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最終目標是明確的,那麼每一步邁出去都對,讓時間為我們工作。
——凱輝基金創始人及董事長蔡明潑
「全球化」是凱輝基金的基因。
成立17年以來,凱輝先後在世界各地設立了10個辦公室,並且在每個市場都以本土面孔出現,打造當地生態。全球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團隊攜手打造了緊密互信的合作關係,從而讓我們能夠秉持「利他達己」的初心,更好地服務凱輝生態夥伴們,共同重塑邊界,創造價值。
今年,凱輝在上海舉辦年度Cathay China Forum/凱輝中國論壇,以「連結·生態·共贏」為主題,與生態夥伴和各界專業人士一同探討了跨境產業合作、科技創新、消費產業、能源變革以及可持續發展等話題。
下文是論壇相關係列文章之一,整理自凱輝基金合伙人趙晶博士與來自道達爾能源、液化空氣以及欣旺達動力電池的代表進行的能源主題圓桌對談「Powering up a Renewable Future」。
在技術驅動的低碳化變革浪潮中,凱輝著眼於全產業鏈,在能源生產、傳輸和配送以及終端用戶消費等關鍵環節皆有布局。
在碳中和領域內,凱輝已投項目包括:動力電池賽道的欣旺達、蜂巢能源、融通高科、康鵬科技;氫能賽道的重塑科技、捷氫科技;光伏賽道的愛士惟科技、協鑫光電;以及電力數字化服務提供商如實智慧、熱電智能化平台全應科技、工業水處理商高頻環境、電動汽車充電設備製造商Wallbox、雙碳數字化服務商擎工互聯、全國性氣體產業投資運營平台企業寶瀛氣體等。
|主持人
凱輝基金合伙人 趙晶
|嘉賓
道達爾能源亞洲研發副總裁
徐忠華液化空氣中國總裁兼執行長 柏昊天(Nicolas Poirot)
欣旺達動力電池財務長兼董事會秘書 陳希
關鍵詞#1 改變
趙晶 :非常榮幸能邀請到凱輝的長期的投資人、世界五百強企業道達爾能源和液化空氣,還有我們在能源行業優秀的被投企業欣旺達動力電池,今天一起來聊聊碳中和領域的跨境合作以及各位面對的挑戰。
剛才論壇上,徐博士已經大致介紹了道達爾能源在碳中和領域中的貢獻和發展。液化空氣也是一家國際領先的公司,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碳中和是一個相對新興的議題,想請Nicolas先來分享一下液化空氣的故事。
柏昊天(Nicolas Poirot):很高興有機會跟各位分享、交流我們的想法和經驗。液化空氣是全球工業與健康領域氣體、技術和服務的領導者,業務遍及73個國家/地區,我們早在1916年就進入中國,70年代開始向中國提供空分設備,目前在中國設有超過120家工廠,主要經營範圍包括工業及醫用氣體的運營、家庭健康服務、工程與製造業務,以及全球市場與技術和上海創新園從事的創新業務。
液化空氣在中國的投入和信心都很大,我們有責任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能源轉型。液化空氣在歐美市場有豐富的脫碳實踐,並且在全球各地都有合作夥伴,其中包括金融公司、技術公司、創業企業等,都對此有助益。今天大家也談到了歐洲市場,歐洲政府的補貼力度較大,我們在推進很多機會,積累經驗。
液化空氣在投資和商業經營活動中已納入碳排放量這一考量因素,是內嵌流程的一部分,所有員工都達成共識:一個不符合碳中和原則的項目,投資回報再好,我們也不會推進。
液化空氣在中國積極參與綠電交易,逐步提高低碳能源採購量,2023年採購了低碳電力1,200吉瓦時,較2020年增長了120%。
另外,我們在中國有許多氫能項目。近期,液化空氣在上海推進兩個化工裝置建設,業務就是把天然氣轉化為低碳氫能源,再提供給用戶。這是另一種碳捕集的方式,不僅僅將二氧化碳封存於地下,而是利用技術手段,將其轉變為產品,創造更多價值。液化空氣工程與製造擁有CO2基合成甲醇專利技術,此外,我們中國的研發團隊還在研究怎麼利用二氧化碳生產水泥。
圖源:液化空氣官網
趙晶 :徐博士有一句話讓我很有共鳴,「碳中和是有成本的」。道達爾能源在過去創造了很優秀的業績,現在又是能源轉型橋頭兵的角色。剛才您提到要「共建生態」,如何推進相關工作?
