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西省北部的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北濱長江,東南臨鄱陽湖,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涼爽濕潤,全年雨量充沛,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然保護區。
廬山自然保護區的地形主要為中山地貌,山峰眾多,森林覆蓋率高,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江西省乃至整個南方生態最優越的地區之一。
優越的自然環境為眾多野生動物提供了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已探明的動物里,小靈貓、穿山甲、黑鸛、相思鳥等都是國家重點的保護動物。
紅外相機在野生動物監測方面的應用,絕對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自從人們在各大保護區和野外安裝了紅外觸髮式相機之後,人們就經常能夠直觀看到動物們在野外的真實生存狀態,同時也為保護區本底動物資源調查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紅外相機將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都真實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感受到了世界的豐富多彩。
豹貓是最常出現在各大保護區紅外相機里的動物,其中就包括了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是一種分布範圍很廣的動物,民間常將它稱為「石虎」。
胡曉山攝
廬山白天拍到石虎,在山裡轉悠巡視
廬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近日在整理紅外相機監測數據時,驚喜地發現了石虎的身影。
只見在一個半山坡上,一隻外形長得像野貓的動物,出現在了鏡頭前,後經過專家鑑定,發現這就是一隻石虎,學名叫豹貓。
起初這隻石虎沿著山間獸徑向前悠閒地走著,似在巡視領地。突然它停住了腳步,站在鏡頭前回頭觀望,似乎有什麼吸引了它的注意。
石虎觀望了一會兒之後,發現沒啥異常,就繼續向前走,直到消失在鏡頭裡。
彭松立攝
石虎是一種外形長得像貓的小型貓科動物,與家貓相比,它的體型要纖細一些,四肢的比例也更修長。這樣的身體結構,註定了石虎的行動能力要比貓強得多。
由於石虎分布範圍廣,從南方到北方都有,所以它們之間的毛色差異也比較大。總的來說北方的種群毛色偏灰白一些,而南方種群的毛色則多為淺黃色或者淡褐色。
無論是北方種群還是南方種群,石虎的身上都長有豹子般的斑點,形似我國古代銅錢,因此它們也被稱為「銅錢貓」。
晚上去覓食,喜歡在水邊出沒
跟大多數的貓科動物一樣,石虎也是營獨居生活的,只有處於育幼期間的母子,或者處於發情期的雌雄配對的個體會短暫群居之外,其他絕大部分的時間,它們都傾向於單獨行動。
石虎具有夜行性,白天一般躲在樹洞、岩石洞裡休息,到了傍晚時分出來覓食,有時候通宵達旦捕食,到了凌晨才回去休息。
不過這不是絕對的,比如廬山自然保護區這次發現的石虎,就是在白天出沒的,可見對於石虎習性的認知,不能絕對化。
石虎的體型不大,多數成年個體為0.55-3.8公斤,體長36-66厘米。儘管它們很兇猛,但這樣的體型註定了它無法捕食中大型獵物,所以石虎的常規獵物,一般都是老鼠、松鼠、飛鼠、青蛙、蜥蜴、小鳥、昆蟲等等。
尤其是小型嚙齒類動物,占據了石虎飲食構成的絕大部分,堪稱「鼠輩剋星」。
石虎是全能型的獵手,它會游泳,擅長爬樹,習慣在水邊出沒覓食,因為這些地方,往往獵物比較豐富,有利於它們捕食。
多地均有記錄,中國數量最多的「野貓」
我國是一個貓科動物大國,全世界39種野生貓科動物裡面,我國就有12種(也有說法是13種,其中漁貓在我國的分布不確定),位於世界前茅。
石虎則是我國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野貓」,從北方到南方,大多數地區都有確切的相關記錄。
石虎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也是少數能夠適應人類生活區域的野生動物之一,即便是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裡,在城市公園、濕地等一些地方,也都觀測到它們的身影。
上個世紀60-70年代,我國的石虎總量非常龐大,這點從每年收上來20-25萬張石虎皮毛的情況就能夠看得出來,專家估計,當時全國的石虎資源量不會少於100萬只。
可70年代過後,它們的種群數量就急劇下滑了,華東地區的有些省裡面,石虎甚至成了瀕危物種。
而今我國對偷獵盜獵打擊力度非常大,加上動物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石虎的種群發展也呈現出了上升的趨勢。2021年之後,石虎升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意味著保護力度更大。
石虎對森林、濕地等眾多生態系統來說十分重要,它們的存在,能夠抑制一眾小型哺乳動物的種群發展,起到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作用。
而今在廬山日間拍到了石虎的活動影像,對於它們的分布和活動規律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能讓人們更好地對它們進行保護。
關注我,交一個懂動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