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後,得益於廣州發達的服裝製造和商貿業,十三行重新煥發生機,在九十年代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從一開始的豆欄街、故衣街,到後來的新中國大廈、紅遍天服裝交易中心,十三行的規模逐漸擴大,成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之一。
之後受到電商衝擊、經濟下行等影響,傳統的十三行街道商戶逐漸邊緣化、甚至消失。作為十三行龍頭的新中國大廈,也因轉型升級。十三行由小變大、由大變小的過程,幾乎就是一部濃縮的廣州傳統商貿業興衰史。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廣州製造業和商貿業在全國一騎絕塵。那時廣州商品暢銷全國,廣州的服裝批發業更是成為廣州的代表性和支柱性產業。十三行,作為廣州極具符號性和代表性的商貿場所,也因服裝批發業的興盛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那時候還沒有新中國大廈、紅遍天等幾十層高的服裝大樓。但是豆欄街、故衣街、和平東路以及十三行路的大街小巷裡,每天清晨都有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服裝採購商如潮水般湧來,午後又如退潮般散去。
街道上,到處是搬貨工拉著、扛著大包的服裝穿梭的忙碌身影。
老王的朋友在豆欄街經營服裝批發生意已經20多年,他向我們回憶起了剛來到十三行時的情況。「那時候,就算是一件普通的襯衣也有上萬的訂單量,每天都要打包四五十袋。全國各地的人都來這裡拿貨,俄羅斯的、中東的、日本的都有。也不用管語言通不通,手腳比劃比劃,貨單一簽,交易就完成了。」在這樣的美好光景之下,東方紅、新東方、光揚等一座座服裝城相繼落戶十三行。到了1998年,新中國大廈建成,儘管只有4層被用作服裝批發,仍產生了巨大的商業效應。前來採購的人絡繹不絕,也進一步帶動了附近街道的發展。
可以認為,整個九十年代,就是十三行由小變大、由許多零散商戶聚合為專業批發市場的擴張的過程。
十三行的繁榮,不僅僅吸引了大量廣東人來這裡租檔口做生意,許多廣西人、湖南人也紛紛來到十三行「淘金」。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因為要接觸大量外商,許多四五十歲的檔口老闆都會講英文。雖然談不上流利,但足以應付老外討價還價。
2005年,老王的湖南朋友在十三行的故衣街,開了一家服裝批發店。他原以為美好日子很快就會來臨。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趕上的卻是一趟沒有返程的「末班車」。
2005年,淘寶的蒸蒸日上,先後超越了EBAY、日本雅虎和沃爾瑪成為了全亞洲最大的網絡購物平台,也預示著服裝行業將從傳統的「工廠—批發市場—服裝店—消費者」的形式向「工廠—專賣店或電子商務平台—消費者」轉變的趨勢。
人們的購物習慣開始改變,再加上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衝擊,全國眾多服裝實體店紛紛陷入了倒閉浪潮,服裝出口也受到嚴重的影響,前來十三行採購的人越來越少,曾經的「黃金時代」似乎已一去不復返。
「包括老王在內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經濟)一下子就不行了。現在能堅持一天是一天,等哪天做不下去了就準備退休了。」
如今的豆欄街、故衣街已不復當年「萬人空巷」的盛況。許多在十三行的黃金時代賺到第一桶金的人,也遭遇了十三行的衰落帶給他們的沉痛打擊。
如今的街道人煙稀少,十分冷清
圖為 新中國大廈
儘管新中國大廈早在1998年就已經完工,但因為經濟糾紛不斷,直到2010年左右,才逐漸發展成了十三行的龍頭。如今的它已是20層高的服裝大樓,與紅遍天服裝交易中心、誠大時裝廣場共同組成了新的十三行服裝批發商圈。這三個大型服裝城,匯聚了近10000家主打品牌、淘寶爆款為主的商家。
而故衣街、豆欄街、和平東路等傳統十三行街區的商家則逐漸被邊緣化。昔日的服裝城多已倒閉變成了物流倉庫。還在苟延殘喘的門店也面臨著門可羅雀、無人問津的窘況。
繁華之後是落寞,十三行進入了一個由大變小的收縮過程。
如果只看新中國大廈的話,似乎很難感覺到十三行在衰落:每天進出新中國大廈的人流仍數以萬計,上千噸的貨物被打包運往全國各地。
圖為 新中國大廈外的搬貨工人、採購商與中鐵物流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新中國大廈就如一座圍城,外面的商家都迫切地想進去分得一杯羹,裡面的商家卻有苦難言。
圖為 新中國大廈內剛剛入駐的商家正在丈量店面尺寸
「人流量是很多,但生意做不起來了。」
一路猛漲的房價使得實體商鋪的租金連年飆升。許多商家坦言,自己辛苦一個月賺取的收入都不夠交店鋪的租金,每天都在虧損狀態。2018年,新中國大廈里不足2平米的商鋪漲到了25萬/月的天價。
隨著阿里巴巴和淘工廠向批發行業的進一步滲透,廠商都選擇藉助網際網路平台來構建自己的銷售渠道,留給實體批發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再加上服裝市場供大於求、人們消費意願降低、國內其他服裝批發市場的分流、服裝款式更新周期加快、同質化嚴重等眾多因素,都讓這些看似光鮮的新中國大廈商戶們舉步維艱。
十三行里,每天都有店關門,也每天都有新店開張。離開的人帶著失落,新來的人仍然滿含希望。不是不知道,有些趨勢無法逆轉,但總是期待還有餘光可以照亮當下的生活。也許有一天,十三行所代表的傳統服裝商貿業會消失,組成十三行的物理建築會消失,但十三行的名字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