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如猛獸,危害百姓生計,不發達的古代是怎樣搶險救災的呢?

2023-12-11     張桃子

原標題:洪水如猛獸,危害百姓生計,不發達的古代是怎樣搶險救災的呢?

洪水

洪水一詞最早出現於我國的名著《尚書》中,載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古代學者將洪水定義為江河湖海的水不斷上漲,其程度是水流已經溢出江河湖海的自然現象,又將汛定義為「信水」,意即河流定期的漲水。

我國幅員遼闊,水系錯綜複雜,長江、黃河、淮河等七大水系覆蓋全國,這些水資源為我們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也直接孕育了華夏文明。然而,一旦到了雨季,江河湖泊的水位都會上漲,因而常常出現洪水,破壞黎民百姓的生活。

長江

為此,智慧的古代人民在多次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很多有效的抗洪搶險辦法,這些辦法包括修建抗洪搶險建築、頒布抗洪令、將抗洪救險的經驗策略擬定成書以傳後世等,就連蘇軾等人也曾親臨抗洪一線。所以說,抗洪搶險,古人自有方略。

古人們的抗洪之策

1.頒布抗洪法令---從春秋到明清

據統計,從秦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全國的大規模洪水災害大約爆發了一千多次。針對這些特大洪水災害,古代社會的統治者們也有很多相應的舉措,最直接的就是頒布抗洪法令,要求各地官員各地官員嚴格抗洪,並作為升遷等業績考核的重要考慮因素。

我國抗洪搶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傳說時代的大禹治水。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各國為了防洪頒布了相關的條約,尤其是黃河經過的齊國。兩漢時期,統治者頒布了《水令》等法令,目的就是要改變官員們對洪水在海南束手無策和水旱治理的不作為,因為《水令》既包括官員們應對洪水時的大方向舉措,也包括具體的懲罰和獎勵。

大禹治水

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亦頒布了防洪護堤的法令,目的是為了保護剛剛修建的、用以防洪的九里堤工程。公元223年,諸葛亮頒布法令,明確規定九里堤工程就是為了保護都城,防止水患,對於違反命令的人,不論官階門第都要予以嚴懲。

唐宋兩朝針對洪水災害,建立一整套防洪法規,最典型的就是《水部式》。還設立專門治理洪澇災害的官員,比如都水監等官員,以及實行專門的保護堤壩制度等,但是這些法令都不是真正的防洪法規。它們主要以水利灌溉等農業發展事宜為主,對防洪舉措的提及較少,只是在農業發展需要時才會對防洪有所提及,更沒有後來《河防令》那種防洪精細化和制度化的特點。

諸葛亮

到了金朝統治時期,我國出現了古代封建社會最早的治水防洪法規《河防令》。公元1202年,統治者頒布了《河防令》,真正的實現了古代社會的防洪抗洪制度化。

《河防令》內容十分豐富且精細,其一划分了我國眾多主要河流的汛期及防汛準備的開始和結束日期;其二是洪水緊急時,派有決策權力的都水監等官員親臨災區共同商定抗洪計策。除此之外,統治者還會派專門的官員監督和督促地方官員落實防洪措施,它的優點在於防洪責任明確化,官員必須以此令為準。

明清時期,抗洪法令在《河防令》的基礎上更加完善,出現了《防河奏議》和《河防述言》等,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治水專家,比如治水官員靳輔和水利專家陳潢等。相較於前代,明清時期的黃河水患異常嚴重,所以明清時期的防洪法令在現實的逼迫下更加完善,水利專家自然也更多。

黃河水患

2.建立抗洪堤壩---以都江堰為例

在眾多抗洪堤壩中,都江堰是最為人稱道者,也是最具有代表性,一是因為它建立的時間久遠卻依然能挺立於川蜀大地;二是因為都江堰之功在於惠及後世。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中發出了「蠶叢及,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合眾人之力修建了都江堰,它由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具有很高的科學性。

李白

都江魚嘴的主要作用是首次調節岷江水,在不同季節按照成都平原的需水量進行調節。它將岷江分為內外江兩部分,魚嘴的分流基本上是四六分流,在需要引水灌溉的枯水季節,內江會分走六成水流,外江分走四成水流;一旦到了洪水季節,內江不需要過多的水時就分流四成,外江分流六成。這種分成比例是經驗嚴格考證的,它設置的最初動因就是在旱季滿足下游水資源的需要,在雨季防止洪澇災害的威脅。

