,也就是說,不能拒絕接受數字資產。從法權性講,其效力和安全性是最高的。

2. 雙層運營體系。央行數字資產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先把數字資產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穆長春曾表示,雙層運營體系不會改變流通中貨幣債權債務關係,為保證央行數字資產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繳納準備金,央行的數字資產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

之所以採用雙層架構,一是可以充分發揮商業機構的資源、人才和技術優勢,促進創新,競爭選優。二是有助於化解風險,避免風險過度集中。三是使用單層運營架構,會導致金融脫媒。

3. 雙離線支付。央行數字資產不需要帳戶就能夠實現價值轉移。具體場景中,只要手機上有DC/EP的數字錢包,不需要網絡,只要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實現轉帳功能。與傳統電子支付相比,DC/EP的雙離線技術可保證在極端情況下和紙幣一樣使用。

4. 匿名可控。央行數字資產可以滿足匿名支付的需求,但出於「三反」(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考慮,央行對數字錢包也設置了分級和限額安排。比如,用手機號碼註冊的錢包級別是最低的,只能滿足日常小額支付需求。如果上傳身份證和銀行卡,就可以獲得更高級別的數字錢包;如果去銀行面簽,可能支付就沒有限額。

5. 中心化管理模式。加密資產的自然屬性就是去中心化,而DC/EP卻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因為一要保證央行在投放過程中的中心地位;二要保證並加強央行的宏觀審慎和貨幣調控職能;三要避免指定運營機構貨幣超發;四要保持原有的貨幣政策傳導方式。

央行數字資產與電子支付工具的差別

大家可能會覺得央行數字資產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差不多,那它們有什麼不同呢?

最主要的一點,央行數字資產(DC/EP)是M0替代(紙鈔和硬幣),其功能和屬性與紙幣相似,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

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屬於M1和M2級別的數字化,不具有M0級別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取代M0。

電子支付工具資金轉移必須通過傳統銀行帳戶才能完成,採取的是帳戶緊耦合的方式。而央行數字資產則是帳戶松耦合,即脫離傳統銀行帳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帳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

央行數字資產最終會對現行數字金融格局帶來怎樣的影響,現在還無法定論。目前,我國的移動支付發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已有的移動支付渠道用戶粘性已經很高,數字資產的支付功能對現行支付系統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們將拭目以待。

作者:財女知女和大美女;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台「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凡「得得號」文章,原創性和內容的真實性由投稿人保證,如果稿件因抄襲、作假等行為導致的法律後果,由投稿人本人負責得得號平台發布文章,如有侵權、違規及其他不當言論內容,請廣大讀者監督,一經證實,平台會立即下線。如遇文章內容問題,請發送至郵箱:linggeqi@chaind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