徐忠華:道達爾的能源轉型,可以說有點「激進」,也可以說相當穩健。從業績上來看,能源轉型還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壓力也挺大。目前,道達爾一年排放四千多萬噸二氧化碳,為此,我們設定了詳細的減排路徑圖,計劃在2050年實現零排放的目標。要實現這一個目標,必須通過創新,不僅僅是技術創新,也有商業模式創新。
今天做碳減排,需要共建生態。以氫為例,除了關注交通用氫,氫還有一個很大的應用場景就是鋼鐵行業。要在鋼鐵行業脫碳,需要達成共識的不僅僅是綠氫煉鋼企業,還有產業鏈上那些可能會使用綠鋼的企業。
我需要再次強調,碳中和是有成本的。而且這個成本在不確定性重重的當下,對於很多企業而言,短期內可能是不可承受的。碳中和是一個長遠的目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很多新的理念,絕非單一解決方案或是產品可實現的。
道達爾能源致力於向國際綜合性能源公司轉型:
一、改變業務結構。道達爾到2030年前將在低碳能源領域投入600億美元,包括可再生能源、綠氫等。可再生能源更多是製造業屬性,這對於以大宗商品為主的企業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二、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剛才Nicolas也提到,液空在做許多碳再利用。二氧化碳的利用非常重要。同時也很清楚,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去處理幾十億、幾百億噸量級的二氧化碳減排,要實現這點,二氧化碳封存至關重要。為了發展CCUS我們需要優惠的政策以及機制支持,比如碳匯。
三、數字化可以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數字化對碳中和是很大的抓手,能源行業中所有企業都是數字化企業。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大家開車出行,不會GPS都不會開車了,可能會繞更多的路,就會消耗更多能源。
推動碳中和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構建一個生態,降低成本,創新合作,用國際化生態圈的力量推動能源轉型、推動能源安全。
CCUS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圖源:IEA官網
關鍵詞#2創新
趙晶 :剛才說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無論是電動車還是儲能,電池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今天請欣旺達動力電池的陳總分享一下經驗。在應對全球碳中和的壓力下,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
陳希:我們做EV和儲能兩大業務,欣旺達動力電池(裝機量)去年已經做到全球第九、國內前五,同時我們也深入參與到儲能產品的開發和供應中。
2022年,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已達到26%,全球範圍內是13%。預計到2030年,中國電動車滲透率將達到55%,全球是40%。電動車滲透率呈指數化增長,遠遠超過現在線性預測數據,我們作為電池廠商比必須不斷做技術變革和更新,適應電動車大量普及的需求。
我們在減少碳排放、碳足跡追蹤以及電池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中國為例,我們的發電側結構到2030年預計將有三成比例來自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這意味著很強的儲能需求;同時我們看到更多使用儲能場景不斷湧現,其中包括家庭儲能等,欣旺達動力電池也有非常好的儲能解決方案順應整體不斷湧現的儲能需求。我們將持續深度參與到碳中和進程中。
綠色電池產品圖源:欣旺達動力電池
關鍵詞#3競合
趙晶 :過去三年,我們面臨很多挑戰,包括俄烏戰爭以及歐洲能源危機。碳中和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也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在當下這個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的環境中,如何堅定不移地把減碳作為我們的同一目標?想請各位分享。
Nicolas:液化空氣是一個國際化企業,受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以及能源危機影響,現在歐洲國家在脫碳目標上更現實、壓力也更大。比如,在德國的生產活動較三年前壓力更大,尤其是在鋼鐵和化工行業,因此更多的生產被轉移到了中國、美國,減碳的壓力也與之一起傳導。
中國也有自己要面臨的挑戰。過去三年,我在與一些地方政府的會談中發現,因為有著明確的雙碳目標,他們在監管方面更加嚴格。我自己是國際化學品製造商協會(AICM)的理事會主席,也在積極幫助政府就二氧化碳管理獻計獻策。
在這個階段,很多情況比較複雜,但都還是朝著減碳的方向。每個國家面臨的短期問題略有不同,但是中長期目標是一致的。
我對中國減碳的前景充滿信心。近幾年我一直在中國工作生活,感受很深,一旦付諸實施,中國速度毋庸置疑。
徐忠華:碳中和與能源轉型是相輔相成的,且都是長期目標。氣侯變化是生存問題,我們必須非常現實。今天坐在這裡的各位,此時此刻,我們都在排放二氧化碳,但是沒有人會擔心下一分鐘地球會因此發生什麼危機,我們需要考慮的是5年、10年甚至20年之後的碳排放影響。這是超越時空的影響。碳中和是一個長遠的承諾。
今天我們在推進碳中和、能源轉型時候,有兩個平衡點需要注意:
第一, 能源安全。能源從哪兒來,如何得到清潔、便宜、可靠的能源?今天因為地緣政治、貿易戰等等因素,能源發展短期內的側重點會發生調整,但是長遠來講,能源轉型的目標基本不會改變。
第二,技術進步將會推動碳中和。我們看到可再生能源成本在下降、數字化技術更成熟、節能減排提高能效的手段更高效,這些都將為能源轉型可持續項目提供支持。
現在各個國家政府都在做碳中和的承諾,共同目標是一致的,無非速度上有調整。所以我們應該儘量推動許多項目落地,推動碳中和的實現。
趙晶 :謝謝Nicolas和徐博士的分享。目前,中國在全球碳中和相關技術的市場占比很高,比如全球太陽能組件市場份額已超80%,電池產業鏈的重要性也不斷提升。
但是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都有一些近似的貿易保護主義條款,比如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美國的IRA(Inflation Reduction Act,通貨膨脹削減法案)。
這個環境是否會造成某些技術在應用層不必要的障礙和延後,我們作為一個製造型企業,如何適應這個變化,怎麼把競爭變成合作?請陳總回答。
陳希:欣旺達服務許多歐洲海外客戶,新的環境對於整個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包括電池回收、多少比例的回收、材料比例等細節。我們作為電池廠商要能夠管理所有材料來源,做碳足跡管理和計算。
因此我們推出「電池護照」,它包含了電池的原材料組成、碳排放相應數據以及未來合適的拆解方式等。我們也進一步在利用區塊鏈技術去做供應鏈管理以及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應對海外市場,能看到客戶對於電池企業「走出去」有需求,這些方面我們也在做相應的工作。
趙晶 :謝謝三位的精彩分享。碳中和確實是任重而道遠。但是我相信合作大於競爭,中國有一句古話,獨行快,眾行遠。未來期待更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