飛沙堰的作用是再次調節岷江來水,其高度是由內江的洪水決定的,因為堰頂高不利於泄洪,堰頂低不利於攔水,所以只能按照水量的變化而臨時升降。一般情況下,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但又不是洪水時,多餘的水便會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到外江,一旦遇到特大洪水,飛沙堰就會自動潰塌,大量江水就會進入外江,這就起到了泄洪的作用。

都江魚嘴

相比較魚嘴的分流作用,飛沙堰的作用更多是排水和飛沙,它具有臨時性,一旦洪水水勢兇猛,飛沙堰就會崩塌。

寶瓶口是岷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最後一關,它能自動控制內江的進水量。內江流量小時,進入內江的岷江水會全部流進成都平原的農業區。內江流量大時,或洪水經過時,水流會直接沖向附近的離堆,形成橫向旋流,洪水就會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會攜帶泥沙飛出了飛沙堰。

都江堰作為古代人抗洪搶險的產物十分具有代表性,它真正實現了成都平原的「水旱從人」,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說:「都江堰『又溉灌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都江堰

1955年,郭沫若到灌縣時,亦題詞讚頌李冰,認為他開鑿離堆,是一件嘉惠川蜀的好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卓越的大型工程技術專家。都江堰作為防洪堤壩的代表真正實現了「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古人們的抗洪搶險

1.韓愈的潮州抗洪

公元819年3月,韓愈赴潮州任,此時的潮州洪水肆掠,良田變為汪洋,百姓叫苦不迭。就連韓愈也作詩曰:「有州始名潮。惡溪瘴毒聚,雷電常洶洶。······州南數十里,颶風有時作,······」剛剛到任的韓愈立即率領大小官員冒雨親赴災害現場,很快他決定採取「堵」的辦法來實現防洪搶險,也就是建立防洪堤壩。

韓愈任官員

潮州城北的山體地勢較低,一旦洪水從此地湧入潮州城內,百姓將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於是韓愈當即要求全城的民眾們築堤防洪,堤壩是用韌性較大的竹子建成的,因為相較於沙石,竹子輕便易攜,而沙石就比較重,難以運至山腰處,所以用竹竿修築堤壩最為合適,最終簡陋的竹竿堤壩終於擋住了這次潮州水患。

為紀念韓愈,當地民眾為韓愈建碑立祠,蘇軾在為韓愈書寫碑文時有言:「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

潮州韓愈祠

2.蘇軾為杭州修堤防洪

現在西湖因十景而備受世人的讚賞,殊不知曾經的西湖也是長期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蘇軾在任杭州知府之前,西湖就已經荒廢許久,大小官員無人願意治理,導致湖內田規模不斷擴大,時間一長就會腐爛堆積起來,湖水少時就會形成沼澤,一旦湖中缺水就會變成田地。

積田的大規模出現阻礙了大運河的發展,因為旱季時期,大運河為滿足航運之需就必須調取西湖之水,但西湖水干後,就必須調錢塘江水。然而,錢塘江水泥沙多且常淤積,容易形成內澇,而且也會加重居民區治理內澇淤積的負擔。

西湖

1077年,蘇軾正式任杭州的知府後,十分重視當地的洪澇災害。蘇軾在聽取水利專家和當地民眾建議後,決定疏通河道,主要是茅山河和鹽橋河,前者主要是接納錢塘江水,避免潮水在雨季時大肆湧進居民區;後者主要是接納西湖水,配合堰閘,根據水源的現實需要來儲蓄和放出洪水,其目的就是隨時蓄水和泄洪,調解洪水。在蘇軾的努力下,杭州地區的水患有了很大程度的減輕,蘇公堤由此而來。

總結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活下去,無論洪水、瘟疫、······都無法戰勝生的頑強,生命對死亡的優勢。」在洪水肆掠之際,韓愈、蘇軾、林則徐等負責任的官員親赴現場,帶領民眾抗洪搶險,這些文人以一肩之力擔起抗洪之責,這責任背後是生與死的較量,成功抗洪者會被加官進爵,而失敗者則要背負罔顧民生的惡名和牢獄之災。

西湖蘇軾像

我國古代的統治者掌管一國之事,解決洪水災害的辦法自然是「居廟堂集眾臣之言,而後擇善定之」,自然就有了國家層面的防洪法規,在地方政府層面,修建抗洪堤壩就成了力所能及之事。無論是最早的防洪法規《河防令》,還是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都為如今的抗洪搶險提供了經驗。

參考文獻:

1.《元史》

2.《中國經濟史綱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857b7fec5a90266f6a72d5bd5800864.html