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寓居蘇州。後人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沈等都是文人出身的畫家,而仇英只是一個民間畫工,連生卒年都沒有留下。少年時當過漆工,然而他學會了彩繪棟宇。畫家周臣見了,覺得他有才賦,就收他為學生。所以他是唐寅的師弟,唐寅很器重他。而文徵明、祝允明也都是他的好友,過從甚密。這在中國繪畫史中也是一個特例。一個畫工,依靠自己的天賦、勤奮和努力,贏得文人畫家的尊敬。而其畫價也明顯高於他人。他從文人朋友那裡認識了中國繪畫的傳統,臨摹了大量古代名畫,幾可亂真,尤其對古代青綠山水有獨到的領悟。他從北宋後期復古派的大青綠山水入手,上溯唐人,又融入己意,所作的大青綠山水畫可說是直逼古人。
聖跡圖,是一部表現孔子一生事跡的連環圖畫。為表達對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也為方便後人紀念和供奉祭祀,自漢代開始,不斷有人繪畫和塑造孔子的形象。史載東漢光和元年(一百七十八年)京師「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從漢代畫像石中也可看到以孔子故事為題材的畫面,北宋孔廟石刻中,存有傳說晉代顧愷之、唐代吳道子的孔子畫像,元、明、清各代,畫像更多,不勝枚舉。傳世作品,也不罕見。而以連環圖畫的形式,描繪孔子,當為宋代以後。連環圖畫啟始於唐代,是時佛學東漸,為弘揚佛法,廣為宣化,追求明白淺顯,通俗易懂,僧人將釋迦牟尼本生故事,或鑿於洞窟,或繪於牆壁、紙絹,或刻板印刷,對佛學的傳播和流行起了重要作用。宋、元、明之際,德治教化出現了「二十四孝圖」和繡像話本、小說,上圖下文,故事連貫,均為大眾啟蒙讀物。描繪孔子生平的聖跡圖,目的相同,功用相仿,最初是木版雕制,以便印刷流傳,明代《聖跡殿記》載「闕里故有聖跡圖若干幅,在棗梨,奈何不以貞珉壽,亦散在各廡,奈何不殿列而嚴奉」。即為例證。
孔府文物檔案館舊存聖跡圖,有石刻、木刻本、彩繪本等。其中石刻聖跡圖存於孔廟聖跡殿,共一百二十幅,有圖一百一十二幅,為明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鐫刻上石。木雕印版則有清康熙無字本、乾隆有字本兩種,棗木質地,因殘缺損失,數目不一。彩繪本聖跡圖,三十六幅,裝裱成活頁式冊頁,推測在明成化、弘治年間繪製。這些版本,題材一致,構圖相似,均為橫幅,尺寸大小也相差無幾,但它們之間的相互傳承關係尚存疑問。
此聖跡圖原圖為冊頁,硬質封面、封底,木芯裝裱紅色花紋宋錦,紫檀邊框。封面題簽,豎排雙行正楷「仇十洲畫」,「文徵明書」,大字「聖績圖」。分為上、下兩函。版心絹質紙托綾裱,以硬紙對褶成幅,連綴樣式,右為圖畫,左為詩堂。封面、封底與版心脫離,護頁殘損,上卷存畫十九幅,前後護頁各一,下卷存畫二十幅,跋文一幅,前後護頁各一,按宋以後規制,應為二十四幅冊頁。
此聖跡圖繪畫內容,依次為一、禱尼山圖,二、無題款,補名「麒麟玉書圖」,三、二龍五老圖,四、空中奏樂圖,五、為兒戲圖,六、為委吏圖,七、昭公賜鯉圖,八、為乘田吏圖,九、問禮老聃圖,十、在齊聞韶圖,十一、學琴師襄圖,十二、晏嬰阻封圖,十三、退修琴書圖,十四、銘金人圖,十五、途遇圖,十六、齊魯會夾谷圖,十七、齊人歸女樂圖,十八、墮三都圖,十九、去魯圖,二十、圍匡圖,二十一、擊磬圖,二十二、子見南子圖,二十三、同車次乘圖,二十四、習禮樹下圖,二十五、累累說聖圖,二十六、臨河而返圖,二十七、靈公問陳圖,二十八、問津圖,二十九、楚王使聘圖,三十、在陳絕糧圖,三十一、接輿狂歌圖,三十二、子西阻封圖,三十三、刪述六經圖,三十四、天降赤虹圖,三十五、西狩獲麟圖,三十六、問疾圖,三十七、賜藥圖,三十八、夢奠兩楹圖,三十九、子貢廬墓圖。最後一圖末尾有「實父仇英制」文字題款。印章一方,葫蘆形邊框,篆書陽文「十洲」和「嘉靖戊戌春二月書於停雲館,長洲文徵明」文字題款,方形印章兩枚,篆書陽文「征」、「明」。最後一幅則為款署「征明」和庚子春高陽「許初」的跋文兩篇,共計圖三十九幅,文字一幅。
此聖跡圖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容取材得當。各種版本的聖跡圖,均依據《 論語》、《史記·孔子世家》等古籍,截取孔子生平主要事跡繪製而成。此圖,從禱尼山圖起,到子貢廬墓圖止,比較明代各版,刪除了「誅少正卯」、「歸田謝過」諸圖,而代之以「銘金人圖」、「途遇圖」、「墮三都圖」、「楚王使聘圖」等圖。尤其是刪除了後面的「漢高祀魯」、「真宗祀魯」圖,使故事更加完整、集中和簡練。增加的幾幅圖中,「問疾圖」、「賜藥圖」描繪魯哀公對知識淵博、德高望重的魯之大老的尊重,也間接表達了畫作者對孔子的評價和崇敬。特別是增加了明代彩繪本缺少的「累累說聖圖」,突出表現孔子身處逆境毫不氣餒的豁達樂觀精神。都顯示了作者在內容取材上的境界、眼光和文化素質。二是畫藝純熟高超。此圖,是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中的青絳人物畫。三十九幅作品,每幅在構圖上都十分考究,充分運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散點透視方法,人物、景物的安排,均衡和諧,主次分明,相互呼應,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上,與傳統人物畫為突出主題,故意將主要人物加高加大不同,而是將人物依身份、年齡等因素而定,高矮一致,大小勻稱,用前後順序,所處位置,來突出主要人物。在技法運用上,線條流暢圓潤,人物眉目清楚,細緻入微,畫面乾淨,工整精緻,在深色襯地上,人物設色以淺淡為主,周圍山石、樹木則青碧濃重,與同類畫種如明代聖跡圖、清代康熙親耕圖、乾隆秋狩圖等人物、景物全施以重彩絕然不同,形成明顯的對比和反差,也凸顯了人物形象。整體觀之,繪畫精緻不苟,人物神態傳真,淡雅嫵媚中又不失艷麗端莊,題字小楷,位置經營得體,筆墨頗具功力,與繪畫相得益彰,是一件代表了當時人物繪畫水平的精品傑作。故而,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