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與黃鶴樓隔江相望,被譽為「武漢三大名勝」之一,門票0元

2023-07-11     蘇丹卿

原標題:它與黃鶴樓隔江相望,被譽為「武漢三大名勝」之一,門票0元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每當人們來到武漢,走進晴川閣,總會想起一千多年前唐朝詩人崔顥所寫的這句詩詞。

這兩句被後世熟記的千古名句正來自於《登黃鶴樓》。崔顥怎麼也不會想到,當年為黃鶴樓寫下的八句詩詞中,「晴川」二字會成為一個浪漫的地名,如晴川閣、晴川橋、晴川大道等。

據了解,晴川閣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漢陽知府范之箴在修建禹稷行宮時增建,於1984年按照清光緒年間式樣重建。

整座樓閣分上下兩層,高17.5米,主體建築為麻石台基,紅牆朱柱,重檐歇山頂式黑筒瓦屋面,門窗欄楯為木作,朱漆彩繪;屋面四角向外伸出,出檐深,起翹高,並有銅鈴,臨風作響。正面牌樓懸「晴川閣」三字匾額,為書法家趙朴初手筆。

沿江而立的晴川閣,是觀武漢長江大橋、萬里長江的絕佳位置之一,它與黃鶴樓隔江相望,形成一南一北之城市古建風貌。

矗立在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可一覽武漢三鎮壯闊畫卷。但憑欄近觀大江東去,看城市與長江的宏偉壯觀,晴川閣占有明顯優勢。

偶坐閣上,仰望晴空無際,俯聽川流有聲,風帆沙鳥交映左右,幾疑泛舟江湖之上,再遙想古人情懷,「武漢印象」是如此大氣又古典。

除此之外,它還有禹稷行宮、鐵門關等兩大景點,是龜山東麓的一個絕妙勝地。

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的禹稷行宮一直是一個低調的存在。它不像晴川閣那般「脫口而出」,也不像鐵門關那般日夜出現在來往車輛行人的視野中。但它是晴川閣風景區的「鐵三角」之一,是遊客進入「晴川閣」景區最先看到的主體建築。

禹稷行宮是由南宋時期司農少卿張體仁以祭祀大禹所建,名為「禹王廟」,後經過多次重修,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漢陽知縣王良相再次重修時改名為「禹稷行宮」,並沿用至今。

今天的禹稷行宮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廡、天井等組成。大殿內供有大禹塑像。

在大殿的左側,有一方小小的院落,內有翠竹、水池,但穿過這小小的院落便又是一個大的院落,院落中央建有禹碑亭。禹碑亭四周花木扶疏,綠樹成蔭,有石凳石座,頗有江南園林的美感。

氣勢宏偉的鐵門關就在園林的另一側,它與龜山相連,始建於三國時期,後來重建。

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歷經多次攻守激戰,一直是武漢地區重要的軍事要塞。隨著漢陽城建成,鐵門關的軍事作用日漸削弱,逐漸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

它就跟黃鶴樓一樣,始建於三國吳黃武時期的黃鶴樓一開始也是軍事樓,直到唐朝後演變為「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

重建後的鐵門關通高為26米,關體牆面由紅沙石砌成,城牆內部結構為鋼筋水泥,關上城樓翹戧飛檐,翼角升騰,十分嚴肅,富有「軍事樓」的氣概。

但每逢華燈初上,鐵門關又充滿了不一樣的古典氣息,與不遠處的晴川橋組成漢陽夜景中的一大特色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8bc275b61646cb23d37deb18eb